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3 08:16
田歌又称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等,是长江、珠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传统民歌。在这些地区,劳动人民一般要种两季或三季,劳动强度非常大,为此,他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以唱歌调节情绪、解除疲劳的自发要求。然而,所有上述劳动虽然是集体性的,而又不需要相互协作,这样,田歌一方面与号子一样,同劳动本身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不需要用唱歌来统一劳动动作,于是,田歌的歌唱形式也就与号子大不相同。
“嘉善田歌”是浙江民歌中的主要品种之一。由七种不同曲调组成,即《滴落声》、《落秧歌》、《棣头歌》、《羊骚歌》、《嗨罗调》、《急急歌》、《平调》。这七种曲调,既可单独演唱,也可以“田歌班”的形式数曲联唱。曲调极富江南水乡特色。歌词多用“吴音俚语,谐音双关”。歌词的这种所谓“吴格”,与明代冯梦龙编的吴地《山歌》有直接传承关系,与《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中的南朝“吴声歌曲”也有明显的血缘关系。因此,嘉善田歌也是江南“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善田歌历来受到重视和传承,20世纪50年代田歌联唱《黄浦太湖结成亲》,在省内获奖后,录制唱片,并由中央广播电台作为常播曲目。60年代田歌女声独唱《送粮》,全国流行并一直传唱到90年代。其间当地有两名田歌手曾获“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称号。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以嘉善田歌为创作素材的音乐剧《五姑娘》获文华大奖。
“丹徒”从远古跋涉而来,系西周康王时宜侯的封地,最早地名“宜”。古邑丹徒,从历史地理考证,襟吴带楚,地处 “吴头楚尾”,是吴国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
丹徒的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即兴自发地创造了优秀的丹徒地域文化,现今丹徒境内流传的民间文化,都明显带有早期吴文化的痕迹。丹徒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其中丹徒民间流传的“劳动号子”即为其中优秀民间文化之一。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姜彬认为:“吴语地区的山歌主要是田山歌,田里劳动时产生的山歌”。因此将这种“劳动号子”放在厚重的丹徒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的话语资源中,称作 “丹徒田歌”之名。
丹徒田歌出生民间,扎根于厚实的沃土中,吮吸着民间永不枯竭的艺术甘泉,融汇了丹徒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格调清新、风格多样、音韵流畅、字密腔长、语言简洁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的艺术特色。既有南方田歌的柔美之情,又不乏北方山歌的阳刚之气,是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 丹徒田歌经历了长期的创造和积累发展至今,是一种生活文化,其没有文字记载、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相当脆弱。
时至今日,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丹徒田歌也濒临人亡歌息的危机。七十年代在民间传唱的大约有五六十首之多,而今所剩只有半数不足。虽仍有部分民间爱好者健在,但大多年逾古稀,可谓“原生态绝版”。建国初期出生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也是丹徒田歌现存正宗嫡传的“关门弟子”,他们大多五六十岁,且随着农耕形式的改变,民间已很少听到,好多曲目都已忘记,现状日趋严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对这种现象的评价是:这种优秀民间文化的失传是文化传递过程中的严重损失。
早在九十年代初我校部分老师就参与了文化部门对丹徒田歌的普查、搜集、整理工作,并以其中部分曲目为素材,编排文娱节目参加各类文艺演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96年,在“江浙沪首届吴歌大赛”上,学校老师孙阿英获得了“山歌女王”称号。97年8月,我校学生表演的《田歌联唱》荣获省“第二届少儿艺术节”创作表演二等奖,并先后参加省“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央视台少儿频道开播”等大型活动中演出,并选送到美洲进行国际文化交流。
田歌又称田山歌。在上海地区广为流传的田山歌,也是众多优秀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小花,尤以青浦田山歌而闻名遐迩。
一、上海地区田山歌的现状:
田山歌作为流传与水稻种植区域稻作文化的一种田野山歌,在江南一带有着广泛的传播,而且历史久远,据现有资料,田山歌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叶。
在上海地区的青浦、松江、奉贤、金山等郊区都曾经有过田山歌广为流播的印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田山歌的传播达到了鼎盛,在上述这些地区,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个,甚至几个田山歌演唱班子,“悠扬赴节、声闻远近”,从“东方日出一点红”,一直唱到“日落西山鸟归巢”,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水稻种植业。
田山歌的留存传播与水稻种植的劳作方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每逢农历六月,水稻种植就到了插秧、莳秧、耥稻、耘稻的繁忙季节。农民们头顶酷暑,脚踏水田,田间作业非常辛苦,十分需要有某种方式来减轻繁重的水稻种植劳作带来的疲乏。由此,田山歌的演唱在长期的稻田作业中产生,并延续下来。田山歌这种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愉悦了劳动者的心情,而且协调了劳作关系,调节了劳作现场的气氛,这也是田山歌得以传承并且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田山歌的演唱形式是采用一领众和的方式进行的,在领唱与和唱的之间有着非常的讲究。一般的田山歌演唱由五至七人组合。领唱者被称为头歌手,和唱者的称谓因和唱的先后和作用,被称为头吆、头卖、邀歌、发长声、赶老鸦、歇声、掠梢等等等等,每个称谓又称作档。田歌手与各档之间的衔接又各有讲究。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田山歌演唱班子的规模,小的三五档,大的最多可达十三档,演唱起来声势非常大,颇为壮观。另外,从田山歌演唱各档名目繁多的称谓就可以看出,历史上田山歌演唱形式的讲究和严密,曾经有过的规模及盛况。
头歌手在田山歌演唱传播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他们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头歌手必须要有一付好嗓子,嗓音出众,才能传送致远,达到领唱的效果和作用;其次,必须要有很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毕竟演唱田山歌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协调劳作关系,减轻劳作强度。因此,头歌手在演唱过程中必须察言观色,使得和唱者在接唱头歌的时候,能恰到好处,轻松自如才好;再者,田山歌演唱的内容一般都是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花鸟虫草等,这就要求头歌手要有一定的学识,见多识广,这样才能达到在头歌领唱中信口拈来,即兴发挥的自由境界。
田山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过不少辉煌的事例,而且这些辉煌都是由青浦区的田歌手们创造的。
早在195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青浦区赵巷镇丁窑村王锡余等民歌手的一曲田山歌演唱,在汇演中就曾引起轰动,就此“青浦田歌”唱响全国。
1992年第六届吴歌研讨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会议举行了吴歌研讨和民歌比赛等活动。上海组成代表队参加,青浦区练塘镇南王浜村民歌队的一曲《十二月花名》在现场又引起轰动,江苏电视台及各大报纸争相报导。
时间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田山歌的辉煌再添新的篇章。2004年4月应中央电视台邀请,上海组成了以青浦区练塘镇卯甸村等单位的民歌队晋京,进入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录制《民歌·中国》栏目,已经通过电视荧屏十几次地向全国、全世界播放,使得田山歌这支民间艺术的奇葩开的更加艳丽无比。
二、青浦田山歌保护开发的初步认识:
长久以来,不少音乐工作者为田山歌的搜集、整理、保护、开发作了许多工作。仅青浦区赵巷镇有关部门,就曾为了培养田山歌传人,先后举办过两期田山歌培训班,组织当地的青年文艺骨干,在老一辈田山歌歌手的带领下,传授田山歌的演唱技艺方法等。但是,毕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广大农村的劳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田山歌赖以生存的劳动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当今青年人已经体会不到老一辈在艰苦恶劣的劳动环境中,演唱田山歌时那一种自娱自乐、聊以自慰的心情,缺乏切身的体会,因此几次培训班的结果收效甚微。时至今日,田山歌的保护仍然处在一个原始的状态。
文化部发起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将田山歌的保护切实地提到了议事日程,这对我们的工作开展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保护工程的实施,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需要。对田山歌的保护,同样也是传承和发扬上海地区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对田山歌的保护工程的进行,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这无疑对田山歌保护工程的进行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这仅仅为保护的进行迈开了第一步;我们今天来讨论田山歌的保护工程,一定要树立一个精品意识,而且,田山歌作为上海地区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其本身就已经具有了这样的精品价值。
那么,田山歌的保护工作如何展开,如何进行呢?笔者以为有几个方面的工作是迫在眉睫,可以先行展开进行的。
首先,对上海地区田山歌的情况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排摸。田山歌在上海地区的 流播情况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田山歌在上海地区的传播是相当广泛的,尤其在上海的西南的几个区县的传播情况,我们的了解还不是很充分,这必然会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带来缺陷。这次排摸工作的展开,应该依靠各地的有关部门的支持,深入细致地展开,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地进行。
其次,组织有关的专家学者对田山歌进行专门的理论研究。研究的内容应该包括田山歌的产生年代、产生原因、历史演变、流播情况、演唱方法、演唱内容、演唱形式,代表作品及传人等。
然后,在上述两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展示。笔者经历的一件往事:几年前,笔者陪同北京的几位同行参观游览某江南古镇。游程中,忽然传来阵阵优美动听的民歌演唱,声声吴侬软语的演唱,将我们一行引导到某景点的桥堍河畔,只见四五位六七十岁的农村妇女,身穿印花蓝布衣裤,头带印花蓝布头巾,手中击打着小铃竹板(可能是为了招揽顾客而添加的),唱着地道的江南民歌。原汁原味的江南民歌演唱,引来游客的阵阵掌声。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几曲唱罢,这几位老妇便伸手向游客索讨小费。我等一行个个愕然,赶紧转身而去。静心想来,如此民歌演唱表演,可能是当地文化旅游部门安排的一档节目,但结果却有失偏颇,显然安排失当。由此不仅想到,如此优美动听的江南民歌,当然更是包括田山歌,用某种方式把它保护展示出来,那该多好啊!
这种保护展示应该是全面的、多方位的。笔者以为田山歌的保护展示方法可以有二:
其一,政府有关部门结合当地的文化建设,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组成专门的队伍,全面学习继承田山歌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完整地保留田山歌的演唱方法、表演形式以及服装、道具等原生态的表现手段,把田山歌作为一个职业来培养建设。但是,这种做法根据我们的国情,进行起来尚有难度。
其二,可以结合水乡古镇的旅游开发,建造一个田山歌精品艺术展示馆,运用现代科技和多媒体手段,把现今已经搜集到的各类资料,用图、画、音、像等手段表现出来,充分展示田山歌这一精品艺术原生态的风貌,这到是一件切实可行的事情。
我们应该牢牢抓住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一大好时机,认真学习领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意义,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社会进步对我们的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开展田山歌的保护工作,使田山歌这样优美的歌声世世代代地传唱下去,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