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22:58
现实威慑战略是尼克松上台后制定的军事战略。根据美国实力的削弱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尼克松提出建立充足的核力量,维持美国的相对核优势,放弃“两个半战争”的战略思想,改为“一个半战争”战略。即在欧洲打一场大战的同时,在其他地区打一场小规模的战争。为此,调整海外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加强欧洲力量。尼克松强调,仍然参与保卫盟国或友邦的任务,但必须由“受侵略的国家自己承担责任”,美国着重在武器和经济上加以支持,“帮助它们进行战争而不是为它们进行战争”。
其基本主张是,美国“不放弃领导世界的责任”,但要“以最低的生命和物质代价”来实现军事战略的目标;在保持核威慑的同时,仍以常规力量为“剑”,与苏联进行争夺;适当收缩亚洲兵力,着重加强欧洲战略重点;一旦进行战争,由盟国打头阵,本国置于二线,必要时以海军、空军力量进行支援。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在侵越战争中泥足深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内出现了全面的政治、经济危机。苏联则趁机大力扩充军备,并向全球扩张,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1972年,美国国防部长M.莱尔德在《国防报告》中指出了尼克松政府面临的4个“现实”:“战略现实”是苏联战略核力量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政治现实”是美国政府在国内不得人心,与盟国的政治、经济摩擦日益增多;“财政现实”是美国经济不景气,赤字增大;“人力资源现实”是兵员短缺,不得不改征兵制为募兵制。尼克松政府被迫调整战略,实力、伙伴关系、谈判和现实威慑构成了美国大战略的新结构。
在战争准备上,强调做好打各种战争的准备,但是降低作战指标,改“两个半战争”为“一个半战争”,即准备在欧洲或亚洲打一场大战,同时支持盟国和仆从国进行一场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小战;在作战设想上,将战争区分为4种,即战略核战争、战区核战争、战区常规战争和小于战区规模的局部战争,认为爆发核大战的可能性很小,但为抵消苏军常规兵力优势,在欧洲北约可以首先使用战区核力量,使常规战争升级为战区核战争;在与盟国的防务关系上,强调“战略分工”,美国不能“单独承担责任”,对小于战区规模的局部战争,“所在国应负主要责任”,必要时美国“给予适当的帮助”;在军事部署上,强调“必须缩小摊子”,部署重点转向欧洲,其次是东北亚的朝鲜半岛,为支持联盟防务,美国继续保持“前沿部署”。由于美国的力量相对削弱,其战略总目标不再是“遏制侵略”,而是“维护力量的平衡”。
福特和卡特政府继承了尼克松的“现实威慑”战略,但分别作了若干重要的补充和修正。主要是:强调美国应保持足以抗衡苏联的强大军事力量;提出打击军事目标的核战略;坚持前沿部署和灵活反应战略等。由于苏联推行攻势战略,大举入侵阿富汗,美国被迫对该战略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