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路

更新时间:2024-07-31 21:30

《生活的路》是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竹林。

内容简介

《生活的路》是文革后第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描写的是“四人帮”横行时期,知识青年在生活道路上的斗争和探索,着重描写女知青娟娟满怀热情和理想,却遭受迫害、含冤而死的悲惨经历,令人叹息;同时也塑造了立志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青年梁子的形象,不失质朴。

目录

一 、美好的愿望

二 、小福子和小梁子

三 、娟娟的心

四 、红红的麦闹花

五 、金凤凰的故事

六 、做人的诀窍

七 、飘忽的云雾

八 、人好月圆

九、 阴谋与手腕

十、见钱眼开的人

十一、 咽不尽的苦水

十二、 权力是个好东西

十三、 雨狂屋漏

十四、 花鼓声声

十五、 感情的波涛

十六、 信仰的力量

一七 当药吃的咖啡

一八 清新的早晨  一九

生活的道路

二十、理想和现实

二十一、 长在心上的种子

二十二、爱憎分明

二十三、 死鬼讨债

二十四、 吉祥的合欢树

二十五、辛酸的眼泪

二十六 、死去了的灵魂

二十七 、移花接木

二十八 、虎狼当道

二十九、黑夜沉沉

三十、人民的心声

三十一、 大路通向远方

后记

作者简介

王祖铃,笔名竹林。女。浙江吴兴人。1968年赴安徽农村插队。历任《安徽文艺》、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文学》编辑,上海作协专业作家。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生活的路》、《苦楝树》、《呜咽的澜沧江》、《女巫》、《挚爱在人间》、《天堂里再相会》,儿童长篇小说《夜明珠》、《晨露》、《流血的太阳》、《脆弱的蓝色》、《今日出门昨夜归》,中短篇小说集《地狱与天堂》、《蜕》、《蛇枕头花》、《街头SKETCH》(台湾版)等,报告文学集《最美丽的女人》,散文集《蓝色勿忘我》、《阁楼上的天空》、《老水牛的眼镜》,作品集《竹林文集》(五卷)、英文版《蛇枕头花及江南故事》等。作品获全国第二届少儿文学奖、全国八五期间优秀长篇小说奖、特区文学奖、全国第八届报纸副刊好作品奖、首届韩愈杯散文大赛奖、1995年中国改革潮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上海文学》优秀作品奖、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优秀作品奖。

出版影响

竹林以“知青文学”进入文学创作领域,长篇知青小说《生活的路》是文革后第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该书是她的早期代表作,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从而让她进入专业作家的行列。此书的出版,还曾得到当时文坛泰斗茅盾的鼓励与支持,出版后曾在海内外引起反响。此书先后多次印刷,发行量在上百万册以上。

写作体会

我有幸在这样一个时期进入了青年时代。六六年我在学校里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掀起的风暴,随后踏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从此,我从繁华似锦的大城市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在离山村几十里地以外,有一个小站,这个小站快车不停,慢车也只停几分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倾听着火车强劲的轰鸣,觉得自己依然在感触着时代的脉搏 在这里,我真正开始了我的生活道路。如果说,波澜壮阔的社会斗争和生活实践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洋的话,那么,任何个人便是这大海里的一只小舟。这只小舟在大海里的航迹,则是他的生活道路。在社会生活的茫茫大海里,有白浪滔天的风暴,也有碧蓝平静的海湾;有顺流也有逆流;有岛屿也有冰层和暗礁。我和我的年轻的同志和朋友们,就是在这样的大海里搏斗和前进。我们开始真切地体会到了我们社会制度中的优越的和好的东西,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的和美的成分,享受着人生的温暖和希望的阳光;但与此同时,由于“四害”的肆虐和作祟,我们也经历了只有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才有的思想上的混乱,精神上的痛苦和事业上的贻误;在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丑恶的灵魂,卑鄙的伎俩和饕餮的鬼蜮。驾着理想的小舟在大海里航行,我们受到了时代浪花的冲刷和考验,有的不怕风浪的冲击,敢于昂奋起船头,逆流而上,过了一段,潮流急转直下,他就能欢快地前进,成了有用的人材;有的想顺流而行,结果,一拐弯,又遇到了逆流和暗礁,遭到了灭顶之灾……也是在这样的生活道路上,我们开始学会了爱与恨。我们爱伟大的祖国,爱伟大的人民,爱山乡劳动农民的淳厚与朴实;我们恨吸人血汗的恶鬼,恨他们剥夺了我们青年的自由和幸福的权利,恨他们给社会和人们的心灵造成的巨大的破坏与创伤。在偏僻的小山沟里,我们认识到了改造我国广大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使勤劳、善良的劳动农民能过上美好的生活的艰巨性和迫切性;认识到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与曲折。漫长的农村插队生活,使我感受和体会到了这一切,也使我产生了记录和抒发这一切的要求和愿望。于是,我就在那艰苦的劳动之余,在担土和推小车的间歇里,在滴水成冰的寒冬静夜中,在知青集体宿舍铺着高梁秸的床铺上,开始写我和我年轻的朋友们在生活的大海里的航海日志。然而,在那阴霾满天的日子里,写作和保存这样一些真实的生活的记录,是充满着危险的。我常常拿着写好的稿纸,在屋里东瞅西瞧,找不到一个可以安全隐藏的地方,于是只好在睡觉的时候掖在枕头下,在外出的时候揣在衣袋里,而最后,在白色恐怖和文字狱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刻,我仍只好在烧锅的时候把它们统统塞进了炉膛。然而,在云收雨霁以后,稿子中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声音笑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仍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的面前,激励着我在生活的道路上去进行探索;甚至那一张张狰狞的脸谱,也在激发我的义愤,激起我战斗的勇气。因此,不把它们再现出来,我的心一时一刻也不得安宁。于是,我又拿起笔,匆匆地把烧毁了的那些东西重新写了出来,这就是上面这部不成熟的作品。由于我还是一个刚刚踏上人生旅途的青年,对生活的感受和观察还十分浮浅,对社会的了解也很不全面,我插队生活的地方,只是伟大祖国辽阔的地理上的一个小点,我反映的东西,也许只是坐井观天,因此我的习作不可能也不企图概括什么,我只是希望把它当做一支未加修剪的朴实无华的青竹,带着根植于它的泥土的芳香和凝聚着斗争中产生的痛苦与欢乐的露珠,献给和我一起在农村共过命运的年轻的朋友,献给在生活的道路上给了我亲切的教诲和辛勤的培养的长辈,献给在人生的道路上给了我同情和温暖的善良的农民。我愿和我的青年朋友们一起振奋起来,把自己的命运同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命运联系起来,使我们的生活和理想充实起来,为我国已经迟开的列车能赶上时代的时刻表而奋斗。我是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我的这部幼稚粗糙的作品能够问世,我要衷心地感谢在我的创作过程中给了我热情的支持和鼓励的许多同志,衷心地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一九七九年二月一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