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5 17:27
理查德·阿克莱特(Richard Arkwright 1732—1792 ),出身贫穷,原是理发师,改进发明了新型的水力纺纱机,1771年,他与人合伙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创办机器纺纱厂,改革西方原家庭手工业生产形式以及将一大群从事手工业的工人简单聚集起来的生产形式,为工厂雇佣式的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因而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晚年,阿克莱特已经成为英国最富有的纱厂主。
18世纪早期,工业革命的火种已在英国出现。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的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在政治上为工业革命扫清了道路。在国内,资产阶级通过“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进入手工工场成为廉价劳动力;在国外,他们通过海外贸易的扩张,积累资本,抢夺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仍无法满足不断扩张的市场需要,生产手段的革新迫在眉睫。变革首先发生在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中。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使用是的手摇织布机,纺织工人通过布机,把带线的梭子从一只手抛到另一只手,工作枯燥而缓慢,如果要织出幅面宽的布匹,还需要两名劳力配合。费时费力,生产效率很低。
1733年,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而且一个人操作完全胜任。棉纱顿时供不应求,英国多地甚至出现了“面纱荒”。如何提高纺纱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在1732年,“飞梭”诞生的前一年,在英国普雷斯顿一个贫穷的家庭里,理查·阿克莱特(Richard Arkwright)呱呱坠地,因为家里孩子众多(13个),所以虽然是其中最小的一个,阿克莱特也并没有得到什么特殊的关爱和照顾。家里没钱供他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他13的时候,就去当学徒,学习理发和制作假发。1750年左右,18岁的学徒决定自己单干,他离开故土,在博尔顿一个地下室的酒窖里开了个发廊。
因为出身贫寒,阿克莱特对于商业机会有敏锐的嗅觉和灵活的头脑。他在发廊入口处贴出标牌:“欢迎来地下发廊——1便士理一次发。”由于价格比其他理发师低,阿克莱特的发廊顾客盈门。当其他竞争者将理发价钱也降到1便士的时候,却惊讶地看到,阿克莱特的标牌内容居然换成了:“半便士剪个干净漂亮的头。”
阿克莱特曾结过两次婚,后期多少有些钱,所以,他就关闭了理发店,又开始搞利润较大的头发买卖,做起了制作假发的买卖。英国人戴假发的流行时尚传统大约始于十二世纪,戴假发并不只是法官和律师的专利,上流社会的人都将戴假发视为一种时尚,是出席正式场合或沙龙聚会时的正规打扮。所以,阿克莱特认为假发生意绝对有利可图。他不但制作,对从收购原料、制作产品到市场推广的全部流程都亲力亲为:他自己从乡下收购头发,自己配色制作假发,再联系假发师推销产品。假发生意让阿克莱特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同时积累了经营和推广的经验。
1764年-1767年,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纺纱和织布效率的不同步问题。
阿克莱特没有任何技术经验。当时,在英国发明纺织机械和织物机械的人大多数都是有技术经验的。例如,约翰·凯伊(john Kay, 1704~ 1744)、哈格里沃斯(JamesHargreaves,1745~1778)等人都是织布工人,而怀特(JohnWyatt,1700~1766)是木匠,又是机械工。就连纤维工业,以及其危机等情况,阿克莱特也是从旁人的闲谈之中了解的。
阿克莱特有自己的雄心壮志,要改变处境,而出人头地,成为一个有钱人。这成为了他以后专心研究机械、纺织各种问题的最大的动力。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当时的英国情况来看,如果能制作、出售纺织机械,就能攒一笔大钱。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愿望,他以周密的思考和富于策略的精神,学习了有用的交易技术等。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1768年左右地开始了永久运动的研究,而走上了发明的道路。但是,有关这一情况是否属实,还不清楚。
阿克莱特对赚钱机器——纺纱机也兴趣浓厚,他和钟表匠约翰·凯一起在普勒斯顿租了房子(被称为“阿克莱特的房子”)。1768年,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还在次年获得了为期14年的专利。这种纺织机械就是有名的“水力纺织机械”,整机都是木制的,高约为80英寸。而且,这台纺织机械和1732年约翰·怀特发明的、后来由路易斯·鲍尔改进的纺织机械十分相似。一个大车轮使四滚筒转动。纱通过一对滚筒之间,再由另外一对滚筒拉伸,从安装在下部的重锤上的冀锭的腕下穿过后,被缠卷在转动的木管(线轴)上。
这种机械没有任何独创之处,然而,阿克莱特此时却梦想干一番大事业。为此,首先必须弄到钱。
他决心向机织袜子的中心地诺丁汉发展,并得到了地方银行的经营者莱特兄弟的支持。接着,又于1771年他和两个富裕的针织品批发商尼德、斯托拉特签定了协作的合同。尼德和斯托拉特是制造业者,雇佣了许多家庭工人,经营织袜工厂。阿克莱特在诺丁汉建立了工厂,该工厂规模不大,只有少量的机械,而且还是通过马力运转的。
就是阿克莱特和尼德、斯托拉特合作的1771年,他又在达维的近郊科罗姆福德建立了纺织工厂。这里的条件较好,可以充分地利用达温特河的丰富水量,并在急流处建立了机械制造厂。在很短的时间里,在科罗姆福德的纺织工厂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1772年,已拥有几千枚纱锭,三百名工人。这个工厂装有水力纺织机(为了和手动珍妮机相区别,所以,阿克莱特的纺织机被称之为水力纺织机).纺出的纱要比熟练纺织工纺出的纱拉度高、结实。为此,就可以取代亚麻、棉花的混纺品,织出真正的棉织品。这种棉织品并不亚于印度的棉布。
1773年,阿克莱特和共同出资者在达维建立了织布工厂,在这里才真正地开始生产纯棉布(宽幅平纹白布)。
1775年,阿克莱特取得了第二项专利。附在这项专利的说明书正文,很长而又模棱两可,所以,有人提出了异议。在这一专利中记载了很多发明,而其中重要的发明有梳棉机、曲轴梳毛机、粗纺机、输送机等。
1772年,他用制作出来的这一套机械装置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这一套机械就可以连续进行棉花工业中的一系列加工了。
在1785年的诉讼中,据多数的出庭作证的证人说,这些机械不是阿克莱特本人独创的,输送机是曼彻斯特的约翰·里兹于年1772发明的,而曲柄梳毛机是哈格里沃斯发明的。另外,梳棉机大体上也和1784年丹尼尔·波恩取得专利的机械相同。进而,粗纺机也是同样,汽缸是海兹的机械,圆锤型的缸在1759年本杰明·巴特拉业已使用了。
1775年的发明详细说明书中,阿克莱特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这是因为他千方百计地想隐瞒采用了他人发明这一事实。在1785年的争论中,陪审员宣判阿克莱特有罪,专利权完全无效。
1776年,阿克莱特在科罗姆福德和达维之间的贝尔里巴建立了第三个纺织工厂。进而,又在兰克夏建立了很多工厂。接着,又在乔利附近的巴凯卡建立了工厂,该工厂是他在英国建立的最大规模的工厂。1779年,在英国发生工人捣毁机器运动时,该工厂也被工人采取了暴力行动,将其烧毁了。
1780年,他又在曼彻斯特建立了一个纺织工厂。这个工厂的规模和巴凯卡工厂相同,有六百名工人劳动。
1785年,阿克莱特在诉讼中败北,但是,他并没有因为此事灰心丧气。
1784年,他又在纽拉纳克建立了纺织工厂,同时,在科罗姆福德附近的沃科斯瓦思、贝科维尔等地也建立了工厂。另外,他在诺丁汉的纺织工厂首先使用了蒸汽机。
1786年,当发生暗杀乔治三世未遂事件时,阿克莱特也站在许多名人的前列,主动向国王献祝辞,所以,他被封为勋爵。第二年,阿克莱特勋爵当上了达维夏州的行政长官,获得了高级职务。
1792年8月3日,阿克莱特在科罗姆福德去世,终年60岁,死后他留下了一笔50万英镑的巨款。
象阿克莱特这样的人,出身贫寒,而且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获得了如此巨额财富,无论在机械技术上,还是在事业上都获得了成功。这一成功在英国历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所以,当时人们十分尊敬他。
阿克莱特在自己的纺织工厂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独创的管理制度。经常监督工人劳动,要求工人勤奋而踏踏实实地工作。当他一经发现无能、怠工等情况时,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严肃处理。但是,他不酷使雇佣者,当时其它工厂的工人每天都要劳动14个小时或再长的时间,与此相反,他的纺织工厂的工人每天才劳动12个小时。
人们普遍认为,阿克莱特可以被称为“现代工厂体制的创立人”。在1961年出版的《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一书中,作者保罗·曼多盛赞阿克赖特“体现出了一个新型的大制造业者,既不是一个工程师,又不只是一个商人,而是把两者的主要特点加在一起,即有他自己特有的风格:一个大企业的创造者、生产的组织者和人群的领导者的风格。”
阿克莱特从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最终成为英国最富有的棉纺厂主,固然离不开英国工业革命大潮的大背景,但个人的努力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水利纺纱机的使用工程中,阿克莱特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改进各个技术细节,直至其耐用实用,期间经历的无数次失败和波折只有他自己最明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工厂也被视作劳动人民的“敌人”,人们控告他剽窃专利权,甚至捣毁其工厂的机器,拒绝购买他的产品,高喊:“很好,我们终于收拾了这个昔日为别人刮胡子修面的家伙。”阿克莱特没有被打倒,他在别地另建厂房重新开工。为了规范经营管理,他奔波在各个厂区间,经常从凌晨4时一直忙到晚上9时。即使出门旅行,他也在马车上办公。到了50多岁,他又开始学习英语语法,以改善自己的书写和拼写。这个一生奋斗不止的人曾经豪情万丈地对友人放言:“如果我能活得相当久,那我就能富有到可以把国债还清。”
这种水力纺纱机有4对卷轴,以水力作动力,纺出的纱坚韧结实,但比较粗。但一旦天气干旱,河流枯竭,就不能运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