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8 00:54
比利时的班什狂欢节是与法国尼斯、德国科隆和意大利威尼斯的狂欢节齐名的欧洲四大著名狂欢节之一,其盛名已蜚声世界,每年都吸引着世界、特别是欧洲各国的游人前往参加和观看。
节日简介
比利时中世纪的城市——班什,位于比利时埃诺省的布鲁塞尔的南部60多公里处。每年大斋期前的三天里,这个有着32000多居民的城市都举办狂欢节。届时这个历史古城的居民全体总动员,引得外地游客蜂拥而至。著名的班什狂欢节,可追溯至中世纪,是欧洲现存的最为古老的街道狂欢节之一。
班什是位于布鲁塞尔南面56千米处的一个小城市,有居民1万多人。这里的狂欢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传说班什狂欢节起源于16世纪中叶,当时罗马帝国皇帝的妹妹玛利亚在班什造城池、建宫殿。1554年,玛利亚为欢迎外甥菲利普二世举行盛大宴会,宫廷官员于是化装成各种达官贵人参加宴会。
节日的寓意与中国的春节颇为相同:辞旧迎新春。滑稽小丑“日乐”是狂欢节游行的主角,他们脚蹬4寸厚的木跟鞋,身穿红黄相间的紧身服,头顶一米长的彩色鸵鸟羽毛,在铿锵明快的鼓乐中,踩出比利时民间热烈欢快的舞步。
狂欢节的准备工作始于6个星期前,整座城市沉浸在节日的欢腾之中,数千人都忙着制作华丽的服饰、排练鼓乐演出及准备化妆舞会。斋期前三天的第一天是星期日,狂欢节正式开始,大街小巷和咖啡店到处簇拥着戴面具寻欢作乐的人群。男子身穿奇异女装,是这一天的突出亮点。四旬斋前的最后一天是星期二,传说人物吉勒戏剧性的出现,使狂欢节达到高潮。举行着装仪式后,几百个人装扮成吉勒,身穿红色、黄色或黑色服装,头顶插着鸵鸟羽毛的帽子,脚踏木屐,佩着铃铛,戴着有一副绿色小眼镜的蜡质面具,踩着鼓点穿城而过。后面跟着滑稽小丑和农夫,地方铜管乐队和化了妆的狂欢人群,组成熙熙攘攘、纷至沓来的游行队伍。舞蹈者在中提琴和鼓的传统乐曲中表演一系列奇异舞步,包括长年保留的节目——叫作“吉勒”的舞蹈。待到五彩缤纷的焰火照亮夜空,大广场上又跳起了吉勒舞,庆祝活动也就达到狂欢节顶峰。班什的狂欢节是一种真正的民族节日,参与者都是自发的,而且乐于提供财力支持。该城居民对这项庆典深感骄傲,并全心致力于保存狂欢节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以及工艺、服饰、道具的制作技术。
班什狂欢节的化装游行就是从那个时候传下来的,还不断发展、创新,现已成为比利时、法国、荷兰、卢森堡等国的民间重大节日。班什狂欢节是从每年的3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开始,为期三天,第三天是最为热闹的一天。
3月初的班什市仍寒风凛冽、气温较低,有时还下着小雨,但班什人却兴奋地忘记了寒冷,尽情地享受着一年一度的狂欢节的快乐。大街小巷到处是狂欢的人群,他们不论男女老幼,均乔装打扮,尽情地歌唱,尽兴的跳舞。他们有的打扮成达官贵人、王孙公子,有的打扮成工人、农民,还有的打扮成东方商人、印第安人和非洲猎手。大、中学生多数则扮成小丑,在衣报上写着各种标语和良好祝愿,向外来游人募捐。孩子们戴上动物脸谱,用彩色纸屑和塑料沫手枪嬉戏打闹,不时地还对旁边游人发起“攻击”,弄你一身纸屑或塑料沫,游人在惊恐之余,便回之以开心的微笑。
“痴人”方阵游行以其独特的扮装引人注目,他们头戴鸵鸟羽毛帽,身穿金黄色的“武士”服,肩上披着白披肩、系着白领带,腰间系挂着许多铜铃的彩色腰带,脚穿硕大的木鞋,左手拿着用树枝扎成的小扫帚,右臂掩着一个装满橘子的柳条筐,脸上戴着传统的蜡制面具。
他们边走边笨拙地跳着舞,不时引起人们的哈哈大笑。据说他们穿的衣服有的是其祖先传下来的,有的则是租来的,租金很贵,租一套要花1万比利时法郎。这种服装比较特别,是双层,用时里面要鼓鼓囊囊的装满稻草,穿上它走起路来又笨又蠢,十足像个呆头呆脑的傻子,所以人们都叫穿这种衣服的人为“痴人”。装扮“痴人”的人凌晨四点钟便起来了,等化装和往衣服里填草后,再吃早餐。早餐后他们一家便穿上衣服,挨门挨户地去寻找同伴,差不多要到九点钟才能集合好队伍,组成方阵。然后便在鼓乐手的引导下,穿街过巷地环城游行和表演。
正午时分,“痴人”们走进市政府大厅参加授奖仪式,那些连续50年扮装“痴人”的,可荣幸地接受市长颁发的纪念奖章。晚上的焰火晚会是班什狂欢节的高潮。这时,华灯齐放,焰火四起,把市政厅前的广场上照得如同白昼。广场上的人群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男人们抱着啤酒瓶子一个劲地猛喝,女人们则高兴地狂舞狂歌。
突然,“痴人”们开始把柳长筐里的橘子抛向人群,霎时间,广场上、大街小巷,到处是橘子横飞,鼓乐声和狂呼声响成一片,震耳欲聋,整个班什城都沉浸在一片欢迎之中。据说,“痴人”抛出的橘子是吉祥物,打在谁的身上,谁在这一年就无灾无难,平安如意。
2003年11月班什狂欢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是欧洲四项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的一项,另外三项分别是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木偶戏,立陶宛的十字形民间工艺和西班牙的神秘剧。
提前6周开始准备
当地人创立班什狂欢节的初衷,是为了在开春之际驱魔打鬼,祈求来年有个好年景。班什狂欢节一般在每年的二三月间,即行宗教圣灰礼仪的星期三前举行,从星期日到星期二持续3天。现今,班什狂欢节仍然完好地保留了最初的形式,如:化装游行、鼓乐演奏等,尤其是狂欢节的核心人物“吉尔”(意为戏班中傻头傻脑的小丑人物)具有神秘色彩,是班什狂欢节的一大看点。每年狂欢节期间,成千上万的欧洲人乃至世界各地的游人来此观光,为的是一睹“吉尔”的风采。
鼓手排练是项重要内容,平时各团体也组织年轻人定期参加鼓手培训,学习“班什鼓点”,使其代代相传。普通的家庭则精打细算计划一年的开销,有的钱能省则省,但必须留出钱购置狂欢节的各种服饰,应付必要的节日花消。班什人尽管为狂欢节付出不少,却乐此不疲,从中得到巨大的精神享受。不少到外地甚至国外工作的班什人,每年都想方设法挤出时间,赶回来参加狂欢节。39岁的菲利普在卢森堡居住,自从10以年前离开家乡班什以来,他几乎年年带着全家老小回来参加狂欢节。对他们来说,狂欢节好比是一年中的“第二个圣诞节”。
班什城,也称“吉尔城”,“吉尔”是班什狂欢节的“象征与灵魂”。
狂欢节期间,“吉尔”身穿华丽的服装,头戴怪诞的面具和昂贵的鸵鸟毛帽子。神秘的“吉尔”在班什人心中拥有近乎“神圣”的地位。班什人以此为荣。每个班什人小的时候,这种荣誉感就开始形成,并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期3天的狂欢节中,星期二的活动最隆重和最热闹,这是人们惟一能看到盛装“吉尔”的时刻。
我曾经两次亲历班什狂欢节的盛况。激越的鼓点震耳欲聋,响彻全城。城里的各条街道人山人海,穿着各色服装的化装队伍踏着特制的木鞋,随着“班什鼓点”和“班什风琴”翩翩起舞。
星期二下午,盛装的“吉尔”开始向围观的人群投掷柑橘,这是狂欢节的高潮之一。全城约有900名“吉尔”,他们人人手提竹篮,不断地将篮子里的柑橘抛向人群。据说,这时的柑橘是一种美好的祝福,接到柑橘或被柑橘击中的人会有好运。此刻,班什街头好像在下一场“柑橘雨”,游人为柑橘砸到身上而惊喜,发出一阵阵开心的欢呼声。四处抛飞的柑橘掉在地上,很多都被人们踩烂了,满地狼藉,但是沉浸在喜悦中的人们毫不在意。
在班什,不是任何人都能扮演“吉尔”的。谁要想在狂欢节上穿上“吉尔”的盛装,必须符合3个条件:一是男性,二是比利时人,三是班什的居民或在班什居住5年以上。新人要想扮演“吉尔”,必须由老“吉尔”推荐才能获准。
当狂欢节中轮到“吉尔”出场时,对“吉尔”扮演者的家庭来说是神圣和庄严的一天。全家人凌晨3点起床,等待专人上门为“吉尔”着装,填充服装前后胸背部位的稻草,佩戴装饰。整个过程像宗教仪式,在家中其他成员的注目下完成。女主人含着兴奋的眼泪看着家里的“吉尔”穿好服装,为他打好最后一个带结,并端上预先准备好的香槟。
从迈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吉尔”就不能单独走动了,必须有专门的鼓手陪伴,踏着鼓点去同别家的“吉尔”会合。“吉尔”的队伍不断壮大。
按规定,出了家门的“吉尔”只能或走或站或舞,不能坐着。即使在咖啡馆里,“吉尔”只能站着喝饮料,直到鼓手将他们送回家。回到家后,女主人要像招待贵宾那样伺候盛装的丈夫或儿子进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