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5 14:06
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生物工程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1989年4月,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简介:理工、农林、医药》中,试办生物工程专业,专业代码为农科试0101,属农学基础类。
1993年7月,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1993年7月颁布)》中,将原生物工程(农科试0101)与生物工程技术(理科另11)合并为生物技术,专业代码设为070404*,属生物科学类。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年颁布)》,将原生物化工(部分)(专业代码081205)、微生物制药(专业代码081211)、生物化学工程(部分)(专业代码081216W)、发酵工程(专业代码081308)合并为生物工程专业,专业代码为081801,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属生物工程类专业。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将原生物工程(专业代码081801)、生物系统工程(专业代码081906W)、轻工生物技术(专业代码081410S)合并为生物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3001,属生物工程类专业。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生物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3001,属生物工程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具备生物学与工程学基本知识、掌握生物产品大规模制造的科学原理,熟悉生物加工过程流程与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一般要求:总学分=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40学分)+实践环节课程【军训+工程技术技能训练+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不少于25学分)】。总学分不低于165学分,但不高于180学分,其中总的实践环节不少于25周。各高校根据办学实际也可对学分与学时进行适当调整。各课程的最少学时数或实验时间,各高校应考虑课堂讲授、网上学习、自学等不同学习形式的差别而制定。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2、业务方面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特色。
3、体育方面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课程可以按知识领域进行设置,也可以由1个以上知识领域构成1门课程,还可以从各知识领域中抽取相关的知识单元组成课程,但最后形成的课程体系应覆盖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单元。
1、专业理论课程
专业类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两个层次。专业基础课程用以奠定生物工程专业基础;专业课程是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强化专业教育的课程,可设置为必修或选修。各核心知识单元应列入所修课程之中。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中选修课程学时数应占25%以上。课程的具体名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相应的学时、学分等教学安排,由各高校自主确定,并设置体现学校、地域或者行业特色的相关选修课程。
2、实验与实践课程
各类实践类教学环节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工程基础、学科导论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科导论应讲授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主要包括大学数学(含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化学和大学计算机。化学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设置数学在生物工程领域应用的内容,如生物工程数学模型。
数学、物理学、化学和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应不低于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相关基础。
专业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知识领域代表一个特定的学科子领域。知识领域又被分割成知识单元,代表各个知识领域中的不同方向。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非核心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是该专业教学中必要的最基本知识单元;非核心知识单元是核心知识单元的补充和扩展。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是最基本的共性教学规范,非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体现各校的优势与特色。
生物工程专业核心知识领域应包括生命的化学基础,细胞的结构、功能及重要生命活动,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的特征与代谢,生物与环境,化工原理,生物工程的原理与应用7个知识领域。各知识领域所包含的知识单元见下图。(图表中括号内数字为建议学时数)
专业理论课程可以参照以下建议的名称设置。
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化工原理、微生物学。
专业核心课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等。
主要包括专业类实践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科研训练和工程训练等。
实验课程如化学、物理学、化工原理、生物学、专业实验等实验教学不少于450学时。实验教学中应加强实验室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中,应构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综合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的学时不少于总实验学时的20%。经过实验、实践教学的培养与训练,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规定内容的操作能力。
欲获得生物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的学生,须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形成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应安排在第四学年进行,原则上为1个学期。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5:1。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5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学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应增加1名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85%。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35岁以下专任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生物工程专业为工学专业,因此在教师构成上必须保证有不低于30%的工程背景的教师,具体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适当的配置。
具有生物工程、生物学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系统了解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掌握生物工程学科与产业发展的新动态。
忠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从严执教,为人师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总体上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基本满意。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积极参与教师专业发展。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不断探索更新教学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对教学法的研究,提高授课水平。
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开展产学研合作,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有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科研促教学成效明显。
专业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老教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和教学难点重点研讨等机制,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加强教师专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培养,实施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青年教师任课试讲制度;确保正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强化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建立高效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掌握教学技能,传承学校优良教学传统。建立健全助教制度,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人数配备适量的助教,协助主讲教师指导实验、批改作业、进行答疑,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学术研究与交流以及社会服务等工作。加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设置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绩效考评机制。
1、生物工程教学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及环保要求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基础课程实验室应达到一定的要求,每个学生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数量、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开设实验内容等,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生物工程专业办学特色和具体情况有所侧重,但必须符合生物学、化学、生物工程等实验课程和实验室设施规定要求。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必须设有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化工原理等相关实验室和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500万元以上,并随着学科发展及物价水平的变化,适时增加必需的仪器设备及人均实验经费。专业实验室应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特点配备能保证学生单独实验或小组实验完成实验教学大纲规定实验所需的一系列配套仪器设备。
2、生物工程教学实验仪器
3、实验教师配备
每名教师(不含教学辅助人员)同时指导学生实验人数不能超32人(实验自然班),并配备必要的教辅人员。
4、实践基地
1、基本信息资源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2、教材及参考资料
选用具有代表性、符合教学大纲或专业规范的教材。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应为正式出版物,但各高校可根据学科优势和特色,选择部分符合教学基本要求的自编教材或讲义,以及相应的实验实习指导书讲义。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择反映国际水平的外文版教材,开展双语或全英语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积极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在重视纸质教材建设的同时,加强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建设。
3、图书信息资源
根据生物工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采购经费的投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资料应包括纸质、光盘、声像、数据库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期刊和图书资料。
专业应在依托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定位,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学习状态及发展跟踪机制。
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对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编制与教材选用、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教学、专业实践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学生课外科研训练、实验室建设以及校外专业实践与实习基地建设等主要教学环节与教学场所,以及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监督和保障到位。
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3、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
扎实专业基础,拓宽培养途径。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基础知识,创新也只是空谈。在打牢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强化科学精神和创新理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科交叉和综合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以外,也要拓宽学生的培养途径,支持学生参加生物学基础交叉科研领域和生物工程产业化相关的科研活动,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增进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培养参与全球专业领域内的学术交流、产业合作的综合能力是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发展的必由之路。
激发学习动力,培养独立思维。对于生物工程的教学,应该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未知事物、寻求真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科学永远不是完整的,它每解决一个问题,又会产生十个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以单纯的讲授、告知答案为主,而应该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立思维,授之以渔。
引进师资力量,加强国际交流。生物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的且具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师,国际范围内生物工程顶尖科研院所以及产业界主持工程项目的高级工程师都是合适的师资力量,引进这些师资力量可以将生物工程发展的最新技术带入教学,使教学内容始终跟随着科技前沿。同样,国际化视野对生物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重要。加强对学生的双语教学,和中国国外一些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增加双方的学术交流。另外,提供机会让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让学生着眼于世界范围内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中国生物工程人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代表院校:江南大学
优化课程体系。以理工高校为例,学院应与企业和行业专家进行交流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其共同拟定课程内容,将创新创业内容引入课程中,以提升学生对社会和行业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今后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打下基础。此外,在建立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生物工程领域专业性技能,以其让学生理解创新创业和专业技能之间的联系。并且,由于自然人文学科等都和生物工程专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生物工程不仅囊括生物学知识,也融合了工程学基础,因此高校要使学生理解学习交叉学科的重要性,使学生不局限于专业课的学习,在掌握交叉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层次性的过程中成为具有较强整合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理工高校为例,尊重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应该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将前沿的科技信息融入到教学环节中,还要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全面贯彻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同时,将课程内容中的创新创业理念及时传达分享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将社会内容与自身经历进行整合思考,进而引导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学院也应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层次,进一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性。在成绩评定过程中,学院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以课程考试成绩、综合素质结合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如课程设计、发明论文等)的表现,得到相对合理的形成性评价,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综合人才。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生物工程偏向于应用型学科,一个好的实践平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性和创业能力。地方本科学校由于经费和师资力量等因素,未能搭建较好的创新创业平台,使得本身有着较好能力的学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这类高校应深化改革,与政府和企业深入交流沟通,争取一切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使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可以将创新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将创新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创新创业平台搭建成功的高校,应引进高质量企业进行合作,创办创新创业竞赛,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添砖加瓦。
通过科研将创新创业融入地方。将科研的成果进行应用,可以提高地方经济和促进产业发展。在生物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中,一方面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竞赛取得的科研成果都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在教师的指导和企业的应用下,都有可能成为便民利民、促进地方经济的好项目;另一方面,学生在这一科研过程中,不断锻炼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接触和服务社会产业,为毕业后的就业也提供潜在帮助。
代表院校:桂林理工大学
引起学生对实践应用领域的重视。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思维,强调实践应用的重要性。让作为主体的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应用的重要性,真正使学生重视实践应用。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的同时,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自觉地参与进来。
适当增加学生在实践应用领域的课时。增加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和更多的锻炼机会。改革创新之下,计划增加周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实践课程,毕业前岗前生产实习增加至8周,为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践创造条件,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平。
加强毕业设计改革创新。在毕业设计中,不仅查阅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还要侧重考查学生在生产实习中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到相关企业、工厂进行生产实习,提高学生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理解和毕业设计的真实性。让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可以对各个阶段应达到的水平有更清晰的认知,从而得到更全面有效的锻炼。
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一定的自主操作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一是重视学生在实验课上的表现和动手能力;二是重视学生在生物基础实验上的独立操作水平和熟悉程度。在鼓励学生动手做实验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整个实验完整性的记忆考验,以培养学生在后续工作或者继续深造读研时面对实验操作的独立能力。
代表院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制定培养目标。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描述的是专业学生在校四年及毕业五年后的职业发展预期。培养目标修订工作的执行主体包括专业负责人、教学副院长、同行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用人单位代表、校友以及在校生代表等,审核及责任主体为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培养过程中定期邀请往届毕业生(校友)、应届毕业生(在校学生)、用人单位以及行业、企业专家对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性评价,不断完善培养目标,使修订后的培养目标更加清晰,符合学校定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注重学生工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应形成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认知认识实习、大三的生产实习、大四的毕业实习三个校外实习训练培养学生在生产一线的工程实践经验;大二的工程训练(金工实习)和大三的电子实训夯实学生的工程基础;大三和大四开设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机械基础课程设计、发酵工厂设计课程设计等三门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大四开设的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强化生物工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生物工程中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能力的系统训练,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生物工程实践能力,在生物工程行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竞争优势。
强化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该专业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依据,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吸纳学科专业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在征求专家意见及企业需求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确定了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除原有专业核心课程外,增加特色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学生将来进入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提供专业知识支持。
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作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良好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坚实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了解科技前沿动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结合该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合理科学地制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计划。同时明确要求,教师申报副教授职称、校聘“青年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博士”申报教授职称时,须至少参加一次学校组织的暑期赴企业工程实践。
建立完整的持续改进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环节的评估与评价,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通过跟踪评价,形成持续改进机制。校院两级的“校内循环”和“校外循环”机制保证该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符合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在“校内循环”方面,校院两级建立一套监督教学质量的制度,通过评价教学质量和评估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达成度,根据教学效果反馈意见,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在“校外循环”方面,校院两级建立毕业生与社会反馈的制度,通过与应届毕业生座谈,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或访谈,结合新教育理念、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进行持续改进。
代表院校:陕西科技大学
校院两级领导高度重视,成立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之前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企业总经理和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实习计划、专业实习大纲、实习方式、实习成绩考核办法、专业实习管理规定等全程指导,并协调学生实习与正常教学的矛盾,解决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与实习基地保持沟通和交流,定期召开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探讨企业亟需解决的生产技术问题和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与企业科研课题的联合申报等。
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邀请校企合作基地技术人员、生物技术企业领导和已走上工作岗位并从事生物技术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以及高年级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代表召开多次座谈会,了解生物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听取高年级学生和已毕业学生在工作中知识的欠缺情况和希望掌握的知识内容以及对原有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初步形成生物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后提交院和校学术委员会讨论确定。
切实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行“双导师”制。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方面,选拔青年教师到相关生物企业进行0.5~1.0年的顶岗培养或技术服务,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另一方面,聘请企业责任心强、品德高的高级职称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同时,从大一新生起,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专业导师负责所指导学生的科研、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进行全程指导;企业指导教师负责所指导学生利用暑假和生产实习完成车间工程能力的实践实训课程论文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强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校企双赢、诚信合作、共同发展为原则,采取共同申报课题、共同解决企业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无偿培养企业技术人员、共建实验室、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等方式,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加强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建设生物工程实训中心,购置全套发酵系统、生物产物分离和纯化设备、生物制药设备、各种干燥设备等,并与公司企业共同组建校级微生物工程实验中心。
实习模式改革。采用分散实习的办法,根据学生的考研方向、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选择不同的实习基地,并满足部分学生轮换实践的要求。
代表院校:湖南农业大学
学科定位与专业定位需要统筹并进。学科定位为专业定位指明统筹发展的方向,专业定位为学科定位目标的实现提供实践路径。在实际过程中,需要结合生物学一流学科和生物工程类专业定位的实际,进一步凝练二者的目标与特色。立足区域生物产业现状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需求,从整体上实现学科和专业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展学科建设方向和专业建设方向的有机融合探索,挖掘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共通点,解决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联系不足,存在脱节的问题,促进二者定位目标的齐头并进与实现。
学科团队与教学团队需要协同建设。学科方向和专业发展方向需要统筹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和课程教学骨干的培养等问题。一方面,在注重学科整体优势同时强化交叉融合,打造学科研究课题群,对科研团队进行优化分组,注重学术骨干的培养;另一方面,基于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针对已有生物工程、生物制药课程体系,打造课程建设群,培养课程教学骨干,引导优秀课程、“金课”建设。此外,打造学科和专业团队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梯队,实现个人、梯队、方向之间的最佳匹配,促进学科团队和专业教学团队的优化融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需要共建共享。考虑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仪器设备类型、场地面积、台套数、先进性、适用性和管理方面的共性与差别,探索各类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的互通共享机制。一方面,可以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将部分教学中选开的实验设计为创新性研究项目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时间周期长、研究内容多、单独教学平台完成有困难的实习及实训教学课程,可以通过和科研平台共建教学场地解决。此外,开放学科平台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创新创业比赛以及参与教师团队的科研课题提供场地保障,以达到实验室平台资源的高效利用,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培养目的。
代表院校:长沙学院
生物工程培养具备从事食品科学基础研究、食品生物高新技术创新、功能食品开发、食品原辅料生产、农产品综合利用、食品生物工程产业管理等方面能力的“生物技术食品工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在校生期望从业方向: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科研人员、公务员、药品研发、大学教师、事业单位人员
已毕业人员从业方向: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科研人员、销售代表、软件工程师、药品研发
已毕业学生创业方向: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