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46
公元1813年5月22日,理查德·瓦格纳出生于莱比锡,其父卡尔·弗里德里希·威廉·瓦格纳是该市警察局文书,于同年11月23日去世。1814年8月28日,瓦格纳的母亲再嫁给演员、诗人路德维希·盖耶尔,并举家迁往德累斯顿。
1820年,瓦格纳在德累斯顿郊区波森多夫的一所小学读书,并在牧师克里斯蒂安·魏策尔的指导下上了几节钢琴课。1821年6月,作曲家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首演于德累斯顿,幼小的瓦格纳被该剧吸引,并通过继父结识了韦伯。
1826年秋假,他用古希腊作品《奥德赛》中的内容改编、创作了他最早的三首颂歌;年底,瓦格纳一家迁往布拉格,他本人仍留在德累斯顿,寄居在同学贝姆家中。
1827年,其全家搬至莱比锡,瓦格纳由此转到莱比锡尼古拉中学就读,在此之前,瓦格纳在学校一直用理查德·盖尔这个名字,进入尼古拉中学就读后,学名又改为理查德·瓦格纳;在此期间,他置学业于不顾,热衷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以及莎士比亚、歌德和席勒的戏剧,并在叔父阿道夫的影响下,养成了阅读和研究的习惯。
1828年,完成了第一部长达五幕的悲剧《劳伊巴德》,为了给该作谱曲,开始自学洛吉尔德《通奏低音的方法》,并私下随莱比锡交响乐团的米勒学习和声。1829年,在莱比锡听了女高音施洛德·戴夫里恩特演唱的《费德里奥》中的作品后,决定放弃其他志向,确立以音乐为奋斗目标。
1830年,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改编成钢琴曲;6月,为了获得大学的入学资格,转入托马斯学校就读;12月24日,《降B大调序曲》成为其首演作品,此时他还写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和各类奏鸣曲与序曲(大多以散失)。
1831年2月23日,在莱比锡大学注册为音乐学院学生;同年秋,师从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的主唱韦恩利希学习和声与对位,得到了后者的悉心指导;在此期间,瓦格纳创作了《D小调音乐会序曲》,并将自己首次出版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题献给韦恩利希,以谢师恩。
1832年11月,《C大调交响曲》在布拉格音乐学院首演,随后又在莱比锡布业音乐厅上演;在此期间,在帕施塔伯爵的女儿珍妮的恋情激励下,创作了第一部完整的歌剧脚本《婚礼》(Die Hochzeit),但后因姐姐罗莎莉(一位戏剧演员)认为质量不佳被瓦格纳撕毁,该剧的音乐也大多遗失。
1833年开始,正式步入职业音乐家生涯;1月,在哥哥阿尔贝特(一位歌剧演员)的引荐下,担任维尔茨堡剧院的合唱指挥,得以接触到韦伯、凯鲁比尼、罗西尼、奥柏等人的剧作;在此期间,创作了童话题材的浪漫主义歌剧《仙女》。
1834年1月,带着刚完成的《仙女》总谱返回莱比锡,希望在莱比锡剧院上演此剧,但计划落空;同年夏,到波西米亚短暂度假期间,开始构思、创作歌剧《爱情禁恋》,该剧根据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写成,带有喜剧色彩,音乐上则受到贝利尼、奥柏等意大利和法国作曲家的影响;7月底,应邀担任贝特曼巡演剧团的音乐总监,并与剧团中一位小名为明娜的女演员克里斯蒂娜·普拉内相恋;同年,撰写了论文《德国歌剧》。
1835年,创作了序曲《克里斯托弗·哥伦布》;7月至8月间,为了挑选歌唱演员,第一次到拜罗伊特。1836年3月29日,歌剧《爱情禁令》在马格德堡歌剧院首演,瓦格纳担任指挥;此后不久,剧院因财政不力解散,他和明娜来到柯尼希斯堡;11月2日,与明娜在特拉哥亥姆教堂举行婚礼。
1837年4月1日,出任柯尼斯堡剧院乐队指挥;同年,因经济等方面原因,与明娜关系恶化,致使她与一位名叫迪特里希的商人私奔,瓦格纳后来劝回明娜和好,但两人的分歧已为日后的离异埋下伏笔;7月25日,来到里加,出任歌剧院的音乐总监;在里加期间,根据英国作家爱德华·布尔沃·利顿的小说《黎恩济》开始创作同名歌剧。
1838年1月,完成《黎恩济》的脚本;8月7日,开始为该剧谱曲;同年,因瓦格纳负债累累,当局没收了他和妻子的护照。
1839年7月10日,与妻子明娜为了躲债从里加秘密出逃;8月,在经历数次暴风雨的历险航行后抵达伦敦,此次海上历险是其创作《漂泊的荷兰人》重要的灵感来源;9月17日,在伦敦作短暂停留后抵达目的地巴黎,但等待瓦格纳夫妇的是贫困潦倒的日子和失意受挫的心境;在此期间,瓦格纳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四处举债,同时不情愿地从事非创造性劳作,如为家用市场改编歌剧流行唱段的钢琴谱,校对乐谱,为一般性音乐杂志撰稿。
1840年1月12日,创作了《d小调浮士德序曲》;11月,完成歌剧《黎恩济》的总谱写作,几乎与此同时,又根据北欧民间传说、海涅的短篇小说以及海上航行的亲身经历,开始了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创作。
1841年5月,完成《漂泊的荷兰人》脚本,7月至11月间开始谱曲;6月29日,在作曲家迈耶贝尔的推荐下,德累斯顿王家剧院接受了《黎恩济》上演的要求。
1842年4月7日,与明娜返回了阔别六年的故乡德累斯顿;6月22日至7月8日,在波西米亚山区度假时,以格林(J.Grimm)的《德国神话》为蓝本,开始酝酿歌剧《汤豪瑟》的草稿;10月20日,《黎恩济》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
1843年1月2日,《漂泊的荷兰人》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该剧寓意深远、音乐生动,一般认为是其真正显露水准的第一部作品,瓦格纳的名声亦由此确立;3月,完成了《汤豪瑟》的脚本创作。1844年12月14日,作曲家韦伯的灵柩移葬回德累斯顿,瓦格纳为此创作了《挽乐》(Trauermusik)。
1845年4月13日,完成了《汤豪瑟》的总谱创作;7月,在波西米亚度假疗养期间,写成了《纽伦堡的名歌手》的第一份草稿;8月3日,写出了《罗恩格林》的大纲,并于同年11月完成了该剧的脚本创作;10月9日,《汤豪瑟》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首演,该剧从1845年完稿到1875年由瓦格纳自己最后一次指挥演出前,总谱在不断修改。1846年4月5日,在茨温格尔的德累斯顿旧歌剧院第一次指挥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1848年4月28日,完成《罗恩格林》的总谱创作,全剧通过圣杯卫士的传说故事,探索圣洁爱情与身份认同之间的辩证矛盾关系;6月,加入带有政治倾向的“祖国联合会”,发表了关于君主政体与共和政体的政治言论,并以演说者的身份进行鼓动演讲,呼吁成立民主政体、推翻贵族,论文《德国和他的侯爵们》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10月,草拟了《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散文草稿;11月,进入《齐格弗里德之死》的脚本写作,它后来演化为《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乐剧的最后一部《众神的黄昏》。
1849年5月,普鲁士军队开始掌控局势,瓦格纳作为一个背叛当局的社会名流被通缉,在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的帮助下,途经魏玛逃到苏黎世,因不祥预感又逃亡巴黎,在一无所获后,于7月又回到苏黎世;11月,撰写了论文《艺术与革命》和《未来艺术》,并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流亡生涯。
1850年8月28日,李斯特在魏玛指挥首演了《罗恩格林》,瓦格纳因遭通缉不能到场;此外,在李斯特的激励下,瓦格纳重拾信心,继续写作《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文字脚本。
1851年,撰写了论文《歌剧与戏剧》,并在文中系统地勾勒了自己梦想中的歌剧观念,批判性地回顾了歌剧发展的历史。
1852年,在完成《歌剧与戏剧》后,依次(与故事发生的顺序刚好相反)写作了《青年齐格弗里德》《女武神》《莱茵的黄金》的脚本剧词,并对《青年齐格弗里德》(后更名为《齐格弗里德》)和《齐格弗里德之死》(后更名为《众神的黄昏》)进行修订,整部《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脚本写作宣告完毕。
1853年5月18日、20日、22日,在苏黎世举行5月音乐会。1854年9月26日,完成了《莱茵的黄金》的总谱创作;6月,未等《莱茵的黄金》总谱杀青,瓦格纳又开始了《女武神》的音乐创作。1855年,于伦敦指挥演奏八场音乐会。
1856年3月20日,完成《女武神》的总谱创作;9月,进入《齐格弗里德》的音乐写作;在此期间,瓦格纳通过友人介绍,开始着迷于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学说,其论点对瓦格纳日后的艺术发展和人生观均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857年4月,魏森东克特邀瓦格纳全家搬至苏黎世郊区自家别墅的小屋内居住,在与魏森东克一家的接触中,瓦格纳与魏森东克夫人玛蒂尔德之间产生了感情,该段秘密恋情直接导致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8月,完成《齐格弗里德》前两幕的创作后,就暂时中断《尼伯龙根的指环》之后的音乐写作,转身投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
1858年,为玛蒂尔德的五首诗歌谱曲,创作了《魏森东克歌曲》,这五首歌曲在音乐风格上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一剧的预示性尝试;4月,瓦格纳与玛蒂尔德的私情被妻子明娜察觉,导致了一场严重的情感危机;8月17日,瓦格纳听从了玛蒂尔德的劝告,离开苏黎世前往威尼斯躲避风头。
1859年3月,迁居到瑞士的琉森;8月,完成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总谱;9月,来到巴黎,为该剧能在当地上演作准备。1860年1月至2月,在巴黎的意大利剧院举行了三场音乐会。
1861年3月13日,《汤豪瑟》在巴黎上演,但因有人暗中破坏,加之瓦格纳拒绝在第二幕塞入巴黎观众习惯的芭蕾舞,导致演出失败;5月15日,《罗恩格林》在维也纳宫廷剧院演出;8月11日至18日,萨克森国王大赦,瓦格纳第一次返回德国;11月,受魏森东克夫妇之邀,到威尼斯修养,并开始了《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创作。
1862年,与妻子明娜的关系彻底破裂,两人自同年11月后在没有见过面;同年夏,指挥家汉斯·冯·彪罗带着妻子、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来到瓦格纳家中做客。
1863年3月至4月,在彼得堡和莫斯科举行音乐会;7月,在布达佩斯举行音乐会;11月,在布拉格和卡尔斯鲁厄举行音乐会;12月,返回维也纳。
1864年初,在财政上已彻底破产,被迫于3月23日离开维也纳,以免因债务锒铛入狱;5月3日,接到了巴伐利亚刚登基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传话,要他立即前往慕尼黑听旨,路德维希二世欣赏瓦格纳的才华,答应为瓦格纳偿还债务,并奖赏瓦格纳四千古尔盾的年俸,以便让其潜心完成《指环》,瓦格纳为此创作了《效忠进行曲》,以表谢意;10月,经路德维希允许,搬入位于慕尼黑市中心的住房;同年,瓦格纳的感情生活出现转机,彪罗的妻子柯西玛开始与瓦格纳相爱,作为瓦格纳的崇拜者,彪罗内心虽然痛苦,但最终接受了现实。
1865年6月10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该演出由彪罗指挥,并获得了成功;同年,路德维希二世对瓦格纳的宠信和过度资助引发冲突,瓦格纳与柯西玛之间的感情亦引发争议,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路德维希二世只好对瓦格纳下了逐客令;12月6日,瓦格纳离开了慕尼黑。
1866年4月,瓦格纳租下瑞士琉森湖边的特里普胜别墅。1867年10月23日,完成了《纽伦堡的名歌手》的总谱,并将其题献给路德维希二世作为圣诞礼物。
1868年6月21日,《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该剧由彪罗执棒,确立了瓦格纳在德国音乐中的主导地位;11月8日,在莱比锡结识了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1869年3月,中断达12年之久的《尼伯龙根的指环》重又开始;9月22日,《莱茵河的黄金》在慕尼黑首演;同年秋,完成《齐格弗里德》第三幕总谱创作;10月,开始了《众神的黄昏》的音乐创作。
1870年8月25日,与柯西玛在日内瓦正式举行了婚礼;同年,为了纪念儿子齐格弗里德的出生,瓦格纳专门为柯西玛创作了《齐格弗里德牧歌》,该曲于同年圣诞节清晨(适逢柯西玛33周岁生日),由15人组成的小型乐队在柯西玛卧室外的楼梯上进行了首演。
1871年之后,瓦格纳一方面谱写《指环》,另一方面花费大量精力进行“节日剧院”的构想和建造,并最终确定在拜罗伊特小镇建造专供演出自己乐剧的理想剧院,对此瓦格纳进行了公开募捐;5月,在柏林受到俾斯麦的接见。
1872年4月22日,迁居拜罗伊特;5月22日,在瓦格纳59岁生日之际,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举行了奠基典礼。1873年,剧院的建设工程遇到困难,有人提议将其易地建设,但被瓦格纳拒绝。
1874年4月28日,迁入万弗里德别墅;11月21日,完成了《众神的黄昏》的总谱创作,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长达26年的创作历程划上了句号。
1876年,拜罗伊特节日剧院落成,建造中因路德维希二世两次拨款,才得以竣工;8月13日、14日、16日、17日,《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在汉斯·里希特的执棒下在拜罗伊特首演,共演出三轮,包括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内的多国政要和各界人士出席了演出,并在欧洲文化界引起了轰动;10月底,在索伦托最后一次与尼采见面。
1877年2月,完成《帕西法尔》的草案;3月至4月,完成了该剧的脚本写作;同年,首届拜罗伊特音乐节虽在艺术上取得成功,但财政亏损严重,关键时刻幸得路德维希二世的帮助,即先以低息借给瓦格纳一笔款项偿还债务,并约定通过作品演出版税日后逐步偿还,从而解除了瓦格纳的财务危机;5月17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温莎宫接见了瓦格纳;9月,全力投入《帕西法尔》的谱曲。
1880年,撰写了论文《宗教与艺术》,并完成了自1865年开始的传记《我的一生》。1882年,撰写了论文《英雄精神与基督教精神》。
1882年1月,完成《帕西法尔》的总谱创作;7月26日,《帕西法尔》的首演,在第三届拜罗伊特音乐节上举行,共演出16次,由赫尔曼·列维指挥;在最后一次演出中,由瓦格纳执棒指挥最后一幕,并获得热烈欢迎;9月,因身体不佳,携全家到威尼斯修养。
1883年,撰写论文《关于人类中的女性》;2月13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威尼斯逝世,其遗体被葬在拜罗伊特瓦格纳住宅(即万弗里德别墅,现为瓦格纳博物馆)的花园内。
乐剧
“乐剧”(Musikdrama),在1833年由德国作家特奥多·蒙特在论文集《批评之林》中用以称呼普通歌剧,此时没有后来瓦格纳歌剧的那种意思。但瓦格纳的追随者们读到这个词,赋予了新的含义,用来称呼瓦格纳改革的歌剧。但瓦格纳本人并不同意,1872年他专写了一篇文章:《关于“乐剧”的命名》,说明这个称呼容易让人误会。但瓦格纳又觉得他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戏剧,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戏剧。他说:“认真地说,它的名称的意义应当理解为:一种安置在音乐中的真正的戏剧。因此,重点应当落在戏剧上,这种戏剧应当跟迄今为止的歌剧剧本完全不同,尤其不同的是,在这种戏剧中,剧情绝不仅仅是根据哪种传统的歌剧音乐的需求而安排的,恰恰相反,倒是一种真正的戏剧的性格需求支配着音乐的构思。”
关于这种戏剧的名称,鉴于古希腊戏剧常在节日演出,故瓦格纳称他的歌剧为“剧场节日剧”,并将其最后一部“乐剧”《帕西法尔》称作“剧场庆典节日剧”。但人们却不把瓦格纳的歌剧称作节日剧,还是叫它“乐剧”。
总体艺术作品
“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是瓦格纳自己创造的德语复合词,首次出现在他写于1849年的《未来的艺术作品》中。“总体艺术作品”是一种“普遍的艺术”,就是把音乐、诗歌、舞蹈、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部门融为一炉,从中不复找到单独的艺术门类的分野,它们全都交织在一起,并由此升华出一种崭新的“未来艺术”。
人物特征
瓦格纳的戏剧取材于古代神话传统,把英雄人物当作象征,作为哲学的体现。他用音乐来表现被文明所压制的人类本性。他不写人物性格的戏(《名歌手》除外),他试图以原始形式的观点来看待神话,把它看作一种观念、一种哲学,一种象征,这种抽象的象征是脱离人物性格的。
瓦格纳的剧中人多是与环境分离,不强调他们的个性,只满足于揭示其性格的主要特点。其剧中人物虽有交往,但当两个或更多的人物相对时,交响音乐就把他们的个性湮没在一股音乐潮流之中。他们只是一些人物,但并非戏剧中的人物。此外,他剧中的女英雄人物容易消失在奇异的气氛中,变得更加神话化而非人性化。尽管以其爱情的原始力量感动人,但她们没有温柔、优美,没有妇女的特征。
情节
情死(或殉情)早在瓦格纳的第一部歌剧《结婚》中就已出现。这种因素贯穿在之后的一些歌剧中,如《漂泊的荷兰人》中的森塔,《汤豪塞》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会中的爱丽莎白,《罗恩格林》中的爱尔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情死”在瓦格纳歌剧中,实际是一种象征,一种观念,是酒神超脱的喜悦之情的体现。
通谱体
瓦格纳采用逻辑严密的通谱体方式写作,每一幕由常见的AAB或ABA式乐段构成,放弃传统以歌曲为单位的编号式写法,并采用“无终旋律”技巧,造成段落之间悬而未解的过渡,强化歌剧的交响化展开,力图使作品成为一个连续而严密有序的整体。
无终旋律
“无终旋律”(Unendliche Melodie),是由瓦格纳的追求者们使之流传开的。瓦格纳本人仅在1860年写的《未来音乐》一文中提到这个概念,之后未用过。他说:“音乐家使沉默变有声的可靠形式是‘无终旋律’,亦即‘旋律始终保持在必须不间断的潮流中”。“旋律”在此也不同于一般概念,是指交响乐队产生的“音响流”,它与剧情的进展紧密结合,不断如“潮流”样地涌出,而剧情就在“无终旋律”的潮流中推进,歌唱与交响乐、声乐与器乐形成“复调”,此起彼伏,音乐与戏剧融为一体。
可以说,“无终旋律”的特征就是不间断性,为此音乐结构要始终保持开放和展开性,避免歌曲形式的封闭结构或段落感。瓦格纳经常使用的术语“不间断的旋律”就是此意。
主导动机
主导动机(Letimotif)是瓦格纳写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法,即运用一系列短小的动机或主题代表特定的人物、事件、物体、地方、情感等,大都短小而凝练,贯穿在作品中。它可以根据剧情变化、发展和变形,以起到提示即将出现的事情或人物、建立联想,统一全曲等作用。从《漂泊的荷兰人》开始,瓦格纳就有意识地运用主导动机。在“乐剧”中,主导动机是“总体艺术作品”思想的产物,并为“总体艺术作品”服务,是“总体艺术”不可分割的要素。此外,主导动机这个术语并非是瓦格纳提出的。据他的妻子柯西玛的日记记载,瓦格纳在1879年1月31日以前,从未提过这个词,而是他的追随者、《拜罗伊特报》的编辑沃尔佐根在19世纪70年代根据瓦格纳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瓦格纳认为舞台上所演的不应只是根据一个故事轮廓或一篇用诗写成的故事唱出一段一段的歌曲来,而应该是一部戏剧艺术的严肃作品。其中的音乐,无论声乐、器乐,均应表现处一直不停的剧情的发展。根据这种观念,他使用了一种有旋律意味的宣叙调,只有剧情进行到紧要关头(如《女武神》中的诀别、魔火,《齐格弗里德》中的相会场面等),该种宣叙调才延伸成长旋律。这种宣叙调不时地有着旋律,它们简短而富有表现力,其中巧妙地运用着主导动机。这些主导动机代表着剧中人或支配着剧情发展的重要势力。有时为了表现复杂的境遇、势力、情感或行为,这些主导动机就巧妙地在交织在一起;有时,声乐部分代表一方面,而管弦乐队则代表另一方面。例如,《莱茵的黄金》中就有代表“莱茵河”的动机、莱茵水仙的动机、雾魔的奴役动机、莱茵的黄金动机、指环的动机、弃绝爱情的动机、瓦尔哈拉动机、干戈动机、契约动机、弗莉卡的动机、奔跑动机等等。总之,乐剧中人物、地点、行动、自然事物等各有各的动机,不时地按剧情的要求而出现、变化、发展、交织。
调性
瓦格纳把大小调体系进一步发展。虽然他还未敢越界,但不断展开的漩涡般转调,常让人无法找到其基本调性,因为终止式被冲淡了,正常的调性关系被放弃了,它要求自由、脱离调性约束,脱离声部进行,脱离古典终止式及调性的决定曲式的诸要素。
管弦乐队
瓦格纳的歌剧通常采用庞大的三/四管编制,乐队的表现力得到提高,管弦乐织体丰富,色彩充满变化。
以上主要作品参考资料来源
瓦格纳是首屈一指的人。在他身后很长时间没有任何成果,其他一切都在他所具有的意义前逊色,而这个意义人们并没有立刻理解或给予应有的评价。(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评)
瓦格纳是德国歌剧或者音乐戏剧的奠基人。(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评)
如果仅仅从德国和德国文化的价值来评价的话,理查德·瓦格纳始终是个大问号,也许可以说是德国的不幸,不管怎样却也是个命运:然而这又能怎样呢?他难道不是比一个单纯的德国事件丰富得多吗?我甚至以为,他倾听德国的声音比任何其他声音都少,德国没有为他准备任何东西,在德国人中间他这种人简直是陌生的,古怪的,未被理解也是无法被理解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评)
瓦格纳的艺术是德意志民族最令人震惊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批判,它长于表现,甚至会使一头外国驴子对德意志特性感兴趣;热心致力于这个艺术,就是热心致力于研究被艺术批判加美化地进行颂扬的德意志特性。(作家托马斯·曼评)
在戏剧方面他是个伟大的学者。他在戏剧中压制那些轻佻的游戏和微不足道的插曲,而只把戏剧集中在内心生活,集中在有生命的灵魂上。正因为如此,他是我们的大师,尽管他有谬误,他仍不失为一个比他同时代的所有戏剧大师更诚实,更直爽,更坚定,更出色的大师。(作家罗曼·罗兰评)
瓦格纳基金会
1973年,瓦格纳基金会正式成立,该组织专门负责管理瓦格纳的文献档案和不动产,瓦格纳家族移交了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和瓦格纳全部历史文献给基金会,而万弗里德别墅则捐给了拜罗伊特市政府。
瓦格纳博物馆
1976年,为了庆祝拜罗伊特百年庆典,原联邦德国政府拨款创建瓦格纳博物馆,瓦格纳生前居住的万弗里德因此得到了全面整修,并按照一百年前的原样重建。该博物馆的馆藏包括理查德·瓦格纳家族文献和万弗里德文献两部分;后院还有瓦格纳与柯西玛的墓地。
瓦格纳纪念币
1983年,为纪念瓦格纳逝世100周年,原民主德国发行一枚面值10马克的纪念银币。银币正面有国徽、国名、面值以及发行年份,背面为瓦格纳的具有反封建倾向的歌剧《汤豪瑟》中的一个场面。上部文字为剧名,下部为瓦格纳生卒年以及印刷体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