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皮岩遗址

更新时间:2024-09-19 10:15

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西南麓,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代表性遗址。

历史沿革

1965年6月3日,广西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的文物普查工作组发现甑皮岩遗址,并进行初步试掘,出土5具人骨架、38件器物。

1973~1975年,甑皮岩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

1979年,开展年代学研究,认为甑皮岩遗址的下层年代在距今9000年以上。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甑皮岩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约1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五座,石器加工点一处。

遗址特点

甑皮岩遗址位于独山西南山脚,是新石器时代桂林先民的一处居址和墓地,包括主洞、矮洞和水洞,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遗址发掘出了中国制作最原始的陶器和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最早的石器加工场。

甑皮岩遗址既是史前人类的居住地,也是墓葬地,共发现了29座形状为不太规则的圆形竖穴土坑墓,墓葬形式是世界上少见的屈肢蹲葬

文物遗存

甑皮岩遗址共发现29座人类墓葬、1处石器加工点及火塘、灰坑等生活遗迹,出土打制和磨制石器、穿孔石器、骨器、角器、蚌器数百件,捏制和泥片贴筑的夹砂和泥质陶器残片上万件,人类食后遗弃的哺乳类、鸟类、鱼类、龟鳖类、腹足类和瓣鳃类动物骨骼113种。

依地层迭压关系及出土文化遗物的变化,遗址堆积自下而上可分为五个时期,其中第一至四期属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第一至四期中,第一期属早期前段,第二至四期属早期后段。

早期前段文化遗存主要有陶器、打制石器、骨器和蚌器等。石器均以河砾石为原材料,均为打制石器,器类包括石锤、砍砸器、盘状器、切割器、尖状器、棒形石凿和穿孔石器等,以石锤和砍砸器为主。从出土器物的形态来看,此期的石器工业属于典型的中国南方砾石工业传统。骨器和蚌器的数量较多。包括骨锥、骨铲、骨针、骨鱼镖和蚌刀等,并有少量牙器。磨制工艺已经存在,但主要用于加工有机质的工具如骨锥、骨铲和穿孔蚌器,尚未应用于石器制作。陶器仅发现一件,为敞口圜底釜。夹粗石英灰白陶,表现出一系列初级陶器工艺的特征。遗迹仅发现石器制作场所一处,在该层共发现石制品2086件。该期发现了大量的水陆生动物遗骸。依据2001年发掘时采集的12个螺壳和木炭样品的碳十四测年结果,甑皮岩第一期的年代约在距今12000~11000年间。

早期后段文化遗物包括陶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和蚌器等。陶器数量明显增加,但器类单一,器形简单,大多为器形较大的敞口、束颈、鼓腹、圜底罐,陶器制作工艺上出现了泥片贴筑的成型技术,器形变高,器壁变薄。工具方面,磨制石器逐渐增多,和骨器数量渐少,骨器以骨锥为主,也有磨制的骨铲。蚌器多为穿单孔的蚌刀。遗迹现象仅在甑皮岩遗址第四期发现用火遗迹1处,墓葬2座。该阶段仍然发现了大量的水陆生动物遗骸。甑皮岩第二至四期的年代约在距今11000~8000年间。

研究价值

甑皮岩遗址出土的第一期陶器作为未经烧制的泥坯即具备烧煮田螺不开裂的功能,其奥秘在于特定配比双料混炼工艺,这个发现对陶器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学家从甑皮岩遗址中,利用计算机三维技术将甑皮岩人的头像复原出来,发现甑皮岩人与华南人和东南亚人有明显的接近关系,这表明了在现代华南人和东南亚人的形成过程中,甑皮岩人的基因起到了重要而明显的作用,甑皮岩人是现代华南人和东南亚人的古老祖先之一。

历史文化

甑皮岩文化是史前中国多元一体进程的文化源流之一,代表了距今12000至7000年间古人类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一种最佳适应方式,承载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历史信息。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甑皮岩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12日,甑皮岩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并被评为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旅游信息

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西南麓。

从广西桂林市人民政府驾车,大约20分钟到达甑皮岩遗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