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3 13:15
球囊斑由一层结缔组织、一层上皮和耳石膜形成。耳石膜为覆盖在上皮表面的一层厚的蛋白样胶质膜,其浅层含碳酸钙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晶体,称耳石。囊斑上皮含有支持细胞和毛细胞两种。毛细胞为感觉上皮细胞,夹在支持细胞间,形似圆底烧瓶,上窄下宽,其底部有前庭神经末梢分布。毛细胞的顶端有一束纤毛,伸入到耳石膜内。囊斑的结缔组织与前庭内的骨膜相连,内有神经纤维穿过。囊斑是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或直线加速、减速运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改变时,因重力的影响,耳石膜下垂,牵拉毛细胞纤毛,使之兴奋并产生神经冲动,经前庭蜗神经传向脑,产生位觉和变速感觉。
1、膜迷路60°MIP图:
3个半规管呈扇形展开,共有5个脚与椭圆囊相连,每个半规管都呈“U”字形,其大小近似,耳蜗管逐渐转向前方,椭圆囊与球囊连为一体呈椭圆形高信号,位于半规管与蜗管之间。
2、膜迷路90°MIP图:
外半规管在此图上显示最大呈“C”字形,前、后半规管因自身重叠呈条状,椭圆囊与球囊仍不能分开,蜗管转向前方。
近年来,由于MR特殊软件的应用,尤其是MR水成像技术的开展,能直观而立体地显示膜迷路的精细结构。膜迷路及内听道成像的基础是利用水成像原理,即使用长TR和特长TE的重T2加权作用,以提高内听道内脑脊液和膜迷路内淋巴液信号强度,使之成为极高信号,与周围的低信号骨结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内听道及膜迷路的影像,从而达到内听道及膜迷路“造影”的效果。但MR水成像技术尚不能满意显示迷路管,也无法区分内淋巴液与外淋巴液,亦不能区别椭圆囊与球囊,两者联为一体显示为一个高信号囊。
MR膜迷路成像可为内耳显微外科手术前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解剖依据,特别是对耳蜗手术适应症的选择起重要作用,包括排除手术禁忌症以及可能存在的正常变异等,但不适合于耳蜗移植术后复查。有学者报道MR能满意显示内耳先天异常,了解内耳不发育及发育不良的程度和部位,如Michel畸形、Mondini畸形、耳蜗导管扩张以及耳硬化症等。有学者比较了CT和MR对大前庭导管的诊断价值,结果MR能直接显示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的液体,更能反应其形态改变。有学者认为MR对膜迷路微小病变的诊断颇有价值,特别是增强后MR膜迷路成像对迷路内小肿瘤很容易检出。此外,对迷路炎、迷路积水以及美尼尔氏病的诊断都有重要意义,但对迷路病变尚未引起形态学上的改变时,MR还不能像大体解剖那样显示出内耳的微小变化。
1、听力功能检查:
在梅尼埃病的病理学研究中发现,膜迷路积水发生的顺序为耳蜗、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因此,听觉功能测试最先被用于膜迷路积水的诊断依据和预后判断。纯音听阈曲线的特点、甘油试验(glyceroltest)中听阈曲线的变化,可为膜迷路积水提供证据。膜迷路积水导致的听力损失具有波动性的特点,使听觉功能检查在判定膜迷路积水对内耳损害有一定的局限性。
2、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
是近年来开展的评价球囊和前庭下神经功能的检查,其方法、设备、应用还没有标准化,但对内耳疾病的解剖定位有帮助,对球囊积水的诊断有临床价值。
3、前庭功能检查:
临床常用的眼震电图检查,主要是评估双侧水平半规管的功能,而不是耳石器的功能,后者包括球囊、椭圆囊。因此,眼震电图的结果只能表示存在膜迷路积水引起内耳功能状态的改变,包括刺激期和功能麻痹期,为膜迷路积水的临床分期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