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0 12:07
生死学的见解是与人类的社会文化脉络形成的知识系统密切相关的,而在生死学的视野来看,人类的知识系统可粗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宗教、哲学、与科学,宗教解释人的生前死后,科学研究出生到死亡,哲学则在思想上贯串整个时空,其间的关系正是生死学涵盖的部分。由于大部分的学科都已经将生命的部分做出相当的研究,因此生死学探讨的议题,便有大部分的内容在探讨死亡,有时候狭义的说法会将生死学与死亡学画上等号。
殡葬是生死学中涉及的一部分内容,这门罕见的课程关乎尊严、疾病、衰老、临床、安宁疗护,它启示人们关注全周期生命质量,放下对未知的恐惧,在当下更好地生活。
中国广州大学开设《生死学》课程。
中国台湾有南华大学设有生死学系来研究生死学这一门学问。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加护病房医师乔拉(Lakhmir S.Chawla),利用“脑波检查器”(EEG)监看7位注射镇静剂而昏迷的濒死心脏病患的脑部活动,注射镇静剂的目的,在于让这些病危者可以止痛,但发现他们已经没有血压时,脑电波的活动却突然增加(brainwave surge),历时30秒到3分钟不等,就有如完全清醒一样。
而在脑波激增的活动结束之后,这些病人就确定死亡。乔拉指出,随着血液流动减慢、含氧量降低,脑细胞会在一小时内发出最后一次的电能脉冲,由脑部的一部分开始串联扩散开来,这其间会让当事人有强烈精神活动的感觉。
即使乔拉的研究只提到7名病患,但他表示同样的情形他至少看过50次。他估计有80~85%的濒死者出现这种脑电瀑布,60~100Hz的γ波神经振荡,可能与正面的濒死经验有关。一些佛教僧侣在进行正面的冥想时,亦出现γ波。Jimo Borjigin的老鼠实验也发现类似的γ神经振荡。
有人提出“濒死四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是脑波混乱期,若濒死者从此阶段存活,可能有一生回顾与负面的濒死经验。
第二阶段是脑波微弱期,若从此阶段存活,可能没有任何记忆,大多数濒死存活者属于此类。
第三阶段是脑波激增期,大脑开动其全部“防御机制”,大量分泌神经传递素,这些神经传递素又会释放出无数影像和感觉信息,造成正面的濒死经验[8]。
第四阶段是脑波停止期,进入此阶段即确定死亡。
佛教:
生死:
两种生死:分段生死(或称分断生死)、变易生死
生:
后有、不受后有
三界生:欲界生、色界生、无色界生
三界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
六道、五趣
十法界
死:
临死位
正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