环池

更新时间:2022-01-21 18:39

环池在中脑外侧连接于四叠体池和脚间池之间,其内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脉络丛前、后动脉、基底动脉和滑车神经,为脑脊液循环的必经之路。

环池的病理学意义

急性颅脑外伤致颅高压时,患侧大脑半球压力高于其他部位,首先是向对侧移位,但受大脑镰限制移位受阻。而半球底部近中线结构如钩回、海马回等向下移位也受阻且较明显,造成鞍上池、脚间池、环池受压。原发性或继发性脑干损伤均可表现为环池的受压或闭塞。当环池部分或全部闭塞,JN、形成环池铸形时可发生脑脊液循环障碍,病情继续发展则引起脑干受压,引起中脑导水管部分或全部梗阻形成脑积水,导致颅内压的恶性增高。脑干是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椎体束最集中的通道。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脑干损害均可导致患者的严重意识障碍甚至长期昏迷及肢体功能的严重受损L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脑干结构是否受损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而基底池特别是环池状况是脑受压的重要征象;是脑干损伤的可靠依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环池的解剖结构

环池(cisternaambiens)位于海马旁回与大脑脚之间,呈弧状包绕中脑外侧面,内侧为大脑脚和脚间池,外侧幕上为内侧颞叶及海马、沟回、海马旁回,幕下为小脑的方叶,下界与桥小脑池相邻,向前与大脑脚池相通,底壁位于视束的下面或外下面,约平对小脑幕游离缘水平。环池可分为体部和翼部。环池向上延伸部称为环池翼:从颞叶沟回伸出的脑池、越过丘脑枕前内侧到达室间孔附近的帆间区;体部即下部较竖直的部分。环池的最大宽度为3.5~28.0mm。环池内容物有大脑后动脉P2段及其供应中脑的一些分支,Rosenthal基底静脉以及小脑上动脉、脉络膜后内外侧动脉、四叠体动脉、桥中脑外侧静脉和滑车神经。其中脉络膜前动脉、Rlsenthal基底静脉及大脑后动脉P2段三者主要位于环池前部,一般脉络膜前动脉及Rosenthal基底静脉在池顶走行。

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的终支,在中脑腹侧起自基底动脉终末的分叉处,位于中脑、端脑和间脑结合处,绕中脑向外走行,分四段。P2也称环池段,自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交接处延伸至中脑后方,刚好在小脑幕上方绕过大脑脚,大脑后动脉此段在环池底向后绕行与视束及基底静脉平行,常有一轻度下凸。P2段沿途发出四叠体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后内外侧动脉、颞下前动脉、颞下中动脉、颞下后动脉等分支,主要供应四叠体、外侧膝状体、脉络膜等结构。

小脑上动脉起于基底动脉末端,沿小脑与脑干之间向外行走,至小脑幕内下方,主干与滑车神经交叉后行于其上方,小脑上动脉走行过程中逐渐发出小脑支和脑干支,分布于小脑上面和中脑、脑桥背面。

滑车神经是惟一发自脑干背侧的脑神经,在颅内的行径最长,且最为细小,滑车神经在小脑幕侧方的走行即在环池内的走行,环池的滑车神经与幕缘关系密切,在环池内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之间前行,前段在小脑幕游离缘内走行,幕上直视不易识别。

基底静脉在前穿质下面由大脑中深静脉和大脑前静脉汇合而成,经海马回沟上方进入环池,在环池内接收侧脑室下角的静脉后绕大脑脚向后注入大脑大静脉。在环池内大脑后动脉和滑车神经位于基底静脉外侧,小脑上动脉位于基底静脉的外下方,四者关系密切。基底静脉紧贴中脑,而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浸于环池的脑脊液中,所以中脑占位病变常使基底静脉变形。

对于环池上部的病变可选用经颞-脉络膜裂入路,但需行颞叶皮层切开。对于环池下部病变可用颞下入路,Labbe静脉、海马旁回影响此入路。环池前上部病变可经岛叶脉络膜裂入路。环池后下部病变可经枕部小脑幕入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