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教育

更新时间:2023-04-13 16:02

生态道德教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

理念

生态道德教育还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教育过程中它是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的。生态道德教育显著的时代性就是把抽象的道德说教与客观的当前的自然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围绕自然生态发展的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辩证统一起来,用一种中和、平衡的价值观看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系。

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道德生态理念的教育,以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必要性

生态道德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就成了构建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途径。如果学生在校时没有接受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没有具备生态文明素质,走向社会可能会仍然沿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思路。

核心内容

生态道德主要行为规范是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生态道德主要行为规范是指:

1.践行一般性生态美德

一般性生态美德指亚里斯多德美德意识的确立,一般指生态德性中的善德、善行。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精彩地论述了他的美德伦理思想,概括起来其主要观点有:“勇敢、节制、慷慨、大方、胸襟恢弘、温和、诚实、机智、友善、正义、高尚、坚毅、智慧”等。其中“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被称为古希腊的“四主德”;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是一种品质状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是是否遵守中道。中道原则即理性原则,生态美德就是寻找对自然的情感和行动既不过分又非不及的恰当中点之品质,过度或不及都是破坏自然的恶习。

2.尊重生命

学会感恩尊重自然。对自然要尊重,履行对自然的责任。形成新人类中心论开发生态理念。长期以来我们倡导和奉行的道德哲学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即人类中心主义。这种价值观被超越和整合,形成了新的理论——新人类中心论。新人类中心论可以理解为:以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为中心,在发挥人类的科技生态能动作用的同时兼顾自然的价值和权利,以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形成人造生态和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从而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新人类中心论将是生态伦理的核心理论,也将是生态道德教育规范的新的核心理念。

节约保护自然资源,树立绿色生态理念,包括:

重视善、恶、美的引导。绿色生态理念明确指出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行为是最基本的生态行为,是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它发展社会“善”的积极意义,认为“善”是生态美的灵魂。绿色生态理念通过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表现出来,这就符合了自然美的生态规律。绿色生态理念下的美的生态环境能调节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敦化社会风尚,使人们能以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态从事生产活动。培养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意识。要唤起受教育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实现对生态美的不尽追求与创造的理念,使受教育者要以生态审美意识引导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创造出自然美与人造美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在科学与工业力量干预下发生的反自然美的畸形变迁。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生态道德的绿色消费理念是绿色生态道德理念的又一个重要内容。生态道德理念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树立起绿色的消费理念。绿色消费是指在购买、使用商品过程中在节约有度的前提下,追求接近自然,不以获得某一具体的经过化学加工的有形的商品(服务)为主要目的,而以获得主体消费的自然美感、健康、安全为指向的一种生态消费方式。这种绿色生态理念贯串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消费者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它包含节约、自然、健康、安全、可持续性等消费理念。绿色生态理念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的生态教育和环境教育的总称,是使人类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的最有力的手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绿色文化内容。中国的传统哲学就主张“天人合一”,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生态科学知识是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

基本的生态科学知识包括地球生态和当前环境科学系统的基本规律:森林群落、物种群落基本生态过程和分布;化学产品及元素对大气、植物、动物的影响;化学产品对人体的影响及危害;沿海滩涂湿地对人类的影响;水资源的净化及保护措施等等。生态科学知识在整个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是21世纪公民素质的必备知识,是对中国公民进行素质教育的极好教材。

实践性探索

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

图片展示形式

这是一种直观的直接的视觉教育形式,可利用反映当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物种灭绝等现象的图片,把客观的事实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图片展览在各教育场所向公众展示,以激发公众生态道德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这是最基本的生态道德教育形式。

征文研讨形式

即教育者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要求被教育者采取征文研讨的形式,提高对当前生态的理论认识;或者通过研讨的形式,来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达到将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主观意识的目的。

放映专题实况记录片形式

该形式即是指教育者利用多媒体、专题片等手段,将环境演变过程向受教育者播放,以视觉和声觉的形式配以教育内容的独白,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这是生态道德教育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实地考察比较形式

这是指让受教育者到大自然中去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体察自然生态美,并感受生态的恶化现象,通过比较让受教育者从深层次去感悟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实地考察法是最理想的生态道德教育方法。

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学校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课堂是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也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可以通过各学科教学,一方面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环境科学与环境卫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其生态道德意识,通过课堂生态理论的学习,规范受教育者的生态行为。因此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为公共必修课程(在各科教学中灌输生态道德观),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和培养生态道德,让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行为。

加强社会生态道德教育及监督

一方面各级领导要重视,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绩纳入考核体系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发展观,增强在社会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建立有特色、有吸引力的生态道德教育网站,制作生态道德教育主页,或者把生态道德教育内容通过各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形成生态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

重视家庭教育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家长应该首先重视和掌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形成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氛围,使家庭中每个成员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并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行为,养成应有的生态道德素质。

制定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人类维护生态环境离不开法律,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道德教育获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确实有部分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欲望急速膨胀,丧失道德操守。因此在实施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便迫切需要一种强制约束力来规范公共行为。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土地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通过保护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让公众了解生态方面的相关法规,逐步规范公众的行为,使之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通过宣传,逐步将环境保护、改善生态、合理利用与节约各种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