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益

更新时间:2024-07-05 19:48

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

基本内容

生态效益从狭义角度而言是指生态环境中的诸物质要素,在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从相关因素关系而言,生态效益指人类各项活动创造的经济价值与消耗的资源及产生的环境影响的比值。生态效益概念隐含着从生态与经济两个维度考虑环境问题,在两者之间做一个最佳的配置;在进行经济和其他活动时,在创造经济价值时,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冲击。

农业生产中讲究生态效益,就是要使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经常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合理地进行人为的调控,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自我调控作用,从而维护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以求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当前世界各国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迫切任务。

两种效益

环境经济学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态效益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与生态效果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是指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较。

二者关系

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衡量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某项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是正值或负值。最常见的情况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此时经济效益是正值,而生态效益却是负值。

生态效益的好坏,涉及到全局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如果生态效益受到损害,整体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也难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维护生态平衡,力求做到既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形成生态经济效益。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求在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平衡和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即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这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由于只追求经济效益,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不重视生态效益,致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各种资源遭受破坏,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经济发展也受到阻碍。

从事某项生产建设项目,以单纯的经济观点来衡量,其个别的、一时的经济效益可能很高,但往往存在着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如森林过伐、酷渔滥捕、陡坡开荒、草场超载过牧等。这种只看当前、不顾长远的开发利用方式是错误的。客观现实要求人们树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观点。 所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考虑项目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与价值,来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开始项目。以求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者比较

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是以取得最大限度经济效益为目的。不产生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不仅会造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断,而且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效益是指生态环境中诸物质要素,在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经济效益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所取得的结果,而经济活动的生产环节又是整个经济活动的基础,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劳动者,处于客体地位的是生态环境提供的阳光、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矿石等物质要素。在单位时间内的主客体相结合转化过程中,如果在劳动者耗费的劳动量和科技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生态环境提供的物质要素质量好、数量多,既可产生好的生态效益又可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反之,生态环境提供的物质要素质次量少,不仅会使劳动者数量减少、能力下降,所耗费的劳动量锐减,而且会直接影响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数量,进而使经济效益下降。经济效益所受生态效益的制约表明,人们的经济活动不能脱离一定质量和数量的生态环境物质要素的支持,经济效益必须以生态效益为基础。

生态环境之所以能产生生态效益,这是由构成生态环境诸多物质要素的功能决定的。人们以什么方法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诸物质要素的功能,又采用何种方式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条件决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一方面不断利用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中诸物质要素的功能,另一方面则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把生态环境中物质要素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据测算,一颗生长50年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为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为62500美元,涵养水源的价值为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的价值为31250美元,生产蛋白质的价值为2500美元;扣除花果和木材的价值,各项经济效益的总和达到196000美元。

生态环境中的诸多物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虽然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运用不同的手段,主要利用生态环境中的部分物质要素功能,但也会引起其他物质要素的变化,使生态平衡状况处于不断地变动之中。毁林垦荒、围湖造田、乱排“三废”、过量使用化学制品、捕杀野生动物,虽然可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但也仅是眼前的、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得以满足;而由上述行为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环境污染、食物链中断、物种减少、资源短缺、使生态失衡灾害不断,给人类全局的、长远的、持久的经济利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可以统一的。只要在生产经营者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行经营活动中,突出其三个特征,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突出其社会性,要从微观入手严格宏观调控。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事情,可以说生态经济是全民经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方面要求人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和促进生态平衡,使社会再生产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国家密切关注微观经济动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严格调控人们的利益关系,预防和制止某些利益群体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二是突出其历史性,要在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继承前人优秀成果,探索新的办法注重不断创新。人类已积累了不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我们应该认真借鉴和利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又必须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善于创新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三是突出其科学性,充分利用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综合作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的社会再生产活动,是以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因而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两个规律虽然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形式不同,但都共同影响着人们生产的物质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因此,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中决不可忽视这两个规律的共同作用,只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人类在总结无数次自然界的惩罚中,终于在20世纪七十年代,找到了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使世界各国掌握了如何发展经济的科学依据。目前,各国正结合本国以及全球生态变化的实际,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此,人类将在新的认识指导下,去创造全面、持久的经济效益。

特征诠释

1、基础性及内续性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生态效益为基础。如生态环境提供的物质要素质量高、数量多,即可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之,将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下降。

2、经济——生态双重属性

3、以少生多

生态效益意味着在使用较少的资源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的同时,产生的废弃物与污染能降至最低。对于生态环境而言,符合生态效益的产品能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以少生多意味着提升资源生产力,应关注资源生产力,而不是传统的产业所重视的劳动生产力。

4、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的最适化

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的最适化,已有研究通过经济学观点的论坛,证实施行生态效益可达到经济效率与生态环境效率的最适化。

5、提升竞争力

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的企业,城市或地区,由于持续减少污染与资源的消耗,产生了更有用的产品和服务亦提高了所在地区生态环境的附加价值,从而在整体上保持了竞争力的优势。

6、定量性与可操作性

生态效益状态可以定量表征,已成为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衡量手段的一个途径,生态效益指标必将成为今后可持续性发展评价中的重要指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