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21:01

琴(拼音:qí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本为象形字,像古琴的形状;后增加“金”或“今”表声。“琴”是古代一种拨弦乐器,后来作为某些乐器的统称。

字源演变

“琴”在战国文字中写作图1,《说文解字》古文(图2)据此演变而来。上部表示琴,下部是“金”字,作声旁表音,还可以表示琴弦的材质是金属。《说文解字》小篆作图3,字形作象形结构,上面部分像两个“干”字,这每个“干”的上面两横,分别表示琴弦,中间的一竖表示琴弦柱;下面的的开口圆形表示琴面,最下面的两竖表示琴架的脚。整个字形可以看出琴的形状。后来在此字形基础上加几画凑成“今”字,就成了“琴”,“今”作“琴”的声符。

“琴”最初之义是指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也叫古琴,相传是神农发明的。据《汉语大字典》所解释,后世传说的“古琴”,始为“五弦琴”,周朝增为七弦。后引申为某些乐器的统称。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二】【琴部】巨今切(qín)

珡(𤦡),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凡珡之屬皆从珡。

𨫹,古文珡(𤦡)从金。

说文解字注

“禁也”注:禁者,吉凶之忌也。引申爲禁止。《白虎通》曰:“琴,禁也。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此叠韵爲訓。

“神農所作”注:《世本》文也。《宋書·樂志》曰:“琴,馬融《笛賦》云宓羲造,《世本》云神農所造也。瑟,馬融《笛》賦云神農造,《世本》云宓羲所造也。”按,《風俗通》《廣雅》皆同《世本》,季長説,誤。《山海經》郭傳引《世本》“伏羲作琴,神農作瑟。”恐系轉寫舛錯。

“洞越。 練朱五弦”注:洞,當作迵。迵者,通達也。越,謂琴瑟底之孔。迵孔者,琴腹中空,而爲二孔通達也。越音活,或作趏。“練朱五絃”者,《虞書》傳曰:“古者帝王升歌淸廟之樂,大琴練弦。”蓋練者其質,朱者其色。鄭注《樂記》“清廟之瑟朱弦”云:“練朱弦也,練則聲濁。”五者,初制琴之弦數。

“周時加二弦”注:文王、武王各加一弦。

“象形”注:象其首身尾也,上圓下方,故象其圓。巨今切,七部。

“𨫹,古文珡,从金”注:以金形聲字也。今人所用琴字,乃上从小篆,下作今聲。

广韵

巨金切,平侵群 ‖ 今聲侵1部(qín)

琴,樂器,神農作之,本五弦、周加文武二弦。《白虎通》曰:“琴,禁也,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又姓,《左傳》琴張也。巨金切。二十二。

康熙字典

【午集上】【玉部】 琴;部外笔画:8

古文:𨪖、𨫹、𤫍、珡、𩰔

《唐韻》巨今切。《集韻》《韻會》《正韻》渠金切,並音靲。《説文》:本作珡,禁也。象形。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絃。周加二絃。徐曰:君子所以自禁制也。《白虎通》:琴以禁制淫邪,正人心也。《琴論》:伏羲氏削桐爲琴,面圓法天,底方象地,龍池八寸通八風,鳳池四寸合四氣。琴長三尺六寸,象三百六十日。廣六寸,象六合。前廣後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也。五絃象五行,大絃爲君,小絃爲臣,文武加二絃,以合君臣之恩。《三禮圖》:琴第一絃爲宫,次商、角、羽、徵,次少宫,次少商。琴有絃有徽,有首有尾,有脣有足,有腹有背,有腰有肩有越。脣名龍唇,足名鳳足,背名仙人,腰名美女。越長者龍池,短者鳳沼。臨岳琴首,絚絃者也。岳山琴尾高起,絚絃者也。城路,岳山下路也。鴈足支肩下,繫絃者也。軫支足下,轉扭調絃者也。《正字通》:琴名奇雅者,如伏羲、嬰䃌、貢梓、帝命、下相。柏皇爲琴,曰丹維,曰祖牀。帝俊琴曰電母。俊之子晏龍琴曰菌首,曰白民。伊陟琴曰國阿。周宣王琴曰嚮風,銘曰情有耳,伏寇在。是祝琴曰太古。楚玉子無虧撫琴爲洞庭木秋之歌琴曰靑翻。崔駰琴曰臥冰。戴逵琴曰黑鵠。逵之子仲若琴曰躍魴。兄勃琴曰應谷。柳文暢琴曰春風。此數名可與號鍾,露越,緑綺,焦尾同備藻繪也。

又地名。《公羊傳·定八年》:甲起於琴如。註:琴如,地名。

又《山海經》:西南黑水之閒有廣都之野,冬夏播琴。註:郭曰:播琴猶播殖,方俗言耳。

又姓。琴張,孔子弟子,字子開。見《左傳·昭二十年》。

又人名。《山海經》: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國,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

又蟲名。《山海經》:肅愼氏之國有蟲,獸首蛇身,名曰琴蟲。註:郭曰:亦蛇類也。

又琴城,冢名。《水經注》:楚人謂冢爲琴,六安縣都陂中有大冢。民曰公琴,世傳卽臯陶之冢。

又簷前鐵馬曰風琴。王半山詩:風鐵相敲固可鳴,朔兵行夜響行營。如何清世容高枕,翻作幽窻枕上聲。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玨”小“今”大。“玨”,两“王”分列竖中线左右。“今”,撇、捺从田字格中心左上侧起笔,撇、捺罩住下部;点在竖中线,㇇(横撇)居竖中线部位。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