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2 07:56
生物集群灭绝(Extinction of biological clusters)是指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段中,在一个以上地理区域范围内,数量众多的生物突然死亡,从而造成生物物种数短时间突然下降。
生物集群灭绝要满足四个条件:
量值:达到具有实质意义的绝灭量值。
广度:具有全球范围内的广度。
幅度:涉及广泛的不同分类单元。
时续:限于相对短暂的地质时隔。
造成生物集群灭绝的原因很多,如地外星体撞击地球、火山活动、气候变冷或变暖、海进或海退(海平面上升或下降)和缺氧等。每次大的灭绝事件,都能在相对短时期内造成80%-90%以上的物种灭绝。但是,少数生命力或逃逸能力强的物种能够忍受灾变造成的极端恶劣的环境,或逃离灾区至异地避难而留存下来。同时,灾变引起的环境变化也给新物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大灭绝期间幸存的和新生的物种在灭绝事件后开始复苏和发展,并进而开创生物演化的新篇章,因此每次全球性的灭绝事件后,都伴随着生物的复苏和发展。
根据化石记录,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5次大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即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规模绝灭。白垩纪绝灭事件因恐龙的灭绝而受到关注,不过二叠纪生物绝灭事件却是规模最大、涉及生物类群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导致大约80%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3.65亿年前泥盆纪的后期,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泥盆纪是鱼类的时代,泥盆纪是地球生物界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由海洋向陆地大规模进军是这一时期最突出、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
第三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在二叠纪晚期,全球发生了地质历史中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繁盛于古生代早期的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蜓类有孔虫以及海百合等全部绝灭,腕足动物、菊石、棘皮动物、苔藓虫等也遭受严重的打击。二叠纪时两栖动物大量繁荣,常见的有迷齿类的蝾螈,爬行动物继续发展,哺乳动物的先驱——温血爬行动物兽孔类也开始发展。
第四次生物灭绝发生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三叠纪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崛起的时期,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
第五次大灭绝发生在距今6 300万年前的白垩纪,科学家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从此,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从地球上消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哺乳动物开始出现。
近100年来,人类破坏环境、滥用自然资源,导致世界物种急剧减少。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人类只注意到具体生物源的实用价值,对其肆意地加以开发,而忽视了生物多样性间接和潜在的价值,使地球生命维持系统遭到了人类无情的蚕食。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在此背景下,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1 000倍。1 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而绝大多数物种在人类不知道以前就已经灭绝了。地球正经历着以人类破坏环境为主因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