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4 23:32
现金流量折现法是通过预测公司将来的现金流量并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计算公司的现值,从而确定股票发行价格的定价方法。投资股票为投资者带来的收益主要包括股利收入和最后出售股票的差价收入。使用此法的关键确定:第一,预期企业未来存续期各年度的现金流量;第二,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公允的折现率,折现率的大小取决于取得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风险越大,要求的折现率就越高;反之亦反之。
现金流量折现法是指通过预测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据此计算出公司净现值,并按一定的折扣率折算,从而确定股票发行价格。
现金流量折现法(Discounted Cash Flow Technique): 在实际操作中现金流量主要使用实体现金流量和股权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全部投资人拥有的现金流量总和。实体现金流量通常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折现。
股权现金流量是指实体现金流量扣除与债务相联系的现金流量。股权现金流量通常用权益资本成本来折现,而权益资本成本可以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式来求得。
WACC是资本成本。
在将(1)式展开时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上是无限长,不可能对所有未来年份做出预测,因此,通常将展开式分成两部分,即:
价值=明确的预测期间的现金流量现值+明确的预测期之后的现金流量现值
明确的预测期之后的现金流量现值称为连续价值。可以用简化模型公式估算连续价值,公式如下:
连续价值=净现金流量/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2)假定明确的预测期后的现金流量为一恒定值,当未来现金流量按某一固定比率增长时,计算公式如下: (3)其中:NOP为明确的预测期后第一年中自由现金流量正常水平;
g为自由现金流量预期增长率定值;
DCF应用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有限的范围内即上述的明确的预测期内(通常5到10年)预测自由现金流量;
第二步:根据是简化了的模型假设计算预测之后的自由现金流量水平;
第三步:按照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WACC)法折现自由现金流量。
所谓价值评估,指买卖双方对标的做出的价值判断。在企业并购活动中,对目标企业的估价是决定交易是否成交的价值基础。目标企业估价主要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其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判断,但并不是可以随意估价,而是有一定的科学方法可依据的。企业一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对目标企业估值。现金流量折现法是一种理论性较强的方法,它是以现金流量预测为基础,充分考虑了目标企业未来创造现金流量能力对其价值的影响,在崇尚“现金至尊”的现代理财环境中,对企业并购决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现金流量折现法中,沃斯顿(weston)模型估价法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估价方法,在欧美国家企业并购活动中已得到广泛采用。
用现金流量法折现评估目标企业价值,同一般资本预算分析相似:估计兼并后增加的现金流量和用于计算这些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然后计算出这些增加的现金流量的现值,这就是兼并方所能支付的最高价格。如果实际成交价格高于这个价格,兼并不但没有给兼并企业带来好处,反而引起亏损。
NCF=X(1-T)-I
T——所得税率;
I——投资。
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中,折现率是考虑投资风险后,兼并方要求的最低收益率,也就是该项投资的资本成本。但这里的资本成本是兼并企业投资于目标企业的资本的边际成本,而不是兼并方企业资本的成本。兼并目标企业所用的资本,一部分来自兼并企业和被兼并企业的自有资本,另一部分则是兼并企业和被兼并企业向外界举债。自有资金的成本可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式(CAPM)求得,而债务成本则可用债务利息经税务调整后的有效利率得到。最后,该项投资的资本成本就是这2 者的加权平均,也就是平均资本成本(WACC),即:
WACC=K=Ks(S/V)+Kb(1-T)(B/V)
其中:B——企业向外举债;
S——企业动用自有资金数量;
V——企业的市场总价值;
Ks——企业股东对此次投资要求的收益率;
Kb——债务的利率;
T——兼并后企业的边际税率。
三、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沃斯顿模型(Weston)
目标企业的价值一般可用未来收益的现值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企业都会随着其生命周期的起伏而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企业早期的成长率高于整个经济体系成长率;企业中期的成长率等于经济体系成长率;而企业晚期的成长率显然低于整个经济体系成长率。沃斯顿模型建立在企业经历零增长时期的假定基础之上,模型虽然简单,但经过变更后却能适应企业各种不同成长形态的需要,其中最常用的有3个基本模型。
这3个基本模型是:零增长模型;固定比率增长模型;超常增长模型。
(一)零增长模型:
(二)固定比率增长模型:
(三)零增长后超常增长模型:
式中:X——营业净收入(NOI)或息税前盈余(EBIT);
k——加权资金成本
n——增长持续期;
T——所得税率。
现金流量折现法是资本投资和资本预算的基本模型,被看做是企业估值定价在理论上最有成效的模型,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就表现为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由于有坚实的基础,当与其他方案一起使用时,现金流量折现法所得出结果往往是检验其他模型结果合理与否的基本标准。
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原理比较简单,它是通过权衡为收购而投入的现金量这一投资所有未来能产生的净现金量和时间(扣除折旧、营运需要等)来计算的。这一计算可得出内部收益率(IRR),即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现金流出量现值时所得到的内涵折现率。
另外,未来现金流量也能折算成现值并与原始投资比较。这一计算得出的是净现值(NPV),即在现值条件下支出和预期金额之间的差。
不管是内部收益还是净现值,折现现金流量都要求估算出一个最终的价值额(利用不同的增长模型),年限一般是7~10年以上。
现金流量折现法的主要缺点就是其对现金流量估计和预测的固有的不确定性。由于必须对许多的有关市场、产品、定价、竞争、管理、经济状况、利率之类作出假定,准确性因而减弱。不过,在每次并购中,人们都应该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因为它把注意力集中到最重要的假定和不确定性上,尤其是将它用于为买方确定最高定价时,其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现金流量折现法是西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中使用最广泛、理论上最健全的方法,而在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中也受到一定的限制。现金流量折现法中要求对未来现金流量做出预测,而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很难准确地做到这一点。从理论上讲只有当市场完善,会计制度健全,信息披露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过去和现状时,运用这种方法才最为合理。中国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适用条件,但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方法。从长远发展趋势看鼓励这种方法的运用。
举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一下用 “ 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思维方式 ” 去毛估估公司内在价值的方法。
假设有家公司,比如叫 “ 美国虎牙 ” 。以下是所有的假设条件:
1.没有债务,以后也没有。(有净现金)
2.股票发行量永久不变。(其实由于option和回购的原因,一直在变)
3.每年有10亿美金现金流(正好=净利润)入账,并且每年都把入账的现金流派给股东。(现金流大过10亿但利润没有到,不分红)
4.拥有 “ 日本虎牙 ” 公司30%的股份。2020年后市值500亿美金。(也许更高,谁知道呢?在日本,虎牙可是比狗牙要流行啊)
5.拥有香港“ 一路发发 ” 公司的股份30%。2020年后市值1000亿美金。(呵呵,CEO有这个信心,我也觉得有可能,但不确定)
6.拥有中国大陆未上市公司 “ 阿拉奶奶 ” 40%股份。该公司2015年上市,ipo价格是500亿美金,到2020年市值1500亿美金。(很可能)
7.2020年美国有家叫 “ 相当硬 ” 的公司以20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了 “ 美国虎牙 ” 的美国部分,同时把其他部分资产(3个上市公司)的股票
直接分给所有 “ 美国虎牙 ” 的股东。(没人买也没关系,就为了计算方便。)
8.不考虑股东拿到分红及股票的税收问题。(怎么可能没税收?)
9.假设贴现率6%。(如果是4%或5%的话,差别还挺大的,谁没事算算?)
算这颗 “ 虎牙 ” 可以值多少钱:
a、每年10亿的收入,共10年:10+10/1.06+10/(1.06的平方)+。。。+10/(1.06的9次方)=10+9.43+8.90+8.40+7.92+7.47+7.05+6.65+6.27+5.91=78.02亿美金.
b、 “ 日本虎牙 ” 的折现:500/(1.06的10次方)*30%=83.76亿美金。
c、 “ 一路发发 ” 的折现:1000/(1.06的10次方)*30%=167.52亿美金。
d、 “ 阿拉奶奶 ” 的折现:1500/(1.06的10次方)*40%=335.04亿美金。
e、 “ 相当硬 ” 的折现:200/(1.06的10次方)=111.68亿美金。
a+b+c+d+e=776.02亿美金。如果以上所有假设条件都成立的话,这就应该是这家公司的 “内在价值” 了。问题是事实上以上所有条件都是假设,任何一个条件的改变都会改变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这里只是说了10年,实际上评估一个公司如果能够用更长的时间去评估的话,可能会更清楚些(但更难)。对所有条件是否成立的理解或判断是很难的,按芒格的说法是不会比当一个 “ 鸟类学家 ” (或者是 “ 经济学家 ” )容易。
特别说明的一点:如果一家公司拥有大量现金在手却一直不能增值的话,长期来讲这个现金是会贬值的。问题是如果这个现金用的不好的话,贬值更快。
这个例子的缺陷是b、c、d用的都是市值,这会和内在价值有偏差的。
以上所有数据都是为了方便计算而假设的,和任何真实公司无关。
引申的结论:烟蒂型投资的回报可能要低于好的成长型公司。这号称是芒格对巴菲特的贡献。
另外:这个办法最好算的例子可能是房产。用未来现金流折现来计算如今价钱贵不贵。这里的未来现金流指的是(租金-费用)。不明白的想想房子。再不明白就回去看看《穷爸爸》,明白的就可以有机会当《富爸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