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28 23:22
甘水坊高空耍狮子,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地方传统体育,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陕西省甘水坊村自古就有耍狮子的传统,具体起源时间不详。耍狮子过去在该村叫“打狮子”,与跑竹马、赶旱船等地社火一起耍,是该村年节习俗的重要内容。临近的元马店、马村等村都有“打狮子”的传统,说明它是这一地区古老而普遍的习俗,是古代民间传统文化中祈年、庆丰收、祭祀土地神等的遗存形式。在甘水坊村历史上,代代都有习武的人,人们普遍都有一种体能崇拜,这也是古代乡村的普遍观念和生活需要。正是在“打狮子”这一传统习俗和尚武精神的传统观念中,逐渐形成了高空舞狮的形式。
在活动场地的中心竖起一根高约15米左右的高竿,从杆顶上在相对两面拉两条间隔80厘米的粗竹绳,固定于地面。竿上有平台,平台下面有两个或四个秋千。雄狮爬杆一般由10人表演,其组成是3个人扮打狮子的武士,3个单人狮子,两个双人狮子。其表演方式是:武士和狮子在打斗嬉戏和追逐在中,在两条25米长的绳上进行爬上爬下的表演。狮子爬上杆顶后,在上面方桌的平台上进行各种表演;武士在杆侧的吊棍上进行悬空倒吊等表演。
把25条高低、长短相同的条凳每层放两条摞起来,最上面放一条板凳共13层,每层高低约60厘米,13层摞起高约8米。狮子叼板凳表演仅稳凳就需50人,加上一个武士和一个单人狮子,共需52人。其表演过程是:耍狮人和扮狮人从两边的凳角一直攀登到顶端的一条凳子上,然后进行打斗玩耍表演。打斗五个回合后,武士逐层退下,狮子到处寻找武士,寻找不到,在暴怒中用嘴叼住板凳一条一条往下扔,直到底层。
把两个7米左右高的木梯(或铁梯)顶端相连,八字形摆在场地中间,下端用绳绑好。狮子翻山表演时,由四人稳好梯子。武士由梯桄上一直爬上梯顶,双人狮同时爬追武士到梯顶端,向四方舞玩,寻找不到舞狮人后,同时爬下梯子。在翻山表演中,也有锣鼓、胡哨伴奏和放火表演。
雄狮爬杆、狮子叼板凳和狮子翻山在表演过程中,都以打斗、嬉戏和追逐为主线,以高空表演为特征,非常惊险;同时在表演中,既有放火逗引狮子的传统形式,又有武士插空的武术表演,加上锣鼓、铙钹、马号等乐器伴奏,气氛紧张热烈。
甘水坊打狮子和高空耍狮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古代的祈年、庆丰收、祭祀土地神等古老习俗,呈现出古代的年节习俗风貌和民族精神风尚。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甘水坊狮子爬杆与节庆习俗相伴生,它是周户交界这一地域年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民俗学研究价值。同时它在组织上的自发性和自我管理方式形成了古代乡村的自组织传统,这种组织方式和传统具有重要的社会学研究价值。
舞狮活动是民间杂技与竞技艺术较为突出的民间艺术,在村民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日趋完美和成熟,形成了热烈朴素,惊险悬妙,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突现出中国乡村群众群体智慧和强烈的艺术创造精神。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重要的艺术价值。
高空耍狮子这一活动具有自娱娱人和强身健体的功能,在甘水坊村,这一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它是构建当代乡村文化的独特形式和珍贵资源。
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甘水坊高空耍狮子组织困难,传承乏人,面临失传,保护迫在眉睫。
2009年,户县文化馆对甘水坊的打狮子和狮子爬杆进行了专项调查,并在当年把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纳入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村民有了传承保护这一民俗活动的热情。
1986年,甘水坊高空耍狮子在户县体育场参加正月十五庆元宵晚会演出,受到户县县政府的表彰。
2002年,甘水坊高空耍狮子在西安市古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表演,被户县报、户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导,引起较为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