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花会馆

更新时间:2023-03-31 14:08

佛山“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明代,佛山民间演戏活动繁盛,本地戏班相继出现,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立了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为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戏班管理的机构。在会馆附近的水涉头边立下一石碑,上刻《琼花水涉》四字。艺伶在水涉上落戏箱,乘船到各地演出。作为粤剧的行会,琼花会馆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别统管所属会众。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

会馆简介

吉庆公所和八和会馆是先后建立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粤剧本地班行会组织(或卖戏营业所),均出现在琼花会馆之后,正如现仍健在的粤剧老艺人、广东八和会馆最后一任会长黄君武先生所说:“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会馆”。但早到什么时候,却无正史可征,亦乏文物可证。一般来说,是引用一九四○年麦啸霞所撰的《广东戏剧史略》一书的说法而加以发挥。该《史略》说:“雍正继位……,时北京名伶张五号摊手五……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戏昆曲授诸红船子弟,变其组织,张其规模。创立琼花会馆。”不少后人便据此认为:琼花会馆是建于雍正年间,粤剧本地班的组织亦始于摊手五。郭沫若同志在赠给广东粤剧团的《七律》内亦云:“昔有名伶摊手五,佛山镇上立戏班。”其实,这是大大缩短了粤剧本地班的历史,琼花会馆也非是在雍正年间才创建。

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明代,佛山民间演戏活动繁盛,本地戏班相继出现,嘉靖年间 (1522~1566年),建立了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为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戏班管理的机构。在会馆附近的水涉头边立下一石碑,上刻《琼花水埗》四字。艺伶在水埗上落戏箱,乘船到各地演出。作为粤剧的行会,琼花会馆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别统管所属会众。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

根据《佛山忠义乡志》的记载:“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还有“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当时琼花会馆坐落于“优船聚于基头,酒肆盈于市畔”的大基铺(即佛山市红强街区)。当时会馆门口有四条大柱,还有个亭子。馆门口的牌匾是“会馆”两字,全馆的面积比当时的祖庙还大。全馆共分三进:第一进是钟鼓,拜亭,左右有厢房,继后是一个十丈有余进深的大天井,继后有可拆可合的临时舞台,可容不少观众看戏;第二进是琼花宫大殿,大殿前是天阶;第三进是会所、会议室、传说曾是天地会秘密会集,进行反清活动据点。华光诞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在佛山经堂古寺率领梨园弟子,编成文虎、猛虎、飞虎三军。清政府为了消灭三军势力,残杀艺人,禁演粤剧,琼花会馆亦被烧毁。

粤剧艺术

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大戏,属于皮黄系统,受昆、弋、汉、徽、秦、湘等剧种的滋润和影响,各取其长,自成一格,既与传统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著名剧作家田汉将粤剧表演艺术概括为“热情如火,缠绵悱恻”。其丰富优美的唱腔;独特瑰丽的服装、脸谱;吸收了本土艺术八音、木鱼粤讴的民间传统音乐;别具一格的粤剧例戏,精美见称的舞台布景,无不彰显岭南文化特有色彩,多达11360个的剧目更堪称世界之最。

早在汉代,佛山的表演艺术已十分盛行。在明初已有“杂扮故事”、“七月七之演戏”等戏剧表演记载。佛山“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立了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为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戏班管理的机构。在会馆附近的水涉头边立下一石碑,上刻《琼花水涉》四字。艺伶在水涉上落戏箱,乘船到各地演出。作为粤剧的行会,琼花会馆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别统管所属会众。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

清初,佛山戏剧活动相当兴盛,因不断吸收广东音乐、民谣曲律,改用粤语演唱,融入南派武术,使用大锣、大鼓、大笛、喉管,形成了生动传神、语言通俗、声腔独特、武打新奇的风格,是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一大地方剧种。粤剧戏班以红船作交通工具巡回演出,故粤剧艺人又称为“红船子弟”。

据记载当时佛山镇方圆十数里之地已有大小戏台30余个。清代有这样一首竹枝词:“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可见当时粤剧活动之盛。

咸丰四年(1854年),凤凰仪粤剧戏班名艺人李文茂,与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合举义旗,将数千红船健儿编为三军,皆衣冠戏服,头扎红巾,称“红巾军”,在广州起义。义军运用粤剧跟斗跳跃之技,攻城掠地。占领佛山镇时,曾以琼花会馆作为义军大本营。李文茂率粤剧艺人起义是世界戏剧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壮举。

起义失败后粤剧一度被禁,艺人星散零落,为求生计,或冒险街头演出,或到他乡卖艺,常遭官差追捕,惶惶不可终日。有南海人刘华东,教粤伶借京班之名,演出“京剧”,以避清廷逼害。

清同治七年(1868年),两广总督瑞麟为母亲祝寿,选戏班演戏助兴,粤班名角武生邝新华花旦何章(人称勾鼻章)、小武大和、小生师爷伦、男丑鬼马三等艺人应征入府演戏,何章反串饰演杨贵妃,仪态万千,博得总督一家称赞,邝新华、何章乘机代表粤伶向总督请求解禁粤剧。同治八年(1869年),兰云向清廷奏准粤剧解禁,粤剧戏班得获复业。邝新华等粤剧艺人倡议在广州建立八和会馆,取“和翕八方”之意,以代佛山琼花会馆,粤剧活动中心转至广州,而佛山亦变为各戏班巡回转接的中心地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