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4 16:01
斑鸠(学名:Streptopelia)是斑鸠属鸟类的统称。约15种,中国产5种。其上体羽以褐色为主,头颈灰褐,额部和头顶呈灰色或蓝灰色,后颈基两侧各有一块具蓝灰色羽缘的黑羽,肩羽的羽缘为红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为蓝灰色;尾的端部蓝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颏和喉粉红色;下体为红褐色;雌雄羽色相似。
因为背部脖颈处的位置羽毛是黑色的,上面点缀着珍珠大小的白斑,因此被称为斑鸠。
斑鸠原有19个物种,珠颈斑鸠(Spilopelia chinensis)、棕斑鸠(Spilopelia senegalensis)、马岛斑鸠(Nesoenas picturatus)与已灭绝的罗岛蓝鸠(Nesoenas rodericanus)曾被归类于斑鸠属,但后来已知它们与粉红鸽(Nesoenas mayeri)更亲近,于是各自被重新归类于珠颈斑鸠属及粉红鸽属。
斑鸠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区,主要在林缘、耕地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秋冬季节迁至平原,斑鸠常结群栖息。飞行似鸽,常滑翔。鸣声单调低沉,警惕性甚高。觅食高粱、麦种、稻谷以及果实等,有时也吃昆虫的幼虫。
斑鸠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在中国分布于大部分地区。
求偶通常归结为雄性的呼唤,雄性独自低着头咕咕叫,轻柔而有节奏地拍打翅膀,有时追逐地上的雌性,发出咕咕声。为此,它膨胀了脖子,并发出略微柔和的 “tour-tour-tour” ,如欧斑鸠(Streptopelia turtur)或粉头斑鸠(Streptopelia roseogrisea)卷起的 “kou-ou-kourrrou” 等。在圈养中,它们会更喜欢暴露在外的鸟舍,在那里它们可以享受日光浴。
巢筑在树上,一般距地面高3-7米,用树枝搭成,结构简单。巢形为平盘状,外径约30厘米×40厘米,内径约8.0厘米×8.5厘米。秋冬季多迁徙到平原。斑鸠每巢1卵,5-6月繁殖。卵白色,卵径33毫米×24毫米。孵化期约18天,雏期约18天。
火斑鸠:别名红鸠、红迦追,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中国至东南亚及菲律宾。在中国为华南、华东等开阔林地和较平坦的沿海林地与次生植被条件下的留鸟,足迹遍至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部到华北、华东及汉南的大多数地区。火斑鸠在地面急切地边走边寻找食物,体长约30厘米,叫声深沉并连续重复数次,重音在第一音节。体小,头颈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颈部黑色半领圈,前端白色。雄鸟头部偏灰、下体偏粉,翼覆羽棕黄,初级飞羽近黑、青灰色的尾羽羽像及外侧尾端白色,雌鸟较浅且暗,头暗棕色,体羽红色较少。虹膜褐色,嘴呈灰色,脚为红色。保护级别: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山斑鸠:在中国为常见种。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区,主要在林缘、耕地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几乎遍及中国各省区。秋冬季节迁至平原,常与珠颈斑鸠结群栖息。山斑鸠在中国为常见种,体中型,体长27-35厘米,两翅无金属羽色,第2和第3枚飞羽最长,脚短而强壮,跗跖较中趾为长。上体羽以褐色为主,头颈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额部和头顶灰色或蓝灰色,后颈基两侧各有一块具蓝灰色羽缘的黑羽,肩羽的羽缘为红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为蓝灰色,尾的端部蓝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颏和喉粉红色,下体为红褐色,雌雄羽色相似。保护级别: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珠颈斑鸠:别称“中斑”、“珠颈斑”,属于鸽形目、鸠鸽科,是人们所熟悉的中等体型(30厘米)的粉褐色斑鸠。常见并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经小巽他群岛引种其他各地远及澳大利亚,中国东部及台湾省及沿海各省常见留鸟和笼养鸟。常见于华中、西南、华南及华东各地开阔的低地及村庄。雌雄同色,尾略显长,外侧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宽,飞羽较体羽色深,体羽大多为灰褐色。明显特征为颈侧满是白点的黑色块斑,虹膜为橘黄,嘴为暗黑褐色,脚为紫红色。叫声为轻柔悦耳的“咕-咕咕-咕咕”反复重复,最后一音为加重。保护级别: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许多人把斑鸠当作野鸽子,其实鸽子和斑鸠是两种不同的属。从外形上看,鸽子的头比斑鸠的头要大许多,斑鸠的尾巴是凸型尾,比鸽子的尾巴长。斑鸠通常都是栖息在树上,有时也会在阳台上筑巢;鸽子一般在悬崖、山洞里筑巢。从体形上看,斑鸠比鸽子小很多。
所有物种都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中欧斑鸠和菲律宾斑鸠为易危(VU)、白翅斑鸠为近危(NT),其他均为无危(LC)。
斑鸠的肉可以入药,味甘、性平,可用来补肾、益气、明目。
斑鸠在古代被寓为长长久久、幸福祥和的吉祥鸟。斑鸠是古代的“不噎之鸟”,以斑鸠的形象制成的拐杖,鸠杖也是古代尊老爱老的象征,是献给老人做寿礼的重要角色,意为祝愿老人饮食安康,长命百岁。总而言之,斑鸠是一种具传奇色彩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