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21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取“科甲挺秀”之意,设有浮玉桥衔接两岸。
明天启元年(1621年),甲秀楼失火焚毁,云贵总督朱燮元重修并改名“来凤阁”。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贵州巡抚田雯重建并复名甲秀楼。
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修甲秀楼。
1981年,文物部门按明代甲秀楼原式样重修,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复修涵碧亭。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式建筑,飞甍翘角,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浮玉桥为九孔,长90余米,称“九眼照沙洲”,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能见七孔,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头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字,桥南有古建筑群“翠微园”。
匾额
甲秀楼正面三层悬挂匾额“甲秀楼”三字,系清宣统年间学者谢石琴所书,十年动乱中散失,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另据过去照片,配写“甲”字,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面。
碑记
甲秀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8块明代文人诗碑。
铁柱
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清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以标榜功绩;二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所铸;两柱皆刻有铭文,现移存于贵州省博物馆保护。
主词条:江东之
江东之(?-1599年),字长信,安徽歙县人,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官至御史,因向万历帝检举大太监冯保、徐爵违纪,受到万历皇帝赏识,后起用为邓州知州,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升任贵州巡抚,在黔任职期间一是购置官田,积资济贫,助寒士“锐意向学”;二是取“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寓,修建了甲秀楼,获“抚者必以东之为首”之美誉。
吴达善《壬午仲春登甲秀楼》
为寻胜地一登楼,四面云山尽入眸。
多少春光题不出,栁烟轻宕小桥头。
鄂尔泰《登甲秀楼》
炊烟卓午散青丝,十万人家饭熟时。
闻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
刘韫(蕴)良《甲秀楼长联》
上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乌蒙箐扫,马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下联: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2008年03月28日,甲秀楼作为“文昌阁和甲秀楼”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乘坐贵阳公交15、48、305路在甲秀楼站下车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