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7 22:23
环蛇属包括金环蛇和银环蛇两类,皆为具致命毒素的蛇。主要分布在亚洲。已知约12种,分布于亚洲南部;我国产2种,湖南产1种,如银环蛇B. multicinctus。
头颈区分不明显,头背鳞片正常,无颊鳞,眼中等大小或较小,瞳孔圆形,背鳞平滑,13~19行,脊鳞扩大,尾下鳞单行。上颌骨前缘不超过或仅达腭骨前缘。前沟牙后有2~4枚小牙。已知约12种,分布于亚洲南部;我国产2种,湖南产1种,如银环蛇B. multicinctus。
环蛇属:Bungarus包括:
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 (Schneider,1801)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1861
其中银环蛇我国有两种为:
银环蛇指名亚种: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yth
银环蛇云南亚种:Bungarus multicinctus wanghaotingi Pope
形态描述:具前沟牙,头椭圆,体匀称。吻鳞近三角形,其底边内凹,背见部短于鼻间鳞沟,长短于宽。鼻间鳞近方形,长宽约相等,前额鳞近方形,前外缘下包,前额鳞沟较鼻间鳞沟长。额鳞多数为正五边形,其长或大于到吻鳞后缘距而等于顶鳞沟长,或等于到吻鳞后缘距而小于顶鳞沟长,鼻鳞2裂;鼻孑L开于两鼻鳞之间,鼻孔上缘与鼻间鳞相切,下缘与第1上唇鳞相切。无颊鳞,眶前鳞1枚,眶后鳞2 (1)枚,眶上鳞1枚,无眶下鳞,前颞鳞1枚,后颞鳞2枚,上唇鳞7 (6)枚,为2(1) -2-3式,其中以5~6(4~5)最大,下唇鳞7 (8)枚,第1至第4枚与前颏鳞相切,其中以第4枚最大。腹鳞宽,雄体209~218枚,雌体208~228枚。肛鳞单枚。尾下鳞单行,雄体47~51枚,雌体42~48枚,背鳞式为17(16或15)- 15 - 15,最长个体为(1270±160) mm,最重个体为700g。
头椭圆,眼小,瞳孔圆,体光滑,无脊棱和腹棱;脊鳞扩大为六角形,尾圆。体有黑色和黑褐色两种,前者腹鳞散有小黑点,后者无散布的小黑点,但尾下鳞有不规则的大黑斑,幼体枕侧和眼后呈白色,成体则无,体背有33~48条白色横纹,有的横纹分叉,尾部有10~16条黑横纹,有些个体尾部的黑横纹与腹侧的连通形成环状。后颏鳞与第1枚腹鳞间有1~3列不成对的鳞片。
金环蛇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佛蛇等,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金环蛇体长120~180厘米,通身呈黑色与黄色相间的环纹,黑色环纹和黄色环纹几乎等宽,黄色环纹在体部有19~27环;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太明显,头背呈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状;尾极短,略呈三棱形,尾末端圆钝,尾下鳞片为单行。
金环蛇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江西、云南、湖北等省,在国外主要分布于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缅甸等国。
金环蛇是环蛇属的一种,与其他环蛇属的蛇一样,动作缓慢,一般不攻击人。金环蛇一般栖息于海拔180~1000米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金环蛇喜欢阴暗的地方,怕见光线,常常白天盘着身体不动,到了夜晚才活动。金环蛇生性温顺,主要以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动物为食,偶尔吞食其他蛇类及蛇蛋。
该名字源于《白蛇传》中广为人知的神话人物白素贞,蛇身有白色条纹环绕。据了解,环蛇属Bungarus物种隶属于眼镜蛇科Elapidae,为著名的神经毒类剧毒蛇。
形态描述:素贞环蛇是相对接近“白蛇”形象的物种。其成体和亚成体头背均一黑色;体背以黑色为主,具备26–38条白色窄横纹,窄横纹仅覆盖1至2枚脊鳞;体腹面均一白色;尾腹面白色,无斑或者仅沿中线分布有棕色细点;体背黑色略侵入腹面,腹鳞两边黑色部分窄于最外侧背鳞的一半。尾较长,尾长与体长比值0.14–0.15。半阴茎达第7枚尾下鳞;靠近基部的位置具发达的大刺,形状类似毒牙;大刺尖端明显角质化,与大刺其它部分无明显边界;副毒牙仅具3枚。
分布:素贞环蛇已知分布在云南省盈江县,以及缅甸北部克钦邦,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