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纪事

更新时间:2023-07-01 23:59

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1646),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他字犹龙,又字耳犹、子尤,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詹詹外史、姑苏词奴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其兄冯梦桂为名画家,弟冯梦熊为名诗人,皆有才名,时人并称其为“吴下三冯”。冯梦龙通俗文学的收集、整理、创作诸方面均有杰出贡献,决定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个人经历

冯出身士大夫家庭,少有才气,博学多识,早年曾研读四书五经,对《春秋颇有研究,深得时人钦服,在与一帮同仁结社作文时,曾被尊称为“同社长史”。他十几岁即中诸生,后来却屡试不第,只好以坐馆教书为生;又因心中郁闷不乐,故一段时期内常出入青楼酒馆,瓦舍勾栏,有机会了解下层人民和民间艺术,为以后创作,整理通俗文学打下了基础。天启初年,冯梦龙应湖北麻城田姓之邀讲授《春秋》,天启三年(1623)还归故里。天启六年(1626),阉党横行,他也在被迫害之列,于是发愤著书,完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的编纂工作,并评纂了《古今谭概》、《太平广记钞》等著作。

崇祯三年(1630)57岁时,才按例补了一名贡生,初任丹徒县训导,后升福建寿宁知县。任职其间,曾编《寿宁待志》,65岁时离任回苏州,继续从事小说创作和戏曲研究整理工作。清兵南下,他怀念故国,写了《中兴纪略》、期望明王朝复兴,于顺治三年(1646)忧愤而死,亦有传说是被清兵所杀。冯梦龙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方面的著述极为丰富。经他创作,整理、编写、改定的小说、戏曲、诗歌、民歌、曲谱等不下数十种。除著名的《三言》外,他改编了《新列国志》、《平好传》等长篇小说:整理了民歌集《桂枝儿》、《夹竹桃》、《山歌》;创作了《双雄记》、《万事足》等传奇;修改了汤显祖、李玉等人的作品,合集《墨憨斋定本传奇》;笔记小品有《智囊》、《古今谭概》、《笑府》等;诗集有《七乐斋稿》;散曲多已亡佚,只在所辑《太霞新奏》中有1卷,此外还创作了《叶子新斗谱》等曲谱。

文学贡献

冯梦龙不仅在通俗文学方面著述颇丰,且关心时事,喜搜进事,发愤著史。公元1644年,即崇祯十七年(又称甲申年),是中国历史上颇不平常的一年,可谓是多事之秋。恐怕在历史上,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哪一年能象这一年这样发生如此频繁的王朝更替。先是在年初的三月十九日,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皇帝被迫在煤山自缢而亡,明朝诸大臣或慷慨赴死或屈膝投降,统治中国社会长达二百八十余年的明王朝从此灭亡;攻克北京的李自成马上颁布律令,建立大顺政权,然而,不幸的是,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手握兵权,拒绝了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招降,他一面向清摄政王多尔衮请求支援共同对付农民军,一面广发檄文,号召各地散逸的明朝军队和富商巨贾支持满州新贵向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发起反攻,经过山海关激战后,李自成终因寡不敌众和起义军内部的矛盾而被打败,四月三十日,起义军被迫放弃北京城向陕西方向撤退。

创作背景

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著作简介

《甲申纪事》共包括以下十三卷:文震亭《福王登极实录》一卷、自撰《甲申纪闻》一卷、《绅志略》一卷、程源撰《孤臣纪哭》一卷、陈济生撰《再生纪略》二卷、无名氏撰《燕都日记》、《北事补遗》、《淮城纪事》、《扬州变略》、《京口变略》合一卷,第七卷至第十二卷收录当时奏疏、策论、讨贼檄文,也就是以后单行本的《中兴实录》,第十三卷杂录了有感于当时时事而写成的诗文,并附有《工部新刊事例;甲申纪事》虽然体裁各篇均不一致,但内容较为统一,大都是记载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的行为踪迹以及吴三桂引清军入京的经过的,如《再生纪略》二卷、《孤臣纪哭》、《燕都日记》、《北事补遗》、《淮城纪事》等,而其中又以《再生纪略》和《孤臣纪哭》等纪事更为详备。该书虽然以大量篇幅详细叙述农民军与清军的行迹,但仍然以不少笔墨记录搜集了当时不少的遗闻佚事,其中的某些细节颇为生动。

主要内容

战乱实记

如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京城陷落,崇祯皇帝在皇宫中鸣钟召集群臣百官议事,那些平日口口声声“我朝圣主”山呼“万岁”的文武百官竟然没有一人能够前来应诏,崇祯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众叛亲离的崇祯帝见大势已去,拜天祭地也无济于事,走投无路之际,只好自己除去皇帝冠冕,以发覆面,吊死在后宰门外煤山红阁之中,以示无脸见列祖列宗之意。可怜一代赫赫君主,不仅最后落个自缢身亡的下场,而当时哭监者亦只有主事刘养贞一人,由此可见明朝的败落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淮城纪事》、《扬州变略》与《京口变略》记载的是明朝末年兵士抢掠横行百姓不堪其苦的一些事情,在客观上揭示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书中写到由于生逢乱世,朝廷粮饷迟迟不能发给兵士,于是兵士们便公然到村中去“打粮”,光化日之下抢夺百姓的财物。不仅如此,他们还抢掠妇女占为妻妾,抢夺丁壮作为奴仆,“至有一兵而妻妾奴仆多至十余者。”兵士既然有了家接下来便是安家必得入城,于是占尽民房、用尽民物,而“百性无噍类矣”在记叙中,作者流露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士兵烧杀抢掠行径的极为不满,《绅志略》所记载的是“甲申事变”之际明朝诸位文武大臣的事迹。在《绅志略》中,冯梦龙把事变时在京的又武大臣分门别类,根据他们在事变时的不同表现,划分为“死难诸臣”、“刑辱诸臣”、“幸免诸臣”、“从逆诸臣”等类,每一类中的每一位大臣都系以小传,详细叙述他们在国变中的种种表现。譬如张家玉,《绅志略》中记载他曾投降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并被授予原官,是属于“从逆诸臣”一类的人物;这一点与我们现代流行的许多史书的记载颇有出入,根据这些史书的记载,张家玉应属明朝的大忠臣。

治国策略

卷七至卷十研制奏疏、策文,记灵的是“甲申事变”之后一些文武大臣提出的应付事变的措施与办法。如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力主恢复明朝江山,甚至提出“款东虏破贼以雪国耻”,马士英等则提出必须严厉惩处逆臣降贼,万元吉等上疏强调今后应该改弦更张,痛改前辙,以图再创明之基业;张亮等则上疏建议要不拘事例、破格选才用人。另外,书中也有少数内容是记载有关“制虏”方面的,如彭时亨在《制虏议》中提出,要用古代的车战之法,来遏制清虏的冲突势头。卷十三的内容主要是悼挽崇祯皇帝以及上文中提到的“死难诸臣”的,第一卷的《福王登极实录》,则是记述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建立弘光抵抗政权之事,该书是文震孟据自己亲身所历的所见所闻撰写而成的,描写内容主要是南明抗清政权的朝班仪制,比较简略,仅一千多字。

作者自评

《甲申纪闻》大约作于1644年夏,是冯梦龙记述南明史事的第一种著作,作者在《序》中写到:“甲申燕都之变,道路既壅,风闻溢言,未可尽信。侯选进士沂水彭遇飚于四月一日,侯选经历慈溪冯日新于十二日,东海布衣盛国芳于十九日,先后逃回,各有述略,不无同异武进士张魁十六日出京,有北来公道单,叙忠逆近实,而未及纪事。吾乡有贾人于五月望日出城,则李贼已遁,而燕京化为胡国,所述甚悉。龙为参为而次之,以俟后之作史者采焉。”详细介绍了自己纪闻的来源,也暴露出他作为明朝遗民的心态,这一点在整部书的序言中表现得更为强烈:“甲申之变,天崩地裂,悲愤莫喻,不忍纪,亦不忍不纪。……因冠以圣谕圣旨二道,见新天子宽厚而复精明如此,百尔臣工,所不仰体宸衷,同心戮立,及是时而明政刑者,非人也。方今时势,如御漏舟行江湖中,风波正急,舵师楫手,兢兢业业协心共济,犹冀免溺;稍泄玩,必无幸矣,况可袖手而闲诟谇乎!庙堂隐忧,无大于此。而余更有虑者,在军政之未立。……”在明王朝在势已去,仅剩下几个藩王支撑残局、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他从小所受到的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薰陶使他焕发出强烈的政治热情和爱国精神,他多么希望能为南明抗清政权这只惊涛骇浪中的船探寻到一条安全的航道啊。

作品评价

冯梦龙在书中寄予了自己可贵的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热情和忧愤之思,他认为明王朝的灭亡只是行政的原因,一心盼望能够”中兴大务,恢复大明不朽之基业”。

在《甲申纪事》在,作者记下了大量战乱的残酷现象,在《孤城纪哭》中还有这样的记载:“贼(李自成)入城,纵兵大掠杀。城南一带皆齑粉,妇女淫污死者,井ㄜ梁屋皆满,城中哭声震天……”,《再生纪略》中记述:“贼兵初入人家,曰借锅爨火,少焉曰借床眠,顷之曰借汝妻妹作伴。藏逆者押男子遍搜,不得不止。爱则搂马上,有一贼挟三四人者,又有身搂一人,而余马夹带两三人者。不从则死,从而不当意亦死,一人而不堪众奸亦死。安福胡同一夜妇女死者三百七十余人,惨不忍言”。

清遭禁毁

《甲申纪事》在清代乾隆期遭到禁毁,主要是当时清廷大兴文字狱,连有些与清廷完全无关的科技书籍都遭到禁毁,何况此书中叙述有关清兵之事时,都一律称其为“虏”,这自然触犯了满清统治者的忌讳。另外,书中的有些策论是专门针对满清王朝的,如彭时亨的《制虏议》,这自然也会引起满清统治者的不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