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30 19:36
改革开放以来,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城镇化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情况。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旅游作为无烟产业和绿色产业,在生态文明下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被寄予厚望。生态旅游规划可以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最终促进美丽中国的实现。
做生态旅游规划,首先要先了解什么事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包含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如特定的动物、植物、群落以及整个生态环境;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其核心是“生态”。对生态旅游开发机构来说,盈利与其说是一种目的,不如说是更好实现生态对象保护的一种可持续性发展手段;对游客来说,生态旅游的科普性、教育性要高于对舒适度和风光的要求;对当地居民来说,生态旅游带来的文化层次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能够更多地调动其自发地、更科学地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生态危机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它实质上是现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旅游景区作为人类亲近自然的主要场所,也正在逐步陷入开发与保护的两难境地。旅游景区是人类的自然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经济价值,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不恰当的开发建设和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退化沙化、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等等。这些问题威胁景区的生态安全,制约着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借助生态学原理对旅游区进行生态化规划设计应该成为旅游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生态旅游是一种小众高端旅游模式。生态保护的第一性,生态旅游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无论是对从业者、游客、当地居民,还是管理部门,都需要科学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并处理好两方面关系--生态旅游区内部生态保护与传统文化、旅游开发、经济效益等的关系;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开发与当地政府、居民致富的关系。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量,生态旅游区往往通过高价来限制游客的数量,难免会偏向高端和小众。
生态旅游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旅游模式,国内的生态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日趋成熟,形成了一些关于管理体制、资源开发、环境教育与居民权益保护等方面较为系统的经验。在对生态旅游的管理上,基本原则是立法保护、严格执法,即严格遵照国家《环境保护法》、《海洋保护法》以及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并针对旅游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如环保税等。同时,明确规定生态旅游的经营范围、开发规模和次序、接待人数、开放季节,并对其经营思路和方式作一定的限定。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无论是经营者、开发商还是游客,都要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态化规划应该遵循整体性原则,既要考虑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要考虑景区内外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把生态化的要求贯穿于景区各项规划之中。
生态化规划面对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多元化和组成的多样性特点。子系统之间及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直接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景区生态化规划中坚持共生就是要使各个子系统合作共存,互惠互利,提高资源利用率;协调指保持系统内部各组分、各层次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有序和相对平衡。
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有不同的结构、生态过程和功能,规划的目的也不尽相同,生态化规划必须在充分研究区域生态要素功能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如森林公园与主题公园,一个偏自然景观,一个是偏人工景观,前者注重生态服务功能,后者生态服务功能会少些,社会效应会重些。
生态化规划是要建设一个高效和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生态规划要遵守自然、经济、社会三要素原则,以自然环境为规划基础,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人类社会对生态的需求为出发点。
生态化规划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自然资源目标在于要保存现有资源的整体生态价值、基本特征以及对人类活动干扰进行自我恢复的能力。具体内容有保护、保存并提高地表和地下水质量;保存、保护并提高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的多样性;保护自然风景的质量等。
第二,人文资源目标在于要维护并提高历史和文化资源。具体内容有维护与规划区域整体生态价值相关且协调的传统生活方式;保存、保护历史和文化资源要素;发掘历史和文化资源要素。
第三,发展目标在于采取与景区整体生态和文化价值的保护相互协调的方式来调整旅游产业的发展。如只允许在指定的未来发展区内进行能够促进发展的项目、只允许在规定区域内布置旅游接待设施等。
生态调查的目的在于收集规划区域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方面的资料和数据,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因素提供基础。
景区生态调查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历史调查及公共参与的社会调查、遥感调查等调查手段来完成。
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野生动物、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人文调查的内容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人文地理特征。社会经济要素的调查分析是确定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的经济水平,以及最临近中心城市、经济带、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辐射距离。这对旅游景区的发展规模有关键的决定作用。
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们旅游产品越来越强调生态模式,其中,包括主题生态化、游乐生态化、艺术表现生态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体现旅游景观生态化的项目,有生态迷宫(花卉迷宫、果蔬迷宫、湿地迷宫、水景迷宫、树林迷宫等等)、森林氧吧和森林浴场、大型树屋、大地艺术、空中花园等等。把生态造景与生态游乐结合起来,用绿色植物进行造景,用绿色植物制造游乐项目,用绿色环境打造游憩模式。
生态技术,包括生态材质运用、本土化植物配置、低耗能技术应用、绿色植物环境、环保材料与技术等等,对于景区规划特别重要。
生态适宜性分析是生态化规划的核心,其目的是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区资源环境的适宜性等级,为景区旅游开发中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出建议。
以生态适宜性分析为基础,可以准确地将那些生态上极为敏感、景观独特、宜保持原貌,不宜进行人工建设干扰的区域设为保存区;对有的敏感性稍低,景观较好,宜在指导下做有限的开发利用,设置为保护区,还有生态敏感性较低,自然地形及植被意义不大,适于开发而成为开发区。
1、地方性
1)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和乡土情节,挖掘当地独特的文化和资源,利用其设计游憩项目,使其独特的魅力和气质表现得更加鲜明,做有文化内涵的生态化设计。
2)充分整合旅游区的自然资源
将有特征的自然因素比如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结合在游憩方式的设计中,使其成为自然的衍生物,而不仅仅是消费项目,使游客在娱乐的同时能够真正的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做可以亲近自然的生态化设计。
3)采用乡土材料
采用乡土材料不仅能反应当地的特色,而且能降低其管理和维护的成本,做到节约的生态化设计。
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1) 保护资源与游憩方式结合
旅游区的生态系统是比较脆弱了,有些独特的景观元素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再恢复,而景区也是因此失去生命力,因此游憩方式也担负着保护旅游区环境资源的使命。
2) 采用新技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3、让自然界成为游憩方式设计的向导
大自然是有自我设计能力的,而且大自然的设计比人为的设计更加丰富多彩,相得益彰,有时我们没必要去大动手笔,只需按照她的脉络去略施粉彩罢了。比如可以利用当地植物的多样性去设植物专类园;利用森林中的负氧离子设森林氧吧等。
4、显露自然,增强人与自然的联系
游憩方式的设计不仅仅能让人们感受到与自然的互动,而且还要让游客了解自然,把自然的一些体系显露出来,强调人与自然尚未被认识的联系。从而提高人们的对环境生态的保护意识。
1、自然景观
气象气候 地方气象气候会影响项目设置,导致季节性地域性的产生。
地形地貌 多种类型的地质地形如:高峰、险峰、奇形山岩、火山(遗迹)、石林、洞穴、江河湖海泉瀑、岛屿等等提供观赏考察对象。不同坡度适合于不同的游乐活动。水体导出潜水,水底世界、潜水船、漂流、游泳、划船、滑水、水上器械游乐、沙滩运动……另外洞穴、泉水、植被也为人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空间场所。
2、人文景观
名胜古迹:包括古建筑园林、古城墙、城堡、街道、桥、名人故居、碑……对名胜古迹主要以保护为主,并对其周围环境加以整理,增加相应辅助项目或相关项目如博物馆、文化村等。
观光农业和生产: 旅游区内的一些农业、生产可开发成观光型旅游项目,使生产和观光结合起来。农业方面如园艺、果木栽培与采摘、禽肉类水产类动物养殖等等;加工业方面如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作坊,酒类、食品、木材等加工制作,采矿、小五金制作等。
社会风情:社会风情、民俗风情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精神和物质现象,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和当地的自然景观融合,形成各自独有的风格和个性。社会民俗风情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节庆盛会,民族年节;民族歌舞;民间竞技娱乐;服饰、织物、工艺品;饮食文化、地方民居、民族村寨;民间文学、神话传说、宗教礼仪……
1、掌握市场规律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生态开发思路
市场需求是经济学中的概念,市场需求的分析主要建立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之上,研究不同消费群体和需求数量。消费者年龄、工作、文化程度、地域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行为。游憩方式的开发带有很明显的经济特征,项目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认识经济规律应当作为项目设置的前提。
2、消费心理行为分析确定生态项目
规划设计和经济学研究关心的问题有所不同,在进行项目设置时,对于市场需求的研究更侧重于游客的年龄和心理行为,以达到项目实现其使用价值的目的。项目设立应以人的需要为核心,满足人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符合方针政策,资源利用合理有效,合乎游客或居民意愿
游线安排、运输能力、超负荷时的接待能力
生态休闲氛围的营造,卫生、安全、服务良好
设施联系明确,标志、指示牌、导游系统完善
考虑结构、构造、雨水污水排放、紧急避难场地、通道、防灾措施
追求设计美感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维护生态系统的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