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荫亭

更新时间:2024-10-04 11:33

田荫亭(1915年~1997年),田派西河大鼓创始人、著名书画家。字悦川,号省骄,原籍河北河间卧佛堂河西村。田荫亭到了中年时期,西河大鼓艺术已达炉火纯青之境,说、唱、做、念臻于完美,创词编曲无一不佳,弟子数十人,再传弟子多不胜数,优秀门人有河北省曲协副主席段少舫、著名曲艺家赵连甲等。

艺术生涯

田荫亭,男,1915年出生在河北省河间卧佛堂镇河西村西河大鼓世家。父亲原名田峻岩艺名田士杰,在家乡和天津从艺多年,在津门曲艺界颇有声望。他所生三子,长子田伯亭(艺名田起山)天津著名西河大鼓演员,次子田亚亭,在家务农,三子田荫亭,从艺后赵玉峰给起的艺名田起微。

天津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田荫亭才真正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他在艺术上博采众长,精益求精,改革创新,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是他艺术生涯中的风华正茂时节。他最爱“两京”—京剧、京韵大鼓。他将白云鹏的京韵大鼓和刘宝全的《大西厢》中一些好的唱腔和京剧表演程式恰如其分地揉进西河大鼓中来,从而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表演艺术水平。他牢记赵玉峰老师经常教育的“会、通、精、化”四字箴言,他善于将这些经验消化吸收,恰当地运用到艺术实践中,因而有了长足的进步。左田凤是天津书界的女名家,他俩在谦德庄两个书馆为邻说书,左有5个女徒弟跟她一齐登场。田说《大宋八义》开始上座只有三、四十人,左田凤那边场场客满,半月后田的上座率超过了左田凤。就这样他在这里一连演出三年,天天客满,座无虚席。从1950年开始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录制他《养鸡婆》等几十个小段,使他的名字风靡一时。1957年天津市举行第一届曲艺观摩会演,他演出的《将相和》获优秀奖。是年,领导调他与马三立骆玉笙王毓宝等去北京对毛主席演出,但因母亲病重,未能成行,他每每回忆起这件事都感到十分惋惜。

在说新书创新段中,田荫亭成绩斐然。获得丰收。为了创新说新,他下工厂到农村深入生活,1958年他参加了和平曲艺杂技团,和刘文亨等去天津污水改建工地,边劳动,边演出,并创作了《四大金钢》等新段,受到领导的表彰,获得劳动英雄奖。他还先后到胜芳、棉纺四厂深入生活,创作演出歌颂周总理的新段《草地春雷》和《风雪之夜救亲人》等十多个段子;加工整理了《将相和》、《九里山》、《凤仪亭》、《马鞍山》等几十个传统段子;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他还积极演唱现代书,讴歌新时代英雄人物。他呕心沥血将《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儿女风尘记》《节振国》《烈火金钢》《平原枪声》《红岩》《林海雪原》《地道战》等改编成西河大鼓,经常进行演出,受到广大听众的好评.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52年领导派田荫亭、赵田妮、郝秀兰等一行五人到鞍山齐齐哈尔演出。大家听说到赵玉峰那里去(赵玉峰那时已到鞍山)都非常高兴。到鞍山后,赵书棋(赵玉峰之子)单田芳杨田荣等到车站去接他们,而后他们一起去拜访了赵玉峰老师,在这里演出一个半月,效果非常好。报社、电台经常来采访,录制播放他们的节目。利用这个机会,田荫亭每晚都到赵老师家学艺,赵玉峰一招一式的教他《隋唐》、《凤仪亭》、《将相和》等书目,使田荫亭等,经济,艺术双丰收。在齐齐哈尔演出,听众空前,电台录制了他的长篇书《包公案》。两地演出期间,田荫亭还收下赵连甲的爱人李文秀等5个徒弟。田荫亭一向对培养曲艺事业接班人认真负责,谆谆教诲,他一生中共收下19名徒弟,可谓桃李满天下,有的已闻名遐迩,像赵连甲、段少舫、刘少斌、韩素芬、陈凤芸、李凤芝等.他们的成才无不有田萌亭的一份心血。

田荫亭一贯虚心好学,刻苦勤奋,使他的艺术日臻成熟。为了满足广大听众的要求,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推广他的艺术实践经验,发展祖国的曲艺艺术事业,电台举办了田荫亭西河大鼓知识讲座,录制并播放了他的长篇书《包公案》、《隋唐》,他的名字也家喻户晓,甚至飘洋过海,吸引来国际友人

艺术成就

书画成就

自幼承继家学,随父田士杰、胞兄田起山学习书法,聪敏过人,精勤不辍,楷、行、草书俱佳,尤以行书为最。行书兼精颜(真卿)、黄(庭坚)、赵(孟頫)、潘(龄皋)诸体,潇洒流畅。并于攻书之余兼画兰草,其兰草高迈超俗,富有书卷气,同道称之为“书画兼善”、“囊括众美者也”。其子田蕴章田英章皆蒙其教诲,后成书家。

曲艺表演

田荫亭幼年随父习学西河大鼓,十岁入津城,以说唱谋生。十八岁拜西河大鼓泰斗赵玉峰先生为师,技艺大进,加之天赐佳喉,直至八旬,黄钟不倒。参加天津市和平区曲艺团后,曾获津门曲荟最高奖——优秀奖。至中年,其西河大鼓艺术已达炉火纯青之境,说、唱、做、念臻于完美,创词编曲无一不佳,弟子数十人,再传弟子多不胜数,优秀门人有天津西河大鼓名家陈凤芸、李凤芝,河北省曲协副主席段少舫,著名曲艺家赵连甲等。

纪念文章

翰墨无声七十年

——忆先父田荫亭(作者:田蕴章

我家里常悬挂着欧阳中石先生赠我家族的一副对联:“父子一门三墨客,兄弟两代四书家”于是时常有人问起这幅对联的含意,“父子一门三墨客”,是指先父田荫亭,胞弟英章与我;而“兄弟两代四书家”,则是指先父与先伯父田起山胞兄弟二人和我这一代胞兄弟二人。说来,论写字的名气我们小兄弟已经超过他们老兄弟,但论实际水平,小兄弟则比老兄弟相差甚远。是何原因使先父伯在书界无声无息?原因有二:一是历史上有许多造诣颇深的书家甘为隐士,回避风头,加之缺少功名或生计窘困,以致被社会遗忘,先伯父便是这样的典型;二是虽精于书道却不以此为业,另有专长而掩盖了书名,先父是也。

当年我祖父田士杰曾在河间县内当过文书,写一手较好的楷书,至父、伯这一辈,自幼便沦精翰墨,伯父长于草体;父亲由擅行书,并兼精兰草。他们一直到晚年仍笔不离手,爱字如命。1982年,书法名家王坚白看了先父的书法后,说:“蕴章兄弟尚逊乃父一筹。”1994年,南开大学的一位国画教授看了先父所画兰草之后,说:“这是天津一流的兰草画家。”为延续家风,父、伯对我们大排行十名兄弟均教以书计,并制定了功过表,以黑、红点来累计功过,凡满50个红点者,奖励人民币1毛整,当时家境贫寒,1毛钱已是可观的数字;凡满50个黑点者,则实施家庭“被管制”,在家长及兄弟们监督下进行家务劳动。我排行老五,由于在书法方面接受能力稍好一些,所以红点较多,但我比兄弟们也调皮一些,因此黑点也居先。故而往往是我上午刚刚领得奖金,下午已成了“被管制分子”了。

父、伯对我们小兄弟们要求甚严,特别在书法上似乎永远达不到他们的满意。1989年我与英章出访日本,将《每日新闻》上报道我们兄弟业绩的文章寄回天津,父亲看过说:“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若在50年前,给华、孟、严、赵当学生,人家都不要。”伯父看了这篇报道后,给我写信:“宠为下,书未成而名先起,良足为忧。”然而,当年为了谋生,父、伯未能以书画为业,而是从事了他们并不十分甘愿的鼓书工作。

相关评论

父亲在曲艺方面天赋极佳,他具有一条上起无天、下落无地的金喉,且至老不衰,精力旺盛。他在鼓书方面说、唱、弹、击都达到了会、通、精、化的地步;而于演唱方面更是炉火纯青。1957年,天津第一届曲艺杂技汇演,制定了许多奖项,而高于一等奖者定为优秀奖,当时马三立为相声优秀奖,骆玉笙为京韵大鼓优秀奖,石慧儒单弦优秀奖,父亲为西河大鼓优秀奖。1962年,河北省西河大鼓流派座谈会汇报演出,父亲又被评为优秀琴师。70年代末,在同行们当中已经有了“田派西河大鼓”之称。父亲执意反对,再四说:“余叔岩至死不称余派,杨宝森至死不称杨派;我有何能敢妄称田派?”直至父亲去世三年后,2000年秋,在西河大鼓新秀杨雅琴拜家兄连章为师的大会上,才正式唱响了“田派西河大鼓”。评书大师袁阔成时常赞美父亲的艺术,说:“田先生是曲艺界的秀才,舞台上满身书卷气,那是因为人家肚子里真有学问。”如今,袁阔成、马三立等老一辈艺术家对我格外关爱,很大程度是看在父亲的份上。然而正是由于父亲在曲艺方面成就卓然,以致书艺为曲名所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