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山腹链蛇

更新时间:2024-01-12 18:25

瓦屋山腹链蛇(Amphiesma metusia Inger, Zhao, Shaffer, and Wu,1990)是游蛇科腹链蛇属的一种动物。

形态特征

背面有交错排列、略呈方形的黑色棋斑;雌性腹鳞159-164枚,尾下鳞72-85对;头背有斑,但顶鳞沟两侧不具一对镶黑边的浅色小点。描述依据标本 四川洪雅瓦屋山5雌2幼(模式标本系列)。形态描述 原始描述中译如下:“头椭圆形,前部稍窄,后部略宽于颈。吻圆,吻鳞宽大于高,从头背仅见其上缘;鼻间鳞略呈方形,前端稍窄;前额鳞大于鼻间鳞;额鳞盾形,其长度大于其前缘到吻端距,但短于顶鳞沟长;鼻孔圆形,位于鼻鳞中央;鼻鳞长大于高,自鼻孔有一沟分别伸向鼻鳞上、下缘,但未将鼻鳞完全分为二片;颊鳞略近方形,FMNH36849号标本两侧的颊鳞后伸,在眶前鳞之下入眶;眼大小适中,瞳孔圆形;眶前鳞1,眶后鳞3;前颞鳞在4号标本两侧均为2, 2号左2右1, 1号两侧均为1;后颖鳞在4号标本均为1, 3号为2;上唇鳞8或7, 3号标本3-2-3式,2号2-3-3式,1号2-2-3式,正模则为左侧2-2-3、右侧3-2-3式;下唇鳞正模为9, 1号左9右10,另5号两侧均为10,第一对在颊鳞后彼此相切,前5对切前额片;颊鳞三角形;额片2对,后对略长于前对,仅后部为排成“品”字形的3枚小鳞分开。“背鳞在颈部19(1号副模为18)行,中段19行,肛前17行,除两侧最外1或2行外,明显起棱;腹鳞159-164,平均161. 7;肛鳞二分;尾下鳞(6号)72-85对,平均79.2对。FMNH37271号标本第2-5尾下鳞呈单行。“上领齿每侧23或24枚,由前到后渐次增大,没有齿间隙。“成体全长705-885mm,头体长530-663mm,尾长为全长之0.24-0.27,重量49-134 g。幼体全长246(断尾)mm, 387 mm,头体长221 mm及281 mm,重量分别为3g与9g。“背面具暗色棋斑,两侧第6-7行鳞位置各有一行不甚明显的棕色纵纹;腹面红色,具黑链纹。眼后有一黑色斜纹;沿最后几枚上唇鳞与体侧黑斑相续;颈背有3-4鳞宽的浅色斑构成背侧浅棕色纵纹的前端;头背暗橄榄色,吻背色浅散以黑色,顶鳞无浅色点斑;上唇浅黄绿色,上唇鳞沟色黑;头腹无斑。”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