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余庆

更新时间:2024-09-29 21:56

田余庆(1924年2月11日—2014年12月25日),历史学家。湖南岳阳湘阴县人,出生于陕西南郑县。1950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民国十三年(1924年)2月11日,田余庆生于陕西南郑县(今汉中市),湖南湘阴县人。田余庆的孩提时代生活于一个单亲家庭,日子过得越来越困难。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田余庆上初中时,抗战全面爆发。田余庆家在战区,战局不定,筹措学费也更困难,所以上学只能时断时续。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初,发生了第四次湘北战役,田余庆只身逃离家乡。作为流亡学生,在大后方读大学。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湘桂撤退后,田余庆到贵阳进了湘雅医学院,以后又随学校转移到重庆。入学一年后,受鲁迅的影响,为了抗日救国,他不安于成为一个医生,申请退学未准,于是以去贵阳做美军翻译为跳板,离开学校。在贵阳短暂停留后,准备去昆明投考西南联大。田余庆先在昆明读西南联大,田余庆在学生时代,参加地下党的组织的学生运动。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国民政府登报通缉十二名学生运动积极分子,田余庆是其中之一。北大校方尽其所能保护学生,邓广铭当时担任校长秘书,听说军警要进校搜捕学生运动积极分子,马上设法通知田余庆躲避。

抗战胜利后,田余庆回北平读北京大学,是一直是靠奖助金生活的学生。1950年,田余庆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解放后,田余庆被分配到北平公安局工作。他不愿从政,还是想回学校,经反复申请,终得同意脱离机关。先被批准到人民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之后才调回北京大学历史系。留校工作后,田余庆先从事中国革命史、中国近代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后来才转到了中国古代史。

致力古史

1952年院系调整,田余庆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讲授中国通史等课程,主要致力于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与教学。

1955年起,田余庆接替汪篯担任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的教学。在教学中,他传承了钱穆雷海宗、汪篯等人体现在北大历史系过去的教材《国史大纲》中的研究成果,经过三四年的反复努力,完成了一部包含这几年研究成果的高水平的魏晋南北朝史讲义。20世纪60年代《中国史纲要》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写作完成的。

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田余庆在政治运动之余,把教学当作一小块“自留地”,愿尽心尽力耕作,一来为学生,二来也让自己获得一点教员的奉献感。

学术盛期

1978年,拨乱反正之后,田余庆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研究中。1979年,田余庆发表《释“王与马共天下”》一文,颇受史学界重视。

1985至1986年,田余庆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讲学。专于中国古代史,对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尤有研究。1989年,田余庆对门阀政治的研究成果结集为《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初版)一书。《东晋门阀政治》一经问世,便获得学界的高度评价,他也被称为陈寅恪之后的中古史大家。

1993年,田余庆的关于秦汉魏晋史的若干论文,汇编为《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初版),收入《说“张楚”》《论轮台诏》《隆中对再认识》《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孙吴建国的道路》等十几篇重要论文。对秦汉魏晋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实质性推进。

晚年时期

2003年,田余庆以近80岁的高龄完成《拓跋史探》一书。对北魏子贵母死、离散部落等现象,北魏国史和鲜卑与乌桓的“共生”关系等问题,加以精细辨析。

2011年9月25日,全国首届“思勉原创奖”在华东师范大学揭晓,田余庆所著《东晋门阀政治》获思勉原创奖提名奖。

2014年12月25日凌晨6时09分,田余庆去世,享年90岁。12月26日,北大历史系设灵堂供师生追思,田余庆告别仪式于12月27日上午10点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主要影响

古史研究

田余庆的主要学术成就在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史研究方面。他治学严谨精密,视野开阔,研究方法独具特色。他强调传统史料考证与科学分析的细致结合,特别注重揭示纷纭史实的内在联系及其历史意义。他能在翔实考证的基础上,以小见大,提出独到的史学见解,从而勾勒出一代政治变迁的重大线索,把握其关键,解决一些比较重大的历史问题。所著论文多创新之见,发人之所未发。其力作《东晋门阀政治》通过对东晋王、马关系形成的复杂过程,郗鉴的独特作用,诸士族门阀的发展和彼此替代,北府兵始末,流民问题,诸桓与司马皇权的关系,太原王氏的政治作用、代表次等士族的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升沉等关键问题的考析,对中国中古士族政治的内涵和演变提出了系统的论证和新解,其分析方法和结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学术风格与独到史识,受到了高度评价。

在《东晋门阀政治》这部书中,很大篇幅用于考察流民武装。仅凭文化士族不足以支撑政权。北方士民在南迁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流民军事群体。江左朝廷吸纳这种力量,令他们承担江北防务,用做抵御少数民族南侵的军事屏障。如京口重镇的北府兵和襄阳重镇之兵,皆以流民武装力量为基础。东晋一朝政争,往往跟流民武装、流民帅相关。相应地,东晋政治的基本特点,被概括为“皇帝垂拱,门阀当权,流民出力”,流民武装问题由此就跟与门阀政治内在地联系在一起了。而且流民武装后来又成了门阀政治的终结者。以往学界对北府兵的讨论,大多不出军事、战争本身;而田余庆拓宽视野,把它看成门阀政治的必要组成部分,后来又成了门阀政治的异化因素。这是一个重大创获。面对着纷纭的史料、错杂的史实,田余庆展示了其考索辨析与剪裁提炼的卓越能力。例如全书以“王与马,共天下”一句谣谚的考辨发端,由东晋初琅邪王司马睿与琅邪王导的结合,上到西晋末东海王司马越与琅邪王衍的结合,由此打通了两晋间皇权与门阀的合作过程。其笔法兼精微、恢弘之致,谋篇布局匠心独具。

《东晋门阀政治》采用的是经典的政治史方法,即围绕人物、集团、事件等等而切入、展开。这样的方法,在传统史学中已有丰富积累。田余庆用“门阀政治”概念,特指“门阀与皇权的共治”。在他看来,东晋的门阀政治,只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地回归于皇权政治”。在这样的阐述中,不但中古时期的皇权传统变得更鲜明浓重了,而且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变态─回归”的历史观照。这个“变态─回归”的史观,为魏晋南北朝史的解释开拓出了新的空间。

秦汉魏晋史探微》汇集了田余庆在1979年至1989年间的一批论文,共19篇。这些论文就秦汉魏晋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个人新见。《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一文,对秦汉之际的楚地反秦事件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通过探讨秦政权、陈胜政权与汉政权之间关系,展示此期的政治发展的宏观趋势。《论轮台诏》一文,考证汉武帝由帝国扩张政策向“守文”政策的转变;以卫太子为首的“守文”势力与用法兴功势力的矛盾,是其中心线索,尤有新意。《秦汉魏晋南北朝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历程》一文,得出了如下推论:“在人身依附关系开始出现的阶段,专制政权的干预所导致的依附关系发展的迟缓,也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的诸多原因之一。”这是一个涉及了古代社会性质以及历史分期的论断,其中对专制政治与经济依附关系的分析,可与“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的变态”之论点相呼应。《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曹袁斗争与世家大族》等文,揭示了曹氏政权在草创期,与世家大族、黄巾余部、地方豪强等政治势力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隆中对>的再认识》《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蜀史四题》等考察蜀国政治史,对千古闻名的《隆中对》的战略根据、来源和可行性重新评析,指出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战略缺乏可行性;通过对大臣李严的兴废,展示了诸葛亮用人政策之实质,即如何处理刘备荆楚势力、刘璋势力和本土势力几个集团的关系,这个着眼点,显然高于“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泛泛之论。以往孙吴史的研究者,大抵把这个政权视为孙氏集团与江东大族的结合产物。而此书所收的《孙吴建国的道路》《暨艳案及相关问题——兼论孙吴政权的江东化》等文,又揭示了孙氏淮泗集团与江东大族还曾存在尖锐对立、相互敌视的阶段,两个势力的最终合作,乃形势所迫,并非自初如此。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田余庆把视线转向北朝,转向拓跋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并陆续发表论文。其相关论文汇总为《拓跋史探》一书(三联书店2003年初版),这时候田余庆已值耄耋之年。北魏史的研究,汉化、改制、均田、士族、六镇起义等向为热点,研究者众多。但拓跋史的研究,尤其是拓跋族由部落向国家政权发展的早期历程,则因资料奇缺,相关研究相对薄弱。就是在这个资料奇缺之处,田余庆又有新论。

田余庆从一个具体细节,也就是“子贵母死”制度开始,由此牵引出了一系列论题,如“离散部落”等问题。它们都围绕着这一主题:拓跋集团由草原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过渡时,拓跋族面对着什么问题又如何去解决那些问题,进而思考草原部落向国家转化时的规律性现象。

其《拓跋史探》中的民族政治史研究,也指向了某些体制性的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在草原部落向国家进化的历程中,一族与他部族的姻戚、结盟、共生等关系,对国家发育的各种影响。甚至在国家、王权诞生后,这种影响还可能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一向是先秦史的热点之一。近几十年有先秦研究者提出,中国学者一度以阶级斗争解释国家起源,然而夏商周的国家形成过程中,看不到激烈的阶级斗争,反而是各部族间的联盟、对抗与征服分外活跃。面对中国北方草原民族,人们看到这里存在着探讨国家演生规律的又一空间。《拓跋史探》的方法与结论,为跨入国家门槛时相关各部族的政治关系,提供了一种富有创意的研究范式,可以激发很多联想。

获奖情况

历史评价

孟彦弘:有两点可概括田先生。一是学问有追求、上境界。沉潜深思,出手不凡。他们这代人,大学毕业,即解放,然后就是运动;“文革”结束,已五十多岁,读书的大好年华被“运动”了,但最后取得了这样好的学术成绩,令人钦佩。也许是因为没有量化考核吧,他最重视的,是学术论著的质量,强调的始终是心得、闪光点。《东晋门阀政治》作为个人著作,获当年的国家图书奖,良有以也。二是作人律己甚严,有所为有所不为。盛名之下,异常清醒,从未挂着主编,主持编写大而无当,甚至是不三不四的大书,可谓爱惜羽毛。放眼这十几二十年的学术界,田先生能做到这一点,绝对是难能可贵。

胡宝国

李开元

阎步克:先生总说能拼搏的时日有限,必须量力而为,心无旁骛。他平日里很少从事社会活动,淡泊名利,是个纯粹的学者。他经常嘱咐我们,学者真正的价值要以自己的作品体现。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著作

论文

后世纪念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