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评价

更新时间:2023-12-24 10:52

生态评价是对一个区域内各个生态系统,特别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态系统本身质量的评价。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系统论的方法,对自然生态系统许多重要功能上系统评价,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对复合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即自然或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执行的整个系统功能的评定。

定义

生态评价也称生态环境评价。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及预测。可为生态环境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通过许多生物和生态概念的方法,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某一地区的生态负荷及环境容量,为制定环境试域规划及环境法规等提供科学依据,以期获得资源利用率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生态影响最小的良性开发。

生态评价是一个综合、整体的概念,蕴含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内容,强调实现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内容

生态评价包含三个子系统,分别为:(1)经济子系统,其表现为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 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还要考虑区域发展能力建设,如产业结构合理程度等。经济子系统是建设生态区域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2)社会子系统,其表现为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和 环境价值观,提倡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消费方式。生活质量、 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有 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公正的社会环境并且高效管理基础 设施建设、社会福利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自然环境子系统,其表现为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始终保持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目标与任务

生态评价是以区域生态系统为评价对象,为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依据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学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 评价和监测区域生态系统的发展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为指导循环经济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评价是循环经济发展从理论探讨阶段进人实际操作阶段的前提,通过评价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1)对生态系统运行现状进行评价。通过生态评价来反映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判断和测度生态的发展水平、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公众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2)监测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通过应用长时间连续性的生态评价数据,全面反映生态系统各方面状态的变化趋势、寻找不利变化的因素,及时扭转不利的变化趋势,使其回归到良性发展的轨道。 (3)预警在生态系统中,对于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输入端的物质投入量(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投入量)、输出端的废弃物排放量、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等都有一个合理的运行范围,如果超出了正常合理范围,生态系统将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在建 立有关警戒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生态预警系统,以便及时采取调控手段,使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安全内范围运行; (4)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生态评价了解生态发展状况,发现阻碍其发展的不利环节,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因此,生态评价对于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决策部门在推进循环经济 发展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政策性工具,也是促进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重要信息来源。

生态评价的主要任务是认识生态环境的特点与功能,明确人类活动对生态环 境形响的性质及程度,提出为维持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而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1)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有层次的结构整体。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形成具有复杂关系的结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因子发生变化或受 到损害,都会影响到系统的整体结构,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变化。例如,在成层分布的热带雨林,砍伐掉最高层次的望天树,其下层喜阴的林木就会因不堪热带骄阳的暴晒而受到损害或枯萎,系统也会因此失去平衡。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注重生态系统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分析。把握其整体性,可起到提纲掣领之效。

(2)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3)保护区域性生态环境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次生盐演化等)是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拟议的建设活动不仅不应加剧区域环境问题,而且应有助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事实上,任何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因此,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把握区域性观点,注重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的阐明,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4)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 自然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再生和恢复功能。但是,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会造成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

(5)保护生存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基本物质基础,也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相对紧缺,而城 市、村镇发展和项目建设还在不断地占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水体污染加剧的趋势还 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注重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生存性资源的保护。

评价方法

当前,常采用的生态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图形叠加法、生态机理分析,类比法列表清单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方法,生产力评价法和数学评价法等。

生态学是自然保护的基础,所以,要了解一个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对其进行生态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对一个保护区进行生态评价,实际上是对其中各个生态系统特别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态系统本身质量的评价,因此,生态评价本身既是对自然的客观认识,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所组成的,因此,要评价生态系统和整个保护区,首先要分别对动植物物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然后对生态系统和保护区进行整体性评价,这样才能对保护区有分析的和综合的认识。

生态恢复评价方法

生态恢复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统计学方法、综合评价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法、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模型等。目前,对生态修复的生态评价常常多个方法综合运用,以弥补单一评价方法的不足。

(1)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最为成熟的方法之一。例如,聚类比较、等级分析、生物多样性指数、线性比较(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时间轨迹)等;

(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将数学的模糊集合理论应用于自然环境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 常常涉及多个因素或者多个指标。评价的基本流程:①确定评价目标,这些目标为多因素组成的模糊集合;②确定指标的权重,将各种因素进行等级划分,组成模糊集合;③指标值的无量纲化,列举模糊矩阵;.④选择适当的合成方法,根据权重分配将模糊矩阵合并,求出评价的 定量值,进一步将环境质量本身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量化。评价过程中模糊综合评价法常常与其他i平价方法结合,从多个层面分析生态修复的效果。

(3)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模型

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模型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最初用以生态安全的评价随着生态评价研究的发展,PSR也应用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风险评估等研究。PSR在分析问题时,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因果关系体现得非常清晰。

(4)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一种将抽象问题实体化的评价方法,利用已有的有限信息,更为客观、真实地认识外部世界。权值的确定是关健,需先确定生态环境变化的主导因子,并根据指标之间的关联度排序,最后以关联度决定权重。后来研究者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堪础,提出灰色边界模型,进而增强了聚类函数的边界模糊性,提高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更充分、合理地运用了已知信息,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准确(邓聚龙,1985)。

特点

生态评价实质是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是将多维空间的信息通过一定规则压编到一维空间进行比较,由于不同的评到者对系统目标的理解追求不同、评判方法和角度也不相同,因而评判结果有一定的主观性,对同一系统状态可能有不同的评判结果。所以生态评价不应是对系统状态的精确表述,而只是系统发展趋势的一种相对测度。生态评价包括三个要素: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参照系。

(1)评价过程受评价者效用原则及个人偏好影响,也受其识别能力和环境状况的局限, 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2)评价对象的信息住住是不完全的、粗糙的、模糊的及随机变化的,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生态评价比较的是一个多周性的目标系统,生态因子空间不是全序,而是偏序。

评价的标准和参照系难以确定。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区域性的特点,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同类型生态系统之间,同一区域的不同生态系统无法互为参照,难以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对比。

目前确定评价标准和参照系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同一生物地理区系内选择未受干扰或少受干扰的同一生态类系统型作为参照系;二是从历史资料中获得评价的生态系统在较少受到人类干扰条件下的状态描述,以此作为参照系。

运用与影响

1、城市绿地的科学评价为绿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参考,对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绿地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保障。以绿地结构的评价为基础,总结了城市绿地生态功能、服务评价、健康评价的方法和研究进展;提出了城市绿地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并概括了城市绿地可持续评价的研究方向。

2、应用生态经济学方法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综合评价是农业技术应用决策的重要参考,目前国际上存在各种不同的生态经济学评价方法,许多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