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更新时间:2023-11-27 11:40

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处于珠海、中山和江门三市的交汇点,背靠珠三角经济区,毗邻港澳,是珠三角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要道,未来发展具备区位、生态方面的突出优势。

园区规划

园区着力于打造”六大片区“。以莲洲镇大沙农场为核心区域,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及总部于一体的旅游小镇;将白蕉六乡片区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而原永利工业园片区肩负农业产品交易、博览配送功能;白蕉新港工业区建设水产品深加工、物流园;斗门镇黄杨山脚影视文化旅游区;以及鹤州北国家级农业科技应用推广核心区。

机构设置领导分工

珠海市斗门生态农业园管理委员会设四个内设机构,分别为: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财政局、农业科技局,各办局主要职责如下:

(一)党政办公室

负责珠海市斗门生态农业园公务文书的起草、呈办、收发、归档;负责党群事务以及劳动人事、后勤管理工 作;拟订斗门生态农业园有关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负责统筹安排斗门生态农业园主办和参与组织的各种活动;负责统筹安排斗门生态农业园管委会领导日常公务活动;负责斗门生态农业园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紧急情况的上传下达、协调处理。负责办公室其它日常事务。

(二)经济发展局

负责草拟珠海市斗门生态农业园的经济规划、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旅游农业项目的招商选资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生态农业信息收集和协助搞好农副产品流通;负责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工程的招投标、勘测和生产质量监督、检查验收工作;负责督促落实斗门生态农业园内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三)财政局

负责编制和执行斗门生态农业园财政预算、决算和年度资金安排计划;负责编制工程资金报表;负责审核和拨付基建资金;负责基建资金收支、行政经费管理及会计核算;负责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提出融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斗门生态农业园管委会机关日常财务工作。

(四)农业科技局

负责组织和引进生态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开展生态农业科技的培训、推广、应用工作;负责开展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研发工作。

园区荣誉

生态农业园36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认证,认证面积近10万亩,2008年12月,经过国家及省食品安全专家组检查验收,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区。

斗门生态农业园拥有14个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18个农产品生产基地,2011年,获得国家农业部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称号。

2011年,中国农学会将首个“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授予斗门区。

生态农业园海鲈年产量占广东全省70%。全国的30%。2009年9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予白蕉海鲈为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4月,中国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园区白蕉镇“中国海鲈之乡”的称号。

2013年9月,国家科技部批斗门生态农业园为第五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013年11月,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河口渔业示范区落户斗门区。

2014年9月28日,经国家水利部批准第14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名单,竹洲水乡正式升级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017年11月23日,通过科技部验收,获评第五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投资环境

交通

1.陆路:贯穿园区的粤西沿海高速、江珠高速路、机场高速与珠三角高速公路网相交,正在建设的珠港澳 大桥延伸线将于园区相接;广珠铁路斗门编组站,连接全国铁路。

2.水路:近在咫尺的斗门港和相距35公里的高栏港,可提供江海联运,内可通达西江腹地,外可畅行各 大港口。

生态

保存了一系列沙田水系生态圈、花木林果生态圈、农家休闲生态圈、民俗文化生态圈 和农业旅游生态圈 等极富特色的珍贵生态资源。

土地

1.园区规巨大,有利于规模华发展。

2.农用地储蓄充裕,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坚实。

3.建设用地储蓄充足,园区发展配套用地有保障。

农业科技

科技服务

水产养殖方面:

针对优质海鲈、南美白对虾,推广绿色生态清洁生产技术。对太阳能、池塘和河道中的水资源、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相对富营养的水体等能量和物质进行多级利用,建立立体养殖体系。能量物质经过多次利用,达到低碳环保、节水、节电的目的,减少物质能量流失和污染排放,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1)海鲈绿色养殖技术

在有限土池(池塘水面和岸基)面积上,合理配置池塘土地和水体资源。通过多层利用海鲈排泄产生的有机无机物质,最大程度上利用饲料的“剩余价值”,产生附加产值。同时减少鱼病发生,减少渔药使用,产量安全兼顾。

(2)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技术

针对南美白对虾偷死病异常严重等难题,通过合理配置池塘土地、水体资源和水生生物,形成结构稳定的水体生物群落和虾池生态系统。该技术可获得虾、鱼、菜、牧畜等多种产品,使虾池生产效益大为提升。

(3)饵料环保投喂技术

在绿色生态养殖过程中,饵料中添加有益菌,如乳酸杆菌硝化细菌等。合理控制饵料投喂数量和质量,从源头上控制有机物进入水体,防治水质劣化,降低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几率。合理设计养殖周期,错开海鲈销售高峰,以保证获得良好的市场价格。同时减少养殖污水的排放,减轻环境压力。

(4)池塘底排污环保渔业技术

本项目示范并推广通威集团设计的池塘底排污生态环保养殖循环系统。此系统集成“池塘底排污、固液分离、人工湿地、鱼菜共生、节水循环”等环保渔业工程技术,将物理、生物净化与养殖技术有机结合,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的污水排放问题。

种植方面生产技术措施包括:

(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可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节约资源;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环境友好型控缓释肥施肥技术。水稻控释肥料将专用肥技术与养分控释技术有机结合,一次性作基肥施用即可满足水稻本田生长期的营养需求,达到省工、省肥、高效、低成本的目的,易为农民接受。该技术产品还可显著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减少氮磷用量20%,有利于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

(3)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将抗病高产品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生产等良种良法关键技术集成,形成综合生产技术体系。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可行的技术,并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4)生物、物理、生态等技术综合利用。如采用鸭稻共养、作物多样化栽培、太阳能杀虫灯、冬种绿肥技术等。

(5)秸秆回田技术。通过机械粉碎和使用秆腐剂等措施,提高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减少秸秆还田的负面影响。

科技研发

目前园区拥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05人,其中初级职称145人,中级职称56人,高级职称4人。此外,还拥有获绿色证书的农民技术员808人。这些人才对农业政策制订、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良种良法引进的推广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园区已形成由区、镇、村三级的科技协会、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行业协会、区农业局和各镇、村的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纵横交错的农业科技普及网络,对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起到关键作用。通过与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山大学等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创新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了科研、推广、生产“三位一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与服务体系。园区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引进,开展国内外动植物新品种、饲养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引进,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高科技农业初见成效,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全面合作推行“两分地养一个人”工程,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合作进行“太空种子”和“辐照种子”种植。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园区科研人才集聚,建设园区科技支撑体系,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共建“河口渔业创新与示范基地”,并聘请我国鱼类学权威雷霁霖院士担任首席渔业专家,为了进一步加快中国河口渔业示范区的建设,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为斗门区人民政府顾问。从而,为保持大农业园区渔业循环、持续和健康地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地方政府创建了珠海市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等专门的研发机构。该研究所是由斗门区人民政府联合中国水产科学院“院地共建”的地方公益性科研机构。致力于河口渔业产业平台建设。目前,河口渔业研究所有硕士研究生2名,本科生3名。主实验基地建筑面积1000m,设施渔业面积500m,示范养殖面积10万m。综合实验室具备常规水质检测、微生物观察培养、病害检测、室内暂养和室内水循环实验。

河口渔业示范区创建工作也得到了园区内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之山水产发展有限公司珠海市斗门区海源水产贸易有限公司、珠海市世海饲料有限公司、珠海盛通达农产品物流有限公司、珠海市斗门区东高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珠海市聚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或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合作社支持。

产品特色

园区先后荣获国家产业化示范基地等三个国家级称号。目前,园区内已有17个生产基地和36个农产品获得了国家和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产地认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猛,成功引进了海大集团等多家国家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南方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岭南世家、珠江水利和水文化博物馆、水松林和竹银水库景观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随着省4号绿道、斗门镇名镇和莲江等6条名村的规划建设,灯笼沙水乡、十里莲江和网山古村游等正式开业,名镇名村和旅游品牌建设进展迅猛。已成功获批广东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称号。地方特色品种包括:白蕉海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重壳蟹(Scylla serrata)、白鸽鱼(Parapocryptes serperaster)、黄金凤鳝(Anguilla japonica)、血鳝(Dysomma anguillare)、藤鳝(Pisodonophis boro)、禾虫(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笋壳鱼(Oxyeleotris)、立鱼(Sparus latus)、黄沙蚬(Corbicula fluminea)、乌鱼(Bostrichthys sinensis)、沙虾(Metapenaeus ensis)、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和中华绿螂(Glaucomya chinensis)等,河口渔业优势明显。共6万亩水产养殖获得国家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认证;“海源”、“之山”等八大涉渔企业获得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拥有“白蕉海鲈”、“雷蛛青蟹”、“白藤湖水产品”等一批知名水产品品牌。目前,河口渔业形成了从种苗繁育、养殖到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在珠三角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在种植业发展方面,示范基地内主要包括基塘农业和果木花卉,其中甘蔗、蔬菜与水果为常见品种,优质水果有荔枝、龙眼等。

“白蕉海鲈”获得全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白蕉镇获中国海鲈之乡称号。已有3个省级名优品牌,“乡意浓”有机米获“乡意浓”有机米获第四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和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打造出“乡意浓有机米”、“鹤洲莲藕”、“鹤洲香蕉”、“雷蛛青蟹”、“白藤湖西芹”、“逸丰牌番木瓜”、“东湖蔬菜”、“活力神对虾”、“罗氏沼虾”、“白蕉海鲈”等知名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近年又相继引进了推广金鼓鱼、笋壳鱼、红鮋、马鲅、漠斑牙鲆及荷兰马铃薯、以色列彩椒、大顶苦瓜、水田莲藕、火龙果等多个农业优良新品种。此外,示范基地内还盛产风味独特的基围虾、禾虫、重衣蟹、黄金风鳝、黄沙蚬等优质水产品,深受华侨、港澳同胞和国内外客商的青睐,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和南韩、日本、欧盟、东南亚国外市场及港澳地区。

斗门区非物质文化

历史新闻

打造国家级农业科技生态农业园

广东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专家评审会在珠海举行。相关专家聚集一堂,为园区发展总体规划献计献策,再次商榷、把脉。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理事长蔡胜佳、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昌平,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社会学系主任范时杰等专家参加会议。

据了解,位于斗门区的广东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目前珠海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也是珠海的生态农业园区。园区包括莲洲镇、白蕉镇、斗门镇部分区域以及鹤洲北垦区,规划用地面积312平方公里。园区所在区域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集合田园风光,历史人文,疍家风情等元素,具有生态保育和旅游开发价值。

评审会上,评审专家认真审阅规划报告,听取编制单位对规划的详细介绍,并结合斗门实际,对广东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总体规划进行了科学的专业的评定审核。专家评审组还立足规划、结合实情提出了许多宝贵务实的意见和建议。专家评审组一致认为,规划报告思路清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功能分区合理,产业定位准确。希望规划编制单位要根据与会人员所提意见,对规划文本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特别要在规划细节上更多地体现斗门特色。同时,将智能科技,产城融合的理念融入规划设计中,提升斗门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实力。

斗门生态农业园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

近日,位于广东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的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斗门生态农业园)获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定名为“广东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加冕”后,该园区概算总投资48.42亿元投入建设,计划3年内建成科技创新引领、河口渔业优势明显、三产融合、产业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广、食品安全、岭南特色显著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据介绍,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概算总投资48.42亿元,其中农业示范功能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功能区、食品安全平台等以企业投资为主,预计投资41.64亿元;园区基础建设、农业科技合作和展示功能区、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技术研究等以政府项目为主,预计投资6.78亿元。目前,园区已完成投资2.9亿元,预计新增投资45.52亿元。

该园区以河口渔业、种植业和花卉苗木业为特色产业,其中河口渔业为主导产业。园区内已有3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有17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取得了国家“三品认证”。

在科技研发方面,该园区以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为智力支撑,目前已经掌握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设立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据悉,2012年该园区农业总产值达到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珠海生态文明第一村发展:莲江村生态+旅游+农业逆袭

一个不能发展工业的地方,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高地?经过几年的摸索,珠海斗门莲江村已经有了答案。“不能发展工业,我们就在生态做文章。”对于发展,莲江村村民都有着高度的共识,“生态+旅游+农业”就是莲江村的制胜法宝。

定位 瞄准生态旅游

任职12年莲江村村支书的邓昔强,被村民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莲江村种养业不发达,又不能发展工业,10个村民中就有两个是60岁的老人,大家怎么致富?”邓昔强坦言,以前或多或少都会逃避这个问题,这几年终于能信心满满的回答:“发展不怕没条件,我们有碧水青山,我们可以走生态旅游这条道路。”

莲江村位于珠海西北部,属斗门区莲洲镇管辖,由沙湾、新村、桔湾三个自然村组成。莲江村大约有1200人,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60岁以上的老人有200多人,占总人口的17%。由于全镇地处珠海的水源保护区,工业发展受政策所限,多年来一直限制了村经济发展的步伐。莲江村的形象总与“贫穷”挂钩。

一切转机出现在珠海斗门北部农业生态园成立,和全区提出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名镇名村之时。莲江村迅速从纯农业发展中扭转了思路,瞄准了生态旅游这一发展定位。从此,莲江村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莲江村依五指山脚蜿蜒而建,是典型的岭南古村。凭借着深厚的沙田水乡文化、水网交织、峰峦错落、千顷稻花,莲江村定下的“生态+旅游+农业”独特发展模式,很快就赢来了企业青睐。企业找上门与村委谈合作,筹办“十里莲江”项目。这成了整个莲江村顺利蜕变的第一步。

逆袭 贫穷村变幸福村

“十里莲江”是一个集生态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和养生居住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村集体、村民分别与企业签约,将村集体用地和村民的宅基地、闲置房屋流转给莲江生态旅游公司,由公司统一开发“十里莲江”旅游项目,建起茅屋式的别墅,将村民旧居改建为小庭院,接待喜欢慢生活的游客。

2012年,在珠海市开展幸福村居创建工作的时候,初试牛刀成功的莲江村“逆袭”赢得1000万元的建设资金。有了资金的支持,莲江村发展的步伐再次加大,结合本村环山临水、交通方便、无污染工厂等优越条件,大胆地发展起无公害蔬菜种植和生态旅游农业。

按照莲江村最新的发展规划,“十里莲江”二期扩建将新增8栋别墅,同时还会着重打造一个五星级的十里莲江酒店项目,并在今年完成招标和动工。经过培训的村民们自然地由第一产业迈入第三产业。

据“十里莲江”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十里莲江”工作的员工,90%都是本村村民。三年来,这里的离职率仅5%,并且离职的理由均是婚嫁等客观原因。“十里莲江”项目不仅带动了村内的就业率,而且“十里莲江”的收益,更是直接地提高了村民的收益。

今年,23岁的周文伟放弃珠海市区知名企业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莲江村。在莲江村,像周文伟这样回流家乡的年轻人有许多。昔日荒郊野外的农村,如今已是发展迅猛的幸福村,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变化,自然而然的被吸引回来。

蜕变 成为“生态文明村”

连久未归乡的人们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更何况长期留守的村民们。周文伟的母亲,在村口开小商铺已十多年了,她感叹着自己的家乡每天都有着新的变化。“以前村里是水泥地,现在变成了沥青路。”她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十里莲江”建成后,莲江村也客似云来。“外来的旅客多了,我店里的收入也有了翻倍的增长。”

据周文伟的母亲介绍,以前莲江村很少会见到村外的人,走在路上,全部都是熟人。现在每逢周末和假日,“十里莲江”里面住满了游客,外地车是一辆接着一辆。“我们很多村民都沾了‘十里莲江’的光,把自家房子也装修租给游客,有些小院子收入不俗,一晚要1000多元呢。”她说:“连我们养的鸡、鸡蛋这些农产品,也多了许多光顾的人。”

莲江村村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莲江村实现村集体收入从2010年的49万元增至2012年的村集体收入250万元,村民的分红由过去的200元变成现在每个人至少能分到1600元。“村民实实在在能拿到的收益,翻了8倍之多,大家是明显感受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记者了解到,“十里莲江”项目还缓解了青壮劳力就业难题,使村民有机会加入到旅游项目的公共安保、卫生和餐饮服务等环节中来,成为家乡建设的主力。莲江村逐渐探索出一条村民参与、村企共建、三方共赢的莲江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进一步增强村民幸福感,大力改善民生,莲江村正加紧推进宜居环境提升,在村容村貌整治基础上,加强水系清淤工程建设。通过清除河道、荷塘垃圾,增加过水断面,促进水体流动以增强水体自净功能,完善沙田生态水系生态圈建设,还原提升水乡特色。

这些年来,莲江村的发展不仅得到村民的满意,还得到外人的认可。在莲江村生态旅游发展逐步完善、特色产业雏形凸显之时,莲江村还收获了“广东省生态文明村”、“珠海市生态文明第一村”、“广东省宜居示范村”等多项殊荣,目前该村正申报“国家生态文明村”。

故事家乡才是梦开始的地方

今年,23岁的周文伟放弃市区知名企业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莲江村,他说,这里将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周文伟读书的时候就已经离开莲江村。刚到市区的时候,穷乡僻壤的乡下与华灯璀璨的城市给周文伟带来强烈的冲击,毕业后的他便选择了留在市区。技校毕业的周文伟在市区一家日企工作,但3年过去了,无论多努力的他,始终迫于学历的阻碍只能换得车间领班头衔,工资每月2000元左右。

去年,周文伟听说家乡的“十里莲江”发展得十分红火,他做了人生的一项重大决定——回家乡工作。

“工资是和之前相差无几,但市区消费贵又要交房租,不像在家乡工作,消费便宜又能住家里,存的钱反而多了一倍。”周文伟告诉记者。周文伟在“十里莲江”是从事活动策划一职,这里不像城市般讲学历,领导告诉周文伟,只要努力,绝对可以“扶摇直上”。于是,家乡莲江村成为了周文伟梦开始的地方。

“以前总想着年轻要出去外面闯闯,在闯了一圈后发现,真正让我感到幸福的还是自己的家乡。”

斗门生态农业园将建珠海国际生态农业试验区

4月14日至15日,由斗门生态农业园承办的现代生态农业学术研讨暨珠海国际生态农业试验区论证会在珠海市委党校召开。会议开幕式及会议报告由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邹瑞苍、国家农业部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总站副站长王久臣、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李可心分别主持。会上,国家农业部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总站、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与珠海市斗门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建设珠海国际生态农业试验区。

会议邀请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骆世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阜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生态文明与中国式生态农业之路、生态农业转型以及气候智慧型农业等相关主题进行了研讨。全国各省资源管理站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副市长刘嘉文,斗门区区长周海金、斗门生态农业园常务副主任赵文乐等出席了会议。

珠海国际生态农业试验区规划范围重点为斗门生态农业园。试验区将立足斗门自身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突出生态农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措施,探索具有珠海特色的国际都市型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推动试验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友好型技术政策体系的构建,提升试验区农业的多功能水平,为国内外都市型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树好典型。

在三方协议中,共规定了10项合作内容,合作时间为5年。三方将组成由国际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促进珠海国际生态农业试验区科学发展。农业部将从国际生态农业推进角度对试验区建设规划、产业提升、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协助,为斗门区学习和交流相关经验提供平台。

4月15日上午,召开了珠海国际生态农业试验区规划及实施方案专家咨询会。会议由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国际交流处处长王全辉同志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区相关部门领导、专家组成员及相关省份代表。会议听取了珠海市斗门生态农业园管理委员会关于珠海国际生态农业试验区方案的情况汇报,并咨询专家组各成员的意见,园区常务副主任赵文乐同志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

此次会议,为珠海国际生态试验区进一步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咨询平台。专家组对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及建议。专家组一致认为:方案战略定位准、起点高、基础好、目标明,区域功能清晰、支撑材料丰富。方案总体方向正确、可行。

根据会议精神,我园区将完善并提升珠海国际生态农业试验区发展规划,并在资金、政策、人才、科技等方面加强对试验区的指导和工作推动。突出生态农业多功能性特点,体现良好的滨海特色、生态特色和科技特色,以构建珠海“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中高端的竞争。

政治体制

组织机构

珠海市斗门生态农业园委员会

组织概况

2013年2月19日,珠海市斗门生态农业园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副市长刘嘉文出席。记者了解到,斗门生态农业园委员会筹备时间达两年,今后将在园区规划、项目招商等方面发挥作用。

斗门生态农业园成立于2011年,占地312.7平方公里,包括莲洲镇、鹤洲北垦区和白蕉镇、斗门镇部分区域,约占全市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涵盖珠海90%的水源保护区和42%的农田保护区。该园区规划以生态发展思想,科学统筹生态园经济、社会、产业、基础设施、文化事业和环境保护等重大生态系统工程,发展高效现代农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