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1 11:30
“理解万岁”,最早出自于1985年5月,从南疆战场归来的22岁高级军官刘勇,参加共青团中央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的“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团时,在给北京的大学生题字时,他写下了著名的“理解万岁”四个字。“理解万岁”由此在全国传播,在青年人中产生了共鸣。之后“理解万岁”成了一个时代的流行用语,也被评为改革开放以来对人们观念影响最大的十句口号之一。
“理解万岁”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下,一方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但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感受对方,从而使两者本该发生的矛盾弱化后一种感情的升华,意在相互之间十分理解和包容。
理解是相互的,没有纯粹的去理解,也没有纯粹的被理解,理解是心与心的对话只有首先去理解别人,才能被别人所理解,如果都只是一味的去索取又哪来回报。
理解是一种换位思考,也是对人生的一种领悟,或者说一种彻悟只有胸怀坦荡的人,只有敞开心扉的人,才会用人性的善良,才会用火热的爱心去理解别人的痛楚,理解别人的需求,也理解付出的内涵与本质。
1983年,即将从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刘勇选择穿上军装。1985年5月,22岁已成为高级军官的刘勇从南疆战场归来,参加共青团中央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的“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团。在给北京的大学生题字时,他写下了著名的“理解万岁”四个字。
后来刘勇专门出了本书讲这个事,他在前言里写:“当时只有一个强烈念头,就是希望后方青年能够懂得同龄人在前线流血牺牲所蕴含的精神实质,知道绿色的军装里也有五彩的心灵。前线官兵们谈论理解,不是为个人乞求‘怜悯式的理解’,而是希望得到后方人民在更高层次上的理解。”
1985年5月1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以“理解万岁”为题的专题评论,这个口号立刻传遍全国。对于口号的走红原因,中文系出来的刘勇分析得非常准确:“改革开放后,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生活巨变和观念碰撞时期,整个社会各年龄层、职业层的隔膜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变而加深。青年不屑老者的生活方式,年长者对年轻人的思想行为嗤之以鼻。渴望理解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尤其成为乐于接受新生活方式和新观念的青年人的心理需求。‘理解万岁’的流行,消弭了多少时代隔阂,也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在对待自我、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曾激励当代中国青年在历史转折时期逐步走向成熟。”
1985年5月,22岁已成为高级军官的刘勇从南疆战场归来,参加共青团中央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的“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团。在给北京的大学生题字时,他写下了著名的“理解万岁”四个字。
之后这个口号成了一个时代的流行用语,也被评为改革开放以来对人们观念影响最大的十句口号之一。
198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军人蔡朝东走上了报告台,以“理解万岁”为题,讲述他在老山前线经历的故事。该主题报告很快风靡全国,在20多个省市共作1050多场,直接听众达100多万,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过亿。
事件的主要发起人:刘勇等其他从老山战场上凯旋的“保边疆、献青春”报告团成员。
理解不等同于体会,两个词是有明显的差别的。理解是个体对事件的逻辑表示赞同,也不排除有个人体验,但主要是承认事件的逻辑关系。
根据理解的对象不同,可将理解分为不同的形式,如对人们的言语和行动、自然和社会现象以及科学理论的理解等。
对人们的言语的理解是把握言语所表达的思想;对人们的行动的理解是把握其动机和效果;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常是把握其因果关系或其结构和功能;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主要是为把握论据的逻辑联系。
事件的主要发起人:刘勇、臧雷等其他从老山战场上凯旋的“保边疆、献青春”报告团成员。而后昆明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文化处原副处长蔡朝东以“理解万岁”为题,讲述他在老山前线经历的故事。该主题报告很快风靡全国,在20多个省市共作1050多场,直接听众达100多万,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