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瓦尔泽

更新时间:2024-07-01 08:52

罗伯特·瓦尔泽(Robert Walser,1878年4月15日—1956年12月25日)是瑞士作家。用德语写作。 被誉为现代德语文学奠基人,也被称作“命运如雪的诗人”。

人物经历

1878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士伯尔尼州比尔,在德法双语环境中长大。父亲是书籍装订工和文具店主。瓦尔泽是8个孩子中的第七个。因家里负担不起学费而未能完成中学学业。1894年,母亲因患情感障碍而去世。1892~1895年,在比尔的伯尔尼州银行做学徒,后在巴塞尔工作了一段时间。中学毕业后在银行、保险公司和出版社任职,曾任私人秘书。1895年移居德国斯图加特,在一家出版社担任广告部文员,还曾尝试成为一名演员而未果。1913年回到瑞士,最初与在精神病院担任教师的姐姐住在一起,之后回到比尔的父亲家中短暂居住,最后搬进一家酒店的阁楼房,在那里一直住到1920年。1905年起专事文学创作。1929年后患精神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得不多次服兵役。

1916年底,患上精神病的兄弟恩斯特在瓦尔道疗养院去世。1919年,另一位兄弟、居住在伯尔尼的地理学教授赫尔曼自杀身亡。瓦尔泽变得越来越孤独隔绝。尽管他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散文,但始终难以靠自由作家的身份糊口。在此期间,从小就热衷于散步的他开始定期进行长途徒步行走,经常晚上也会走很远的路。1921年初,瓦尔泽搬到伯尔尼,在伯尔尼国家档案馆担任了几个月的临时雇员。在此期间创作了后来失传的小说《提奥多》。1929年初,长期遭受焦虑和幻觉困扰的瓦尔泽住进瓦尔道疗养院。在那里,他继续写作和发表散文。1933年,由于病情加重,他被转移到家乡所在州的赫里绍疗养院,最终停止了写作。1956年圣诞节,他在徒步穿越雪原时于黑里绍附近因心脏病去世。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坦纳兄妹》《助手》和《雅各布·冯·贡滕》,均带有自传色彩。其他作品有《诗集》,中篇小说《散步》,报告文学《诗人的生活》等。

1898年在伯尔尼一家报纸上发表了6首诗,引起文学评论家弗兰茨·布莱的注意。经布莱介绍,于1899年进入以《岛屿》杂志为中心的青年风格派作家圈子,开始陆续在《岛屿》上发表诗歌、散文等作品。1905年夏末,在柏林完成了一个仆从培训课程,随后在上西里西亚的丹布劳城堡受雇了几个月。关于服务的主题贯穿于他日后的作品中。

1906年初,回到柏林,投靠当画家和舞美设计师的哥哥卡尔,开始接触文学、出版商和戏剧界。在柏林期间,他完成了《坦纳的兄弟姐妹》(1907)、《助手》(1908)和《雅各布·冯·贡滕》(1909)三部小说,后来被称为“柏林三部曲”。《雅各布·冯·贡滕》是瓦尔泽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一部,采取日记形式,讲述一位离家出走的17岁年轻人在一所仆人学校的经历。第一人称叙述者在日记中的语言飘忽跳跃,既有对寄宿学校真实生活的记载,也有他自己的各种幻想和梦想的记录。瓦尔泽本人称这部小说是“一个发展受阻者的发展小说以及一部教育小说”。此外他还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散文,颇受读者欢迎,并得到R.穆齐尔和K.图霍尔斯基等人的称赞。这些形式短小的散文成为他的标志性特色。其他作品还有《散步》(1917)、《诗人的生活》(1917)和《玫瑰》(1925)等小说和大量诗歌及散文。

人物评价

瓦尔泽是20世纪瑞士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被认为是克莱斯特与卡夫卡之间缺失的一环,其写作的典型特征是往往在欢快俏皮的表面之下隐藏着严重的存在焦虑。其作品初读似乎简单俏皮,实际上却含有非常现代的、精确的日常观察,这些观察常常会离开现实,进入一个高度人造的、自相关的形式和语言世界。在他的笔下,瑞士德语表现得迷人而清新。自20世纪60年代彻底整理出来之后,他的作品已经被视为德语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包括汉德克和赛巴尔德在内的很多当代德语作家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摩根斯坦、卡夫卡、本雅明、伯恩哈德和黑塞等作家都曾是他的崇拜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