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8 18:51
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4月17日。现任党组书记、馆长王华存,党组成员、副馆长廖士俊,副馆长杨贵言。 建馆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曾任命过张思温、吴廷富两位名誉馆长,15任馆长,19位副馆长。首任馆长杨巨川,清末光绪年间进士,任敦煌县长期间,千方百计保护莫高窟、为保存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4月17日。现任党组书记、馆长王华存,党组成员、副馆长廖士俊,副馆长杨贵言,二级巡视员王处机,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王晓琴。
现有编制28人,实有27人。领导职数核定编制为12人,其中馆长1人,副馆长2人,处级9人。共有办公室、研究室、业务处、编辑部和机关党委5个处室。现有资深馆员14人,馆员62人。馆员中,文史类24人,占38.7%;书画类36人,占58.1%。中共党员31人,占50%;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共31人,占50%。平均年龄73.5岁。现有资深研究员8人,研究员78人,其中,文史类41人,占52.6%;书画类37人,占47.4%;中共党员40人,占51.3%;民主党派和无党派38人,占48.7%。馆员研究员队伍整体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党派比例等都得到较大改善,文史、诗词、书画等兼而顾之。
省政府文史馆是省政府直属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正厅级事业单位,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性质,其宗旨是敬老崇文、尊贤尚德,基本任务是为馆员研究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照顾馆员研究员的生活,支持和组织馆员研究员围绕重大建设与民生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从事文史研究、著书立说和艺术创作,参与各项社会文化建设与交流活动,并努力开拓活动范围,开展海外联谊活动,以文会友,扩大海外影响,为祖国统一作贡献。馆员是党和政府对人文社科领域专家学者授予的荣誉称号,在崇文鉴史、咨询国是、民主监督、统战联谊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根据1952年9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的《关于设置文史研究馆的决定》和1952年11月1日西北军政委员会通知,分配甘肃省馆员名额80名(含银川分馆20名,兰州主馆60名。)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设立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经多方筹备,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于1953年4月17日正式成立,并于当日在省人民政府会议室举行了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的成立大会。时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张德生、副书记孙作宾,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邓宝珊、副主席霍维德、秘书长陈成义出席了会议。会议宣布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建立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的决定,宣读了对馆长杨巨川、副馆长周定宣、王自治的任命书。省政府办公厅向马大声、马玉亭等60位首批馆员颁发了聘书。省政府文史研究馆成立之初,归属省政府秘书长直接领导。1954年-1958年,甘宁两省合并,在银川设立分馆。1957年3月29日,国务院秘习字第118号通知,我省馆员名额增加至90名(见国务院秘习字第118号通知文件)。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银川分馆改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省政府文史研究馆保持了相对的稳定,馆员发展到112人。1966年文革开始后,省政府文史馆被迫停止活动。1970年宣布撤销,馆员分散安置。1978年12月后,随着拨乱反正,省委、省政府酝酿恢复文史研究馆机构。1981年6月22日,省委统战部部长王世杰宣布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聘任陆为公(时任省政协副主席)为馆长,关中哲、张思温、张令琦为副馆长的决定。1981年10月23日,省政府召开了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复馆会议,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杨植霖、副省长王秉祥等领导到会祝贺。复馆后,文史馆与参事室合署办公。1984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省文史研究馆工作的通知》。1986年1月,文史馆与参事室分设,明确为省人民政府所属的正厅级单位,设立文史研究馆。1989年1月,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1988年8月《关于改进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史研究馆工作的通知》精神,省政府召开了省长办公会,专门研究了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的工作,理顺了领导关系,增设了文史馆业务处,增拨了经费和车辆。1990年12月,省委决定在文史馆设立党组。199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史研究馆工作的意见》后,同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对做好文史研究馆工作下发了通知,确定了发展馆员和研究员的名额,明确了给馆员发放适当交通费、增设了文史馆《甘肃文史》编辑部。2011年4月14日,温家宝总理与中央文史馆馆员座谈时发表了《讲真话、察实情》的重要讲话,明确要求“把文史馆建成高水平的政府咨询机构”。2011年10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政府文史研究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1〕46号)。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办发46号文件精神,新时期赋予政府文史研究馆建言献策这一新的历史使命,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省文史研究馆工作的意见》(甘正办发〔2011〕306号),对文史馆的名称、性质、编制、馆员职责、自身建设和新时期所担负的任务等方面都进行了具体的明确,这个文件的印发将对文史馆今后的工作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史馆也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履行参政议政职责的意见》等制度,申请增设了研究室编制,主要承担重大课题的调研和馆员研究员的建言献策等工作。至此,省政府文史研究馆从复馆、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馆员发展、经费车辆保障以及工作的性质、宗旨、范围、内容等都臻于完善。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意见》,对新时期政府参事制度文史馆员制度作出了规范,2022年5月,结合甘肃工作实际,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若干措施》,为新时期省政府文史馆员制度建设和文史馆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自1954年以来,共聘任了226位馆员,145位研究员。馆员研究员们大都具有真才实学,声望极高,对祖国和人民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如:馆员魏绍武先生,曾与黄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秦州起义,推翻了清朝政府在甘肃的统治。冯国瑞,曾任青海省政府秘书长、代省主席、陕西省政府顾问、甘肃省政府顾问、国民政府西北行营参议等职务。他涉猎广泛,学识渊博,在历史、文学、诗词等方面著述颇丰,还为麦积山、炳灵寺石窟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做了开拓性工作。邓春兰,1919年向北大校长蔡元培写信请求开放大学女禁,是我国最早的女大学生之一。魏振皆,酷爱书法,尤对魏碑书体研究精深,是国内著名书法家。彭述圣,中国象棋大国手,曾与国际友人、陈毅元帅等对弈,对倡导甘肃棋风、提高技艺起到很大作用。馆员韩不言,是齐白石的嫡传弟子,国画艺术水平造诣很深。王沂暖,藏学研究权威,格律诗词专家,生前对藏族民间传说格萨尔王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馆员何鄂先生的雕塑《黄河母亲》闻名遐迩,文史馆员整体素质的高水平使文史馆在甘肃社会各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人认为,文史馆专家云集,人才荟萃,无愧甘肃“翰林院”之称。
甘肃省政府文史馆工作大致分为两期。从成立到1969年在“文革”中撤销为初创并走向正轨时期。党和政府积极解决文史馆员的各种困难,使他们安心开展诗、文、书、画各方面研究和创作,推出了大批研究成果。仅《甘肃历代自然灾害录》《甘肃近百年大事记》等学术著述就二十多部、四十余册。这一时期的工作为文史馆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成功经验,并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2年,文史馆建制恢复,进入了文史馆的发展壮大时期。在组织上,省政府先后聘任馆员188名。文史馆在1992年以后聘任文史研究员145名。新时期的馆员研究员大部分是大专院校、新闻、科研单位离退休的,生活上无后顾之忧,文史研究、书画创作热情很高。馆刊《甘肃文史》已出刊109期,发表了2000多万字的各类学术研究文章;文史馆推出了大型图书《甘肃金石录全编》《甘肃文史集萃》《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文库》《陇上文藏》《甘肃历史名人画传》《甘肃通志》《陇原名流传》《百年敦煌》等著作;参与了中央文史研究馆《新编文史笔记》《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甘肃卷》《红色记忆—革命老区巡礼(甘肃篇)》等书的编写工作和西北五馆合编诗、文集等工作,还多次举办书画展,编辑出版了《甘肃省志·文史研究馆志》《文史英华——馆员研究员文存》《馆员研究员画册》等著作;馆员个人推出的专著、书画精品更是层出不穷。当前,甘肃省政府文史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决策,立足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要求,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结合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努力为把甘肃建成华夏文明传承创区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建言献策,提出了多项有价值的建言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有些建议已经立项建设。馆员研究员们在幸福美好新甘肃文化建设征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参谋助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