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

更新时间:2024-08-29 18:35

斗门区,广东省珠海市辖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端,珠海市西部,东临中山市,南与金湾区相连,西面和北面与江门市接壤。辖区面积674.8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斗门区常住人口为62.02万人。截至2023年6月,斗门区辖1个街道、5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井岸镇朝福路139号。

历史沿革

宋代以前,斗门一带称黄字围,全境属新会县潮居里。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置县,黄杨山附近岛的划归香山县。斗门、乾务、白蕉、三灶一带为香山县潮居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香山县潮居乡改称黄梁都;上横、大沙、马墩属新会县潮居都。清光绪六年(1820年),黄梁都改称黄梁镇。清宜统二年(1910年),镇为区、按数字编列、称香山县黄梁镇为第八区,称新会县瀑居镇为第八区。

民国九年(1920年),香山县第八区改为黄梁区。民国十四年(1925年),香山县改为中山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香山县黄梁区改为中山县黄梁区,新会县第八区改为新会县睦洲区。民国三十年(1931年),区名按数字编列、黄梁区改为中山县第八区、睦洲区改为新会县第八区。

1951年3月,中山县第八区仍称旧名,新会县第八区划出龙泉、睦洲、大沙、五权4乡成立新会县第九区。

1953年6月,原中山县第八区分为第八区和第九区,原新会县第九区的三权乡分为7乡。

1955年8月,中山县第八区改为乾务区、第九区改为南门区、新会县第九区改为陡洲区。

1957年,撤区并乡,撤乾务区,并为乾务、白蕉、荔山三个大乡;撤南门区,并为斗门、赤坎、六乡三个大乡;撤销睦洲区7个乡,并为上莲、横粉、大沙、竹银4个大乡。

1957年,建立新会县大沙示范农场。

1958年8月,各大乡建立公社,取代大乡。乾务乡称前进公社,荔山乡称荔山公社,白乡称白蕉公社、六乡称长征公社、赤坎乡称赤坎公社、斗门乡称幸福公社。

1958年10月,小公社合并为大公社,包括六个公社及平沙农场、南水、北水、小林、大林、莲湾、万山、三灶统称为“斗门大公社”。横粉乡、大沙乡属新会县睦洲公社。

1959年4月,撤销斗门大公社、设立5个公社;乾务公社、白蕉公社、斗门公社、三灶公社、万山公社。

1965年7月19日,中山县划出白蕉、斗门、乾务3个公社及平沙农场,新会县划出西安、上横2个公社及大沙农场,成立斗门县,隶属佛山地区。

1983年5月5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斗门县从佛山地区划出,隶属珠海市。2001年4月,斗门撤县建区;同年12月,斗门区正式挂牌成立,称为珠海市斗门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6月,斗门区辖1个街道、5个镇:白藤街道井岸镇白蕉镇斗门镇乾务镇莲洲镇。区人民政府驻井岸镇朝福路139号。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斗门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端,珠海市西部,东临中山市,南与金湾区相连,西面和北面与江门市接壤。辖区面积674.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斗门区境内地形特点是低山突屹,平原宽广,孤丘众多、水道交错、河涌密布、滩涂淤积、浮露迅速。地形特征可概括为“二山三水五分田”。境内东北部低于西南部山丘边缘的冲积地带高于江河两侧的祝积平原。境内最高峰黄扬山东起大、小黄杨,南延西坑递,西至石嘴村,北至大赤坎,跨越斗门、白蕉、井岸数镇,面积31.1平方千米。

气候

斗门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与南海相邻,夏半年受海洋季风影响强烈、而冬半年受大陆季风影响较弱。终年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夏长冬短,夏少酷热,冬少严寒,温度高,云量多,降雨丰沛,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台风暴雨比较频繁,低温冷寒时有发生,境内地域间差异不大,全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2.5%,其中8月最声热,平均气温29.7%,日最高气温35.7%。1月最冷,气温11.2C,日最低气温3.8C。年平均日照时数1926.7小时。降水月份分布呈单峰形,峰值出现在6月年降水量1420.5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偏少近(424.3毫米)4成。

水文

斗门区境内河道属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水道四大流域、流域面积其635.83平方千米。其中磨刀门水道流域面积134.69平方千米,占21.18%;鸡啼门水道流域面积289.48平方干米,占45.53%;虎跳门水道流域面积107.80平方千米,占16.95%;崖门水道流域面积103.86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级河螺洲溪、黄杨河、鸡啼门、占16.34%。横坑口、虎跳门6条,总长73.33千米。二级荷麻水道、河有赤粉水道、涝涝溪、涝涝溪西3条、总长23.15千米。三级河139条,总长421.17千米。四级河207条,总长722.02千米。河流总长度1281千米,河网密度为2.02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2070亿立方米,年排涝量2.38亿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2.85亿立方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磨刀门水道、从江门市新会区二兴水闸流经境内白蕉镇螺洲山嘴天生间水闸、鹤洲北垦区,长27.83千米,流城面积134.69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658.42立方米/秒。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斗门区境内已探明地下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矿和砂料(石英砂玻璃砂等)。石矿主要是花岗岩砂页岩两类。花岗岩分布广储藏量大,主要分布在黄杨山及其相连的山群。砂页岩主要分布在竹篙岭,砂料主要分布在斗门镇的大濠涌、坭湾的西埔,五山的飞鹅沙、老陈沙、关刀沙和白蕉的南沙、黄镜洲。此外,莲溪的沙厂新村,六乡的盖山、小托、石门也有细粒和中粗粒砂堤或砂层分布,均可作建筑材料。石矿主要是砂锡矿,分布于斗门镇石坑尾,属第四纪河流冲积砂锡矿床,以沙砾层含矿最富,储量近千吨。其他矿产资源包括钾长石、含钾岩石、石英石天然气等。

林地资源

斗门区有耕地面积1.93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4408.87公顷,粮食产量2.86万吨。林业用地面积1.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4.44%,活立木蓄积量85.90万立方米。

植物资源

斗门区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原生地带性植被破坏严重,仅存少量的次生阔叶林,基本上是人工森林植被。区内植被主要组成种类有556种,分别隶属于145科385属。

野生资源

斗门区主要野生经济动物有169种,分隶于4纲28目61科。在低山丘陵区有猕猴野猪赤麂南狐大灵猫小灵猫豹猫水獭鼬獾、红颊獾、穿山甲赤腹松鼠豪猪及各种鼠类。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斗门区常住人口608899人。

截至2022年11月,斗门区常住人口约63万,其中户籍人口36.48万人,农村总人口21.7万人。

截至2023年末,斗门区常住人口为62.02万人,城镇化率达66.31%。

经济

综述

2019年,斗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7.41亿元、同比增长5.0%。

2020年,斗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4.01亿元,同比增长2.7%。

2022年,斗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3亿元,同比增长4.5%。

2023年,斗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7.00亿元,同比增长4.5%。

2023年,斗门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49亿元,同比增长36.5%。其中,税收收入23.05亿元,增长21.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9.22亿元。其中,九项民生支出49.01亿元,其总量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8%。

第一产业

2023年,斗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52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分别增长20.0%、6.4%和6.8%。生猪出栏12.16万头,增长19.3%;水产品产量28.12万吨,增长5.9%。

2023年,斗门区完成苗木草皮改种水稻1246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面积570亩,全年种植粮食作物7万亩。新增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

第二产业

2023年,斗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40.26亿元和增加值250.4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0%和15.0%。从企业类型看,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7.3%、1.0%和1.1%;从重点行业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5%、7.5%和1.5%。

第三产业

2023年,斗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65亿元,同比增长2.0%。限额以上单位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中西药品类、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同比增长62.3%、35.8%、17.4%。

2023年,斗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96.81亿元,同比下降7.5%;外贸出口257.06亿元,下降6.8%。全区实际吸收外资3154万美元,同比下降6.7%。

交通运输

综述

斗门区属粤港澳紧密合作核心圈,毗邻高栏港珠海机场通用机场、斗门港,有一纵(省道S272)、两横(黄杨大道、珠峰大道)、四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和江珠高速)的干线公路网络体系。

航运

斗门及其周边有斗门、珠海、九洲、湾仔、万山等5个一类港口口岸。其中斗门港有3000吨泊位码头4个,货运码头面积11万平方米,年吞吐量15万标准箱,近期将发展为30万个标箱。

珠海港是中国沿海主枢纽港,距大西国际水道仅1海里,航线联通全球,已投入使用有2个2万吨泊位、1个8万吨石化公用码头,两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也分别在2008年底和2009年6月完成。目前已有各类码头泊位20个,预计未来5年,年货物吞吐能力将超过8000万吨。斗门港、九洲港、香洲港每天有30多班快船直达香港、深圳。

铁路

斗门区境内共建成1条货运铁路,规划1条城际轨道。广珠铁路于2012年12月29日通车,与珠海金湾机场、珠海港及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和江珠(江门至珠海)高速公路相配套。斗门境内设斗门站。该线初期为货运功能,远期预留客运条件。广佛江珠城际轨道项目起于广州芳村站,途经广州、佛山、江门、珠海4个城市,线路将经斗门区终至珠海机场,是珠三角轨道交通同城化规划广珠交通走廊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路

广州—深圳—珠海(广深珠)高速公路已通车,从斗门到珠江三角洲任何一个地级市车程不超过2小时。境内有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珠海段(阳江—珠海)和江珠高速公路(江门—珠海)。

公共交通

2023年,斗门区新开通富山工业园穿梭巴士定制线路2条,城乡微循环公交线路4条,学生高峰专线1条,乡村通客车率达100%。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3年,斗门区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新增51家、53家、50家,累计分别达292家、135家、30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速位居全市第一。杰赛科技等3家企业荣获2023年度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教育事业

2023年,斗门区新增公办学位4185个,博雅小学建成启用,麒麟中学如期开学。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3.2%。组建10个教育集团,参与学校覆盖率达50%,珠峰实验学校入选第三批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

文化事业

2023年,斗门区斗门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建成31个文化馆、61个图书馆村级服务点。斗门区村居文化中心星级评定项目获评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斗门旧街获评广东省旅游休闲街区。举办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交流大会,横山鸭扎包、风味鲈鱼入选广东非遗手信,斗门区获评“粤港澳非遗乡村旅游基地”。

体育事业

2023年,斗门区举办斗门区村BA等重点文体活动,斗门龙舟邀请赛升级为市级赛事品牌。

医疗卫生

2023年,斗门区建成全市首个紧密型医共体示范点,斗门区获评“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侨立中医院门急诊医技楼、区妇幼保健院新院、井岸镇卫生院新院、白藤街道社区医院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五山、六乡、白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建设。遵医五院成功创建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省级卒中中心,实现胸痛、创伤、卒中救治单元镇街全覆盖。

社会保障

2023年,斗门区城镇新增就业8995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81人。新增市级企业高技能人才实训(培养)基地1个、市级示范性企业培训中心2个。新增4257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54个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开展运营。建成全区首个未成年人保护站。6个社会工作站29个社会工作点投入使用。

历史文化

地方习俗

斗门区有水上婚嫁咸水歌、莲洲舞龙、乾务飘色、五山锣鼓柜、龙舟竞渡等地方文化习俗。

文物古迹

斗门清代古街,位于斗门镇斗门墟东面,全长500多米,清末民初时曾是周边地区货物集散地。古街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加拿大籍澳门浸信会牧师、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等人规划、设计,博采欧美各国古典建筑的精华而建。古街原设有大昌、祥盛、广英祥等多间布匹店,美的、美新等多间百货店,大安堂、同和堂、同仁堂等中药店,还有洽和行、泰丰、合昌、正安、厚信行等20多间米铺和永祥山货、昌荣等4间钱庄。除商铺外,还建有德式二层楼房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的福音堂。斗门古街现仍保持旧貌,由20多座葡式、欧陆式建筑物组成。

南门菉猗堂,位于斗门镇南门村,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赵匡美的第十五代裔赵隆(即赵晴峰)为祀其曾祖父而建。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清代乾隆年间曾修复。藁猗堂为珠海市内保存较好、颇具地方风格的古建筑,山墙采用古代南粤沿海地区一种特殊的建筑工艺,用蚝壳整齐排列构筑而成。1987年,列为斗门县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对藁猗堂进行修葺。

金台寺原,址建在黄杨山第二峰——乌岩峰上,和茶田吐翠、清泉浏水、张世杰墓、第一石门、金台瀑布、无底深潭、环海镜面等景点构成黄杨八景。此寺原名金台精舍,宋朝遗宦赵时、邓光荐、龚行卿三人为避战乱,在此筑舍而居,取名“金台精舍”。“金台”古为招贤纳士之意,他们名为诵经读书,实则密谋抗元。清乾隆年间建立寺院并扩建,一度香火鼎盛,后因屡遭兵燹,日渐荒废。1958年被拆掉主体建筑,其后兴建水库再遭拆卸,终剩残垣断壁。1992年由香港商人捐资及政府资助,在黄杨山西侧半山腰的“将军卸甲”处重建。全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僧房、斋堂等组成,为仿古建筑。2000年12月,以金台寺为主体的黄杨山风景区被评为珠海“十大景点”之一。

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井岸镇霞山北麓标高29.24米处,1980年6月7日起建,1984年底竣工,是斗门区人民政府为纪念斗门地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以及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而立。1988年列为斗门县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4月3日,革命烈士纪念碑被斗门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斗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民俗文化

斗门水上婚嫁,作为民间婚俗,2007年3月29日,被公布为珠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1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14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上婚嫁融合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以船为交通工具,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亲友等礼俗上,以歌唱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全过程。水上婚嫁,对促进平民百姓的仁爱礼仪、衣着服饰、家居陈设、民歌创作等发挥重要作用,影响珠江三角洲整个沙田区。斗门水上婚嫁形成独特的富有水乡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水乡人嫁娶礼仪颇为讲究:有互赠定情信物;新郎“望高堂”,拜席、拜钱盒和梳头;新娘出嫁“哭婚”“上头”;水上“花船”迎亲;过门“拜祖”、敬“过堂茶”;夫妻“拜灶君”“回门”等。部分礼仪延续。

装泥鱼,2009年3月23日,被列入珠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6月20日,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传统技艺已有200多年历史。泥鱼即弹流鱼。清同治年间修《香山县志》载:“弹流鱼即田流鱼,一名花鱼,一名七星鱼。”生长于滩涂和岸边,灰黑身,有花点,手指长,会钻泥,味鲜且甘,冬春时最肥美,是捕捉的好季节。装泥鱼要备泥鱼笼、鱼篓、蚝袜和泥板,一般泥鱼装在初一前、十五后的退潮之后与涨潮之前,气温在24℃以上最为适宜;放笼要选好多鱼跳跃的滩涂,装笼要顺放且带渍水,每趟须隔半小时至一小时方可收笼,才有好收获。涨潮前夕就得赶紧收笼回家,否则,鱼笼会丢失。

沙田民歌,又称水乡民歌。属于民间音乐,已有170多年历史。在清光绪年间蛋民们到斗门、南屏等水乡开垦围地,亦耕亦渔,并常唱歌自娱。蛋家人把海水冲积而成的土地称作沙田,因而他们唱的歌称为沙田民歌。沙田民歌曲调很多,包括咸水歌、结婚时贺婚的高歌、打鱼唱的大歌,还有姑娘出嫁时的叹家姐,都属于沙田民歌的不同曲调。咸水歌两句一小段,旋律婉转抒情,缠绵俳恻;高堂歌则四句一段,高亢奔放,泼辣而具野性。歌的曲调清新,韵律天然,唱叹流畅,委婉抒情。水乡人家在喜庆的日子里,在出海打鱼、摇船驳艇时唱,在织网绞缆时唱,特别是在休闲欢聚时更爱唱。沙田民歌于2006年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乾务飘色,约起源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当时,任江西彭泽县令的乾务进士梁国栋,把仿铸“江西飘色”的三支“色棍”带回家乡,分别交给乾东、乾西、乾北三个自然村保管,并传授飘色的创作表演流程。乾东表演的是“喜鹊练梅”,乾西的是“螂蟹过江”(又名“八仙闹东海”),乾北的是“士林祭塔”(又名“白蛇传”)。每年喜庆佳节,乾务三个村都举行“汇色”巡演。代代相传,流传。

方言

斗门区内流行语言主要有四邑话客家话、水上话三大类。随着外地来斗门定居或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南腔北调”随处可闻,但斗门地区仍以四邑话为主。随着普通话深入推广,人们用普通话交流也越来越普遍。

四邑话音系

四邑话泛指台山、开平、恩平、新会的本地方言。与广府粤语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语调的不同,很多阴平变成去声,且保留着一些中原古音。斗门县(含金湾区)说四邑话的村民约23万多人,分布在:

水上话

水上话又叫“疍家话”,属粤方言范畴,与中山、顺德、番禺一带的水上话大同小异,但与珠海本地粤音差异较大,以致本地人视为另一种方音。斗门县(含金湾区)说水上话的村民约7.5万人,分布在:

客家语音系

客家语又叫“亻厓子话”,斗门县(含金湾区)说客家语的村民约1.3万人,分布在:

风景名胜

斗门区辖区有黄杨山御温泉金台寺、斗门清代古街、南门慕猗祠景区,万盛乡村俱乐部、灯笼沙水乡风情游、白藤湖霞山公园、东南亚较大的竹洲水松林以及革命烈士纪念碑等。

珠海御温泉度假区,位于斗门镇黄杨山西麓,由香港商人于1998年2月在原斗门温泉(建于80年代)的基础上兴建而成。占地面积9.07公顷(136亩),有天然泉眼两处,深度为150米,出水温度72℃。属“色带黄、味带咸”的高温氯化物——偏硅酸型医疗温泉水,含偏硅酸、硒、铁、铜、锶等矿物质元素。

白藤湖度假区,位于井岸镇东南3千米处,1984年建成中国首座农民度假村,因湖得名,并发展为旅游城。占地面积20平方千米,规划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已建成12万平方米。至2011年已建成国际金融度假村、上海度假村、广州铁路局度假村、中国税务度假村、松墅屋村等10多座度假村。床位2000个。娱乐设施有水陆娱乐场、沙滩泳场、摩托快艇、珠江海面游、澳门海面游;还有园艺式的水果、荷花、花卉、番薯等公园,供游客品尝和观赏。餐厅可随季节供给各种海鲜,还有别具乡土风味的田螺、禾虫、水鸭、水鸡及久负盛名的白藤莲藕。鳄鱼岛公园饲养鳄鱼300多条。白藤湖有果园1000多亩,盛产四季岭南佳果,有荔枝、橙柑、香蕉、芒果、龙眼等。

霞山公园,设有正门广场、水面看台、四凉亭、八角亭、娱乐室、民间曲艺社等,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地方特产

蔗子狸又称蔗鼠,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性甘寒,滋阴血清虚热,补肝肾,是一种老少咸宜的食疗佳品,故有“一鼠顶三鸡”之誉。

黄金风鳝风鳝,即鮼缅,生于海,长于江河,夏天多栖息在清凉的河床里,当它成熟时就从江河回归大海繁殖。斗门沿海江河皆出产风鳝,尤以黄金村附近河段产风鳝历史最长,数量最多,风鳝肉丰骨少,肉质细嫩,富含脂肪,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年产50吨,畅销港澳、日本。

河虾,又称大头虾、青虾等。在斗门地区,河涌交织如网,鱼塘星罗棋布,盛产淡水河虾,年产量500吨以上,主要销往日本和港澳市场。斗门河虾一年四季都有出产,清明过后均是河虾上市旺季,河虾生活习性是在水底或草丛中攀缘爬行,食性较杂,如食小鱼、小虾、昆虫、贝类、单细胞藻类或丝状藻类、高等植物的碎片,嫩叶等。其壳薄透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一种含有多种维生素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食法多以蒜蓉清蒸或“白制”,松脆嫩滑,清甜美味,是名特水产。

白蕉禾虫,斗门属于西江出海口的咸淡水交界。这里盛产禾虫,年产量在200吨左右。禾虫,又名地蚕,多生长在咸淡水交汇点的大少田地区的稻田和河滩淤泥中,靠吃腐烂的禾根浆液长大。春秋两季,禾虫每隔15天便成熟一次,爬出淤泥,一般在红云细雨、天气变化异常或涨潮的情况下,密密麻麻的禾虫浮游在河涌水面上,觅食和交配繁殖,随流出海。当潮水退时,人们就乘舟涌向海滩,用密罗网捕捞,若此时不捕,禾虫就会破肚自毙,有“禾虫出水恨唔返,只好望河兴叹”之说。

著名人物

斗门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等南宋皇族后裔赵氏子孙聚居于斗门镇,并留下明清古院建筑代表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菉猗堂”。珠海第一个中共基层党组织小濠冲党支部诞生在斗门。区体校被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培养了“亚洲蛙王”曾启亮、雅典奥运会乒乓球银牌得主李静等本土优秀体育人才。

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斗门区获得“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称号。

2018年,斗门区位列中国百强区第22名。

2019年12月6日,斗门区入选2019年全国百强区。

2020年2月,斗门区入选2020中国美食百佳县市。

2020年3月,斗门区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予以通报表扬。

2020年4月14日,斗门区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

2020年6月2日,斗门区入选第五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2020年6月30日,斗门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11月25日,斗门区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布的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4月1日,斗门区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创建县”推评名单。

2021年9月8日,斗门区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3年2月,被认定为第一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2023年8月29日,入选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名单。

2023年11月,入选“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

2024年8月,入选广东省首批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区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