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茹科夫斯基

更新时间:2024-02-27 16:41

瓦西里·茹科夫斯基(Василий Андреевич Жуковский,1783年2月9日—1852年4月24日)俄国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杰出的翻译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老师。

人物生平

茹科夫斯基1783年2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的米申斯克村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父亲布宁为富有的地主,母亲莎利希为土耳其女俘。他自幼为寄食于布宁家的破落地主安德烈·茹科夫斯基所收养,童年生活孤独寂寞。曾就学于莫斯科大学附设的贵族寄宿中学。

当时正值俄国古典主义感伤主义争论时期,校长熟悉西欧浪漫主义文学,对茹科夫斯基的文学兴趣有一定影响。毕业后继续研读英、法、德等国文学。1802年发表的第一篇诗作,就是翻译英国诗人格雷的悲歌《墓园挽歌》。1808至1810年主编《欧洲通报》,并发表诗作。1812年参加卫国战争,曾写《俄国军营中的歌手》一诗,大受赞扬。

1815年起进宫廷任职,先为保罗一世皇后伴读,1825年起任后来的亚历山大二世的教师。他在宫廷生活25年,写作较少。 茹科夫斯基政治观点保守,始终不赞成革命行动,但利用同沙皇接近的关系,曾设法减轻对十二月党人的刑罚,改善谢甫琴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境遇,接济贫苦文人。

1839年放弃宫廷职务,去德国旅行。后与德国画家莱滕之女结婚,长期居住德国。

1852年4月24日卒于德国的巴登-巴登,遗体安葬在彼得堡。

人物成就

茹科夫斯基被公认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的诗着重描写内心生活、梦幻世界、对自然的感受,也常取材于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如悲歌《黄昏》,1806《捷昂与艾斯欣》,1815故事诗《柳德米拉》,1808《斯维特兰娜》,1808~1812《十二个睡着的姑娘》,1817)。

茹科夫斯基的诗歌不接触社会主题,有迷惘朦胧的神秘色彩,是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他的诗虽受感伤主义影响,但诗歌语言纯正、优美,在抒发内心感情、创造新的表现技巧和韵律方面,可以说是普希金的先驱,对俄国诗歌的发展有良好影响。别林斯基说他“使俄国诗歌获得了心灵”。又说:“没有茹科夫斯基,我们也就没有普希金。”但由于脱离现实社会,沉浸于内心世界,其浪漫主义倾向带有保守性质。

茹科夫斯基在翻译上有很高的成就,曾将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一译《奥德赛》)、东方史诗《鲁斯捷姆和佐拉布》以及拜伦、席勒的诗歌译为俄文。去世前尚在译《伊利昂纪》。晚年侨居国外,双目逐渐失明,宗教观念和保守思想有所加强。最终病逝于德国的巴登—巴登,遗体安葬彼得堡。

茹科夫斯基同时还是热爱绘画。在俄罗斯作家中最善于绘画的是诗人,而画得最好的是茹科夫斯基。他的诗与画中都散布着一种稳重、端庄、矜持、平和和人性色彩很浓的气质。

应该说他是一位风景画家。他和莱蒙托夫不同,他不是绘画的全才。他所画的人物在风景中都很小,只有身形,没有面孔,很象中国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有时人物非要摆在画面的前边时,他便只画人物的背影,连他为母亲画的肖像也是坐在桌前,面朝窗户,背对着我们,侧面的鼻子与眼睛也不画。他避开自己的劣势,而使自己的优势突出。 据果戈理说,他这种单线写生的速度很快,每次外出写生他都能画很多幅作品回来,果戈理很羡慕他。

在茹科夫斯基的时代,写生属于收集素材的一种手段,回到画室后还要加工创作。因而有时茹科夫斯基要将这些写生稿整理成水彩画或油画。比如《巴甫罗夫斯克宫的房间》,他就是在经过精心整理的线描画上加入水彩,他用冷静的蓝调子将这间18世纪末的皇室画得清新优雅。他最优秀的作品是从高加索旅行回来时带回的八幅水彩写生,这八幅作品应视为俄罗斯绘画史的杰作。

茹科夫斯基及其艺术,非常符合他宫廷教师的身份。他有渊博的知识,很好的教养;为人严谨平和,外表雍容文雅。无论诗画,都带着一种贵族气。他的画都很宁静,庄重,平稳,高贵。他曾经根据自己在高加索等地旅行的记录制作了一幅十分复杂的地图,从当代的角度看,这张地图也十分精确。他还为自己文学作品的全集画过“卷首插图”,所采用的是铜版画的样式。画得抒情、细致、考究并具有诗意。这些非凡的才能便使得他在宫廷教师的位置上稳稳当当坐了二十五年之久。而反过来说,只有宫廷优越的条件,才使他多方面的才能都能均匀地充分地释放出来。

人物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