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22 10:41
璧山文庙位于重庆市璧山区凤凰坡(今陵园坡)东麓,区中心大成广场旁。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嘉泰四年(1204年)落成,是重庆市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文庙建筑群,也是该市境内保存较好、档次较高、规模较大的文庙建筑群。
璧山文庙背后的凤凰坡(今陵园坡),是璧山城区的制高点。拾级而上,可见路边的岩壁上,嵌砌着数十尊石雕的宗教佛像、吉祥瑞兽、古代人物雕像以及十多通历代碑刻。这些都是璧山区文物部门经过近20年的工作在区内各地收集抢救而来的,据称其最古老的石刻出自宋代。漫步其间,仿佛进入了一个民间石刻艺术的长廊,它们与古老的文庙一起,见证着这块土地上星火相传的文脉。
大门进去是大成殿,建于明代,历史上是祭奠孔子的地方,采用如意式斗拱,结构巧妙,风格独特。有194朵如意斗拱,重檐大屋顶琉璃建筑屹立在凤凰山脚下,结构巧妙 ,风格独特,历史上是祭奠孔子的地方,2002年修葺一新后,内设有吕凤子纪念馆。大成广场是璧山城区最大的城市广场,它的得名源于广场边的大成殿。大成殿是璧山文庙的主体建筑。
大成殿是璧山文庙建筑中最重要的主体建筑,自1950年起,璧山文庙作为璧山区公安局的办公场所,所以建筑型制得以较好的保存。璧山文庙于2000年9月7日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璧山文庙具体始建年代不可考,仅根据乾隆《璧山县志》上说“逮元之丙申,县治既革,庙学亦废。”可知,至迟在元成宗(铁穆耳)二年丙申(1296),璧山被并入巴县以前,已建有文庙。
有研究者认为璧山文庙始建于汉代,其理由是“璧山学校创汉代”的文字记载。其实,这一记载的原文是“璧山学校创汉代,历唐宋,逮元之丙申,县治既革,庙学亦废”。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和“庙学”,是否就一定是一回事?虽然,历史上文庙和教育紧密相连,往往是“因庙设学”、“庙学合一”;但就璧山而言,直指汉代的“学校”就是“庙学”,尚无确切的依据。此外,还有的研究者认为璧山文庙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历时十余年,至嘉泰四年(1204)秋建成。
璧山文庙原建筑有三殿,侧为耳房,山门前建有一座石牌坊,侧有“礼门”、“义路”两坊。现存大成殿、厢房、崇圣祠以及在2001年重新复建的棂星门等,总占地面积(含殿前天井)共1240平方米,位于东西向的中轴线上,呈对称格局,体现出我国古代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的传统规划方式。
关于璧山文庙有确切记载的历史大多源于乾隆《璧山县志》,其原址在县城南门,明万历年间,县令成宗耀改建在西门内,坐西向东,明末毁;清康熙二十五年奉文修葺,“仍治南旧址上”,雍正七年覆没;雍正十一年知县许绍熙奉文修葺,仍改立西门内。可见,璧山文庙自始建县城南门,经历明嘉靖迁建城西、清康熙城南旧基修葺、及清雍正十一年复改立今址,三次较大变动,最终确立今址。
第一阶段文庙迁建璧山县城西:由县城南门外迁移至县城西门内,时间是明嘉靖年间到明万历四年(1576)。先是明嘉靖年间迁建“启圣祠”——“至嘉靖间,始移启圣祠于县治后,西座东向,以俟海内”;然后,明万历四年(1576)成宗耀任璧山知县,“巨目公奉命来令兹邑,甫下车首以兴学校为念……甫半载而成,曰启圣祠,曰大成殿,曰东庑、西庑,曰戟门、棂星、泮池、石房,乃厨乃庠,糜不焕然一新。庙之右则明伦堂,堂之右则教谕、训导两衙附之,规模制定,与旧迥异”,这便是县志所谓将文庙“改建西门内,坐西向东”。“西门”,紧靠凤凰山北侧,考以地理环境,建文庙只能选择凤凰山东侧,也就是文庙的位置,别无他选。故万历四年应当是将文庙由璧山县城南门外迁移至文庙所在的位置。
第二阶段在县城南门外旧基上修葺璧山文庙大成殿:时间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明代修建的璧山文庙,“明末毁”,到清康熙二十五年时,璧山已归并永川,“永令董粤固奉文修葺,仍治南旧基,止修大成殿,以备祭祀。至启圣祠、东西庑、戟门、棂星门、明伦堂、名宦乡贤祠、学署、斋舍,俱未修葺”。
第三阶段璧山文庙改立今址,时间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清雍正十年(1732),浙江会稽县人许绍熙由举人任璧山县令,第二年“奉文修建,改立今址,坐西向东”,建有“大成殿三间,两庑各三间,名宦乡贤祠各一间,棂星门三间,戟门三间,外立照墙左右二栅门,崇圣祠三间,规模略备”。到清乾隆二年(1737),时任知县黄在中捐立钦颁“万世师表”及“生民未有”、“大成殿”三匾额,又捐立东庑、西庑、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诸匾额,又修造各祠牌位、加筑外围墙、清釐学基”;清乾隆四年(1739),黄在中又“奉文立‘与天地参’扁额”;清乾隆五年(1740),黄在中又“捐建明伦堂三间、二门三间、头门一间,又捐建儒学、衙署六间,石砌殿前丹墀门外甬路,又虔造龙亭”。
璧山文庙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历时十余年,嘉泰四年(1204)落成。
明成化前,在原城南门内。万历年间,县令成宗耀改建在西门内。明末毁于战火。
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奉旨修葺,仍选址南门内,雍正七年(1729)覆灭。雍正十一年(1733),改建于西门内。
时至清代中后期,璧山文庙因殿堂破败,县署遂于咸丰四年(1854)重修此庙,同治三年(1865)又予修补,光绪十二年(1887)加以巩固。历代以来,璧山文庙朝拜者众多,香火繁盛,每届县官上任亦必来文庙朝拜孔子神位。
由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汤恩佳先生向重庆市璧山县捐赠的孔子塑像,在重庆市璧山区文庙大门前正式落成,标志着当地群众关注的市级文物——文庙的修缮保护工作基本完工。璧山文庙再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