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思潮

更新时间:2022-02-23 11:19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艺流派总称。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前三十年文学一元发展的封闭状态,步入开放的多元发展阶段。不仅在题材的开拓,主题的深化,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所进步,而且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其文学观念、表现技巧、艺术形式也大大改观。新时期,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滥觞,是由“文革”这一社会事件为之提供了产生的土壤。’‘文革”给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人们陷人苦闷、彷徨、反思、困惑乃至绝望的思想境地。

简介

现代主义争论甚多,1982年由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发的争论最为激烈,而在1981年到1982年间围绕着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讨论中达到高潮。

背景介绍

随着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不再像80年代初那样成粘连状,文学的自主性追求及艺术的创新与形式变革的自觉力量越来越强,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以创作实验和理论探索的双重变奏进行到1985年前后,有了突变。文坛集中出现了具有鲜明现代主义倾向的一批作品,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等小说、高行健的《车站》、陶骏与王治东的《魔方》等戏剧。随即前者被命名为“新潮小说”或“现代派”小说,后者被称之为“实验话剧”或“探索话剧”。如果说“新潮小说”是现代主义思潮的“第一波冲击”,那么随之而来的“后新潮”则构成“第二波冲击”。那就是先被命名“后新潮小说”、后被命名且这一命名被广泛认同的“先锋小说”及扩展开来的“先锋文学”,代表作家有残雪、莫言、马原、北村、叶兆言、余华、苏童等作家。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以否定性、自律性、形式性为其基本特征。现实主义思潮中存在着对西方现代文学的模仿借鉴,展现出对于自身传统的“解构”与“重构”的双重倾向,这既体现在意义层面,也体现在形式层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