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4 20:37
1958年,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迈克·伯格(大卫·克劳斯 饰)患上猩红热病,从学校回家时,突然发病呕吐,这时一名叫汉娜(凯特·温斯莱特 饰)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康复后,他找到了汉娜答谢她,不料两人却很快卷入了一段激情而秘密的关系,虽然汉娜的年龄比迈克大很多。迈克发现汉娜很喜欢听他读书,而他朗读的力量让他们的关系更为亲密。一本本读过来,汉娜深深着迷。然而有一天,汉娜却突然不辞而别,留下迈克暗自神伤。
1966年,迈克虽然已经淡忘了汉娜,但是那段关系一直是他最甜蜜的回忆。已经是法律学校实习生的他在毕业之前参加了一次对纳粹战犯审判的旁听。就在这时,迈克与汉娜又相遇了,但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与汉娜这样见面,原来汉娜曾做过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面对事实汉娜供认不讳,并因为不愿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不认字的事实,认下本不属于自己的重罪。迈克此时有能力帮助汉娜澄清事实,出于对汉娜罪行的谴责以及不愿暴露自己与汉娜的关系,他选择了沉默,最终汉娜被判终身监禁。
迈克(拉尔夫·费因斯饰)在很多年后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自己朗读的磁带,这让汉娜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和勇气,并且汉娜通过磁带和书的逐字对比学会了阅读和书写,她开始给麦克写信。迈克从来没有给汉娜回过信,也许他想逃避那份自责的心情,也许他没有勇气面对汉娜,这让汉娜感到无比的孤单。汉娜出狱的时间到了,迈克来到狱中看见已经白发苍苍的汉娜,虽然承诺给汉娜提供出狱后物质上的援助,他却拒绝与汉娜握手,也表示拒绝了这份感情,汉娜于是绝望而自杀。
演职员表资料来源于
角色介绍资料来源于
达尔德里携《时时刻刻》编剧大卫·黑尔及原著作者伯恩哈德·施林克,共同改编《朗读者》,成立研讨小组深入讨论戏剧化细节,力求忠实与创新并存。
原著作者施林克因《朗读者》涉及德国社会敏感议题,坚持用英语拍摄。在导演达尔德里支持下,研讨小组实地考察、观看纪录片、搜集女性经历资料,力求精准还原原著。
原定汉娜由凯特·温斯莱特出演,但因档期冲突由妮可·基德曼接替。后因基德曼怀孕退出,达尔德里再邀凯特·温斯莱特,最终确定由其饰演汉娜。
达尔德里为追求银幕真实感,广泛选用德国本土演员阵容,苏珊娜·洛萨饰迈克尔母,卡罗琳·赫弗思饰恋人,亚历山德拉饰幸存者,沃尔克饰学生,伯格哈特饰法官。
《朗读者》电影拍摄取景地主要在德国柏林、德国科隆、德国格尔利茨、波兰卢布林等地。
多位知名媒体将尼科·穆利、奥兹伦·K·格拉泽与尔贝托·伊格莱西亚斯并列为该电影的杰出作曲家。而导演斯蒂芬·达尔德里,在《朗读者》后,于2008年10月左右公开表示,他将携手其最为推崇且有过成功合作的作曲家尼科·穆利,共同打造电影的原声音乐。
上映信息
影片聚焦于主角汉娜在纳粹德国时期的个人悲剧,深刻反思人性弱点及在极端环境下的道德抉择。汉娜在国家机器中扮演螺丝钉角色,完全服从命令,逐渐丧失了对自身行为的道德审视。其文盲身份象征了知识匮乏导致的社会边缘化,最终通过“朗读”实现自我救赎,引发对现代社会道德与制度的深刻反思。
电影《朗读者》忠实于原著,融合古典与自然主义叙事,流畅描绘汉娜与迈克尔的情缘。其叙事结构摒弃线性,采用嵌套式并置多线故事,从汉娜个人悲剧、迈克尔成年历程到两者关系的全貌三个层面展开。影片通过闪前、闪回等时间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增强观众与角色的情感共鸣,让人深刻体会角色内心世界。
《朗读者》是一部奇妙的电影,可以从很多个角度来观看、思索,而都会是一部完整的电影。它可以是关于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它可以是关于一个女人的一生和她在尊严和苦难之间的痛苦选择,它可以是关于两个人贯穿一生的复杂感情的记述,它可以是关于精神的力量,它可以是情欲的纠缠、伦理的探问。同时,它也可以是用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来记的对历史的拷问和反思。影片外表是情欲,骨子里其实是厚重而悲怆的历史。(腾讯娱乐 评)
《朗读者》所展示一个故事,不在于如何结构一个故事,也不在于如何编织人物与事件的进展,而在于为什么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观众可能不解地认为,主角汉娜为什么会这样,倔强地用自由的代价换取了尊严。但实际上,导演在结构的空间外给与了想象余地,让观众经由女人的命运去想象。电影跨越了四十年之久,如何让过去影响现在,成为全片结构的难点,时间流逝的力量何其强大,在琐碎里就能磨灭一切的爱。但是,这个电影的男主角却一直深爱着开启自己身体与命运之轮的女人,不得不叫人深深动容。(新浪娱乐 评)
《朗读者》很容易触动观众的敏感神经,非常吸引人,但是它讲述的好像不单是一个爱情故事。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维的视角给观者以无限的思考与想,影片中对战争的反思、人性在面对罪恶时的矛盾,都吸引观众去解读、去阐释。(《综艺》《法制日报》 综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