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7 08:33
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钦命分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创建琼台书院。琼台是琼州府的别称,也是琼籍大学士邱浚(文庄)的别号,琼台书院即以“琼台”为院名。初建时,琼台书院规模较小,设备简陋。院舍坐南朝北,前面设课厅,中间是讲堂,后面筑一座奎星亭。课厅与讲堂两翼修建长廊,每边各五楹。院门外竖立一石坊,上镌“琼台书院”。
乾隆十七年(1752年),道台德明抵琼,筹资扩建琼台书院。该次扩建拆除奎星亭,修建奎星楼,并在楼房两旁增建廊庑各三间。奎星楼为上下两层,仿宫殿式样。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再次扩建书院。该次扩建购买西邻的民房一间,向南扩张场地,并改变书院的坐向一由坐南朝北为坐北朝南,在院西新建大门,重修讲堂,增造斋舍、厨房、浴室,还建奎宿阁。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黄宗汉道台发动捐款,将南边的斋舍改建大门,使院门向南,另在西边添造斋舍两间。
光绪二十年(1894年),道台杨文骏发动官、绅、商捐款,增造东、西斋舍各十间,在讲堂后面修建一间藏书楼。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后,琼台书院先后更名为琼州府中学堂、琼崖中学堂、琼崖中学校、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广东省立琼山师范学校、广东琼台师范学校、海南琼台师范学校等。
1959年,由海南行政公署拨款两万元,彻底重修奎星楼,并扩大两旁走廊。
1986年,由技术工人全面装饰奎星楼。
琼台书院坐北朝南,由大门、前楼、礼堂、中楼奎星楼等建筑组成。书院整个建筑群三进三庭,三座二层古楼,四行廊庑斋舍。大堂后面有奎星亭,亭两旁各有廊宅一间,奎星楼两旁建廊宅各3间作为学生宿舍,奎星楼前左侧竖一块高约2米、宽0.8米的石碑,记载修建此楼经过。奎星楼前庭有大榕树,还缀有各式各样的灌木花丛,东、西两侧两两相称的四行廊舍,是院史碑刻陈列的地方,同时又互相连接,构成了两个四合院式的整体。
奎星楼,清代楼宇,是琼台书院主体建筑,系书院藏书、山长传授之所。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4年)五月,分两层,为一面阔5开间,进深3开间,歇山顶二层楼,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前庭甬道两侧分别竖立进士谢宝和探花张岳崧的塑像。楼下正厅内摆设八仙桌、太师椅、半月桌、长卧椅等古式家具,是依照当年书院留传下来的原物仿制的。墙壁上悬挂着当年书院掌教谢宝题写的五言诗。一层大厅内供奉着书院创始人焦映汉的塑像,两旁圆柱上挂有一副对联,二楼中梁正中悬挂着一块书写“进士”两字的大字匾,是该院学子张旻中了进士以后朝廷赐予他的。
建奎星楼碑:此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德明立,其申述了自己创建奎星楼的厚望是:希望员生“讲学穷理,务期读书与立品,勉为端人正士,备有用之才,以为异日奋兴之路。”
增设琼台书院斋舍经费碑记:该碑清乾隆丁亥年(1767年)雷琼观察使者王锦记并书。碑文记述了书院的经费来源和规模。
重增琼台书院膏火碑记:该碑为清道光五年(1825年)分巡雷琼兵备道周鸣銮立,不但陈述了书院的概况,而且阐述了立者的教育思想。
捐款建造琼台书院碑:该碑为清道光五年(1825年)立。
谢宝,字紫树,清琼州府琼山县龙歧村(今属海南省海口市)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考中举人。雍正二年(1724年),登进士第,任广东肇庆府学教授。其曾掌教琼台书院,琼剧、粤剧《搜书院》便是演绎其掌教琼台的一段故事。事后离开琼台书院,隐居会同县(今琼海县),不知所终。
琼台书院流传着“搜书院”的故事:清雍正年间,琼州镇台署丫头翠莲在重阳节陪小姐放风筝时风筝线断落入书院内,被书生张日旼拾到后即兴作诗“不羡红丝牵一线”,前来寻风筝的翠莲与书生一见钟情。但此事终被镇台夫人发现,她认为翠莲行为有失检点,而对其进行毒打,还打算将翠莲送给道台为妾。翠莲不堪其辱便女扮男装,连夜逃去书院避难。镇台大为愤怒,连夜带兵搜查,谢宝和学生张日旼同镇台周旋理论,与此同时,暗中将翠莲藏于轿中带出书院。最终张日旼和翠莲两人终于得以长相厮守,乾隆元年(1736年)张日胶考中进士,担任宜良知县。
琼台书院平面布局对称严谨,建筑造型稳重大方,富有海南地方特色。其是清代琼州唯一的府立书院,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海南教育和历史发展的缩影,见证了海南教育发展。
1983年,琼台书院内的奎星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11月,琼台书院(部分资料显示为琼台书院奎星楼)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琼台书院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府城街道中山路琼台师范学院(府城校区)内。
4元(旺季±20%,淡季-20%)
乘坐海口公交1路、海口公交4路、海口公交42路、海口公交49路到琼台师院站下即可到达琼台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