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第二次反“围剿”斗争

更新时间:2023-09-24 09:41

琼崖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开展于1932年-1933年。

1932年7月,广东军阀陈济棠派其警卫旅长陈汉光率所部和空军第二中队1个分队共3000多人,向琼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进行第二次“围剿”。陈汉光采用“军事政治并重、剿抚兼施”的策略,并以“迅雷疾风”的手段和“先攻要点”、“重重包围”、“分进合击”、“各个击破”的战术,由北到南,向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军事“围剿”。中共琼崖特委号召军民英勇抗击国民党军“围剿”,保卫根据地,保卫苏维埃政权。8月1日,陈汉光部分别向琼山的羊山、儒廓山根据地发起进攻。国民党军实行严密封锁,多层包围,重兵“围剿”,强迫群众劈山开筑四条公路,并修建炮楼据点,企图以此控制红军与群众的联系。红二团和赤卫队因敌我力量悬殊,被迫撤往羊山纵深地带,据险坚持斗争。11月,除连长朱运泽、排长陈英和个别战士留在中共琼文县委驻地坚持斗争外,团长许丁光、政委梁君照带领短枪队突围至东路寻找琼崖特委。与此同时,陈汉光分兵两路进犯琼崖特委机关和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琼东县第四区。由于敌强我弱,琼崖特委决定留一部分红军和赤卫队在原地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人,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红军师部和军政学校学员、红一团、女子军特务连迅速向母瑞山转移。8月7日,与敌军在马鞍岭相遇,女子军特务连和红一营奉命阻击。女子军特务连二班10名战士完成阻击任务后留下掩护其他战士撤退,最后全部牺牲在阵地上。8月8日,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陈汉光集中4个营的兵力向母瑞山根据地狂轰滥炸。红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旋即转移到定安县第六区的东安一带。8月11日,陈汉光调集6个营的兵力向东路乐会、万宁革命根据地进攻,并兵分四路向文魁岭革命根据地“进剿”。红三团和女子军特务二连以及赤卫队在文魁岭南构筑工事抗击敌军,多数阵亡。8月15日,陈汉光集中4个营共1500余人,分四路围攻撤到东安的红军主力。红军与敌军展开激烈的搏斗,主力几乎丧失殆尽。冯白驹等率领琼崖特委机关、琼崖苏维埃政府、红军师部及红一团再次撤回母瑞山。在此危急关头,冯白驹主持召开琼崖特委紧急会议,决定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红军警卫连留在山上与敌周旋,师部及红一团由师长王文宇、政委冯国卿率领向乐会、万宁根据地转移,同红三团汇合,击破其对母瑞山的围困。10月,红军利用连日暴雨、万泉河水暴涨之机,突破敌人封锁,并于乐会、万宁交界的文魁岭、南排岭、龙角岭、排田岭一带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师政委冯国卿和许多优秀指战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陈汉光迅速调集部队再次“围剿”乐会、万宁根据地,组成五六层包围圈,发动轮番进攻。师长王文宇和师参谋长郭天亭撤到白水桑山边时遭敌伏击,中弹负伤;郭天亭被捕牺牲。王文宇突破重围后,因饥寒交迫伤势发作,于1933年1月2日落入敌手,847月在海口英勇就义。至1933年初,除冯白驹、符明经带领的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机关、红军警卫连共100多人在母瑞山,以及分散在各地的少数红军指战员和部分中共党政干部就地坚持斗争外,红军独立师已经解体,各级中共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均遭到严重破坏,与中共广东省委和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至此,红军第二反“围剿”斗争失败,琼崖土地革命再次转入低潮,琼崖革命斗争进入空前艰苦的时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