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斑

更新时间:2023-10-02 23:57

电流斑(electric mark)又称电流印记,其形成是由于带电导体与皮肤接触,电流通过完整皮肤时,在接触处产生的焦耳热及电解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特殊皮肤损伤。皮肤角质层较厚的部位电阻大、电流通过时产热多,易形成典型电流斑。电流斑常为一、二个,也可为多个。有一例他杀案,死者头颈部电击伤达50余处。常见部位依次为手指、手掌、前臂、足底、胸部、肩、颈侧、小腿和足背等。电流斑多发生在电极接触面较小的情况下,当焦耳热产生的温度小于120℃时,形成的电流斑最为典型。

典型电流斑

典型的电流斑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10mm,色灰白或灰黄,质坚硬、干燥,中央凹陷,周围稍隆起,边缘钝圆,形似浅火山,外周可有充血环,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底部平坦或见裂隙存在,有时可附有灰烬和溶解的金属碎屑沉积。有时可见到管状孔道,周围管壁炭化。有的电流斑周围可见水泡形成,易破裂,以致表皮松解、起皱或呈片状剥离。电流斑周围或其他部位皮肤有时可发生电流性水肿,水肿部位呈苍白色。有时整个肢体发生电流性水肿。

电流斑可小似针头,大至直径数厘米或更大。曾有一例,开始左手触及380V电线后未能摆脱,胸部又触及推土机前面的平面铁板,使后者也通电,结果造成胸部巨大电流斑形成。还有一例身体多处触及高压电(6000V)者,形成的电流斑亦较大,且深达肌层、骨骼,周围皮肤质硬,毛发烧焦。电流斑形态多样,可呈犁沟状、条状、弧状或不规则形等,它常能反映导体与人体接触部分的形状,故藉此可推断导体接触面的形状。如接触电线长轴,则电流斑呈线状或沟状;接触电线的末端,形成的电流斑呈小圆形,接触时间长时则进一步形成小孔洞;接触电插头形成成对的损伤;以及螺丝刀、针等导体留下的形态,此即电烙印样变或称电气印记,常可籍此推断电击工具。但若通电过久,则原有的电气印记可因损伤范围扩大而变得不再明显。若皮肤与导体接触不完全,或电击时导体在皮肤上移动过,则电流斑的形态亦难以与导体形状相吻合。

若接触电压低、环境潮湿、高温出汗,或赤足、赤膊接触地面或带电物体,或浸泡在带电的水中,由于皮肤电阻小,加上导体接触面大、接触时间短等因素,则不形成典型电流斑,仅出现单纯性皮肤烧伤、表皮剥脱和皮下出血、皮下组织质地变硬等改变,甚至没有任何改变。

因此,必须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电击死亡案例都会出现明显的体表改变,有时尽管证实是电击致死,却没有明显的电流损伤性改变。

电警棍损伤原理为高压电冲击力和电弧放电所产生的热效应的双重作用,由于电流较小(<10mA),故不形成交流电电流斑,亦不能引起人体死亡,但有时可作为诱因诱发机体潜在性疾病发作而致死。电警棍触及皮肤后,其损伤形态与电警棍触头面积相对应,常成对出现,两点间距离与电警棍触头间距离一致。接触初期,皮肤缺血苍白;接触时间超过30秒,表皮红肿,甚至坏死,皮下血管扩张、充血、渗出;若长时间接触,则损伤逐渐加重,最终皮肤可呈焦炭状。电警棍使用的电压越高,皮肤损伤越严重。电警棍触点紧贴皮肤,损伤较轻;若触点与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放电产生电火花,则皮肤烧伤严重。根据电警棍电击健康家犬的实验结果提示,电警棍不能直接造成死亡,但若短期内多次反复电击,可导致动物高度兴奋而后衰竭、生命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光镜观察

典型电流斑病灶中心表皮细胞融合变薄,致密,细胞间界限不清,染色深。热作用强时,中心部位表皮广泛坏死、脱落缺失。创面常有金属碎屑沉积。周围保留的表皮则变厚。表皮中层细胞胞浆均质化,细胞核水肿伴空泡形成。较具特征性的是表皮细胞发生极性化改变,以基底细胞层最明显。病变中心基底层细胞及细胞核纵向伸长,或扭曲变形,呈栅栏状排列,细胞长轴与电流方向一致,乃由于电流的极性作用所致。必须指出,这种核伸长的现象并非电流印痕所特有,除见于电流印痕外也可见于皮肤烧伤边缘部、皮肤干燥处以及由巴比妥类中毒或冻伤引起的水泡,不过其变化程度不同。电击伤处的上皮细胞核伸长,染色较深,排列紧密,呈栅栏状、旋涡状、螺旋状或圆圈状,或伸长似钉样插入真皮中。有人喻之为流水样结构或称之为核流。皮脂腺、毛囊、汗腺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亦呈极性化,核变细长、深染,汗腺与毛细血管腔扁塌,甚至变成实体状细胞条索。徐小虎等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研究了人和大鼠皮肤电流损伤,结果表明:电流损伤皮肤的表皮基底细胞核和毛乳头细胞核的长轴与短轴比例显著大于正常皮肤,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核的长轴与短轴比例变化不明显;此外,生前和死后电流损伤亦无明显差异。

除上述表皮改变外,角质层厚的皮肤电流斑,在角质层内或电流斑边缘隆起部分表皮角质层内可见空泡形成,许多空泡汇集可呈蜂窝状。有的角质层表面呈黄褐色,有的角质层与颗粒细胞层分离。其他表皮细胞层内及表皮下也可见大小不等的空泡。真皮胶原纤维肿胀,均质化、甚至凝固性坏死,局部染色嗜碱性增强。严重时,组织内可产生许多气泡,形成多数空隙或不连续的管状空泡以及具有炭化壁的管状电流通道。真皮血管充血,有小灶性出血或血栓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真皮层内组织肿胀、坏死和出血分布不均匀,皮肤附件周围变化较为明显。一般认为此乃电流沿皮下血管、神经等结缔组织内阻力小的途径通过而留下的痕迹。是电击伤具有的特征之一。因此尸检时应全面取材,包括典型电流斑和非典型皮肤电流损伤。如疑为电流损伤而表现为表皮剥脱、皮下出血等。组织采取应垂直于皮肤,并作连续切片。

电警棍致皮肤电流损伤可表现为:角质层、颗粒细胞层坏死或剥脱,表皮及皮下可出现空泡。表皮细胞各层见极化现象,胞体和核变长,呈栅栏状改变。但这种改变在电警棍损伤中有时可很不明显。真皮血管内淤血或微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可见出血。汗腺、皮脂腺细胞呈漩涡状。遭电警棍电击后数天因其他原因死亡者,皮肤电流损伤处可有白细胞浸润,但细胞极化现象基本消失。

电镜观察

电流斑中心部位的表皮细胞质呈灰色的均质状,其中张力细丝凝固,细胞器较难辨认,细胞核破碎,残存的核被拉长并平行排列,染色质凝聚。桥粒和细丝虽变形但仍可辨认。电流斑周围的表皮细胞质内,可观察到被电子束穿透的空腔,此空腔常紧靠细胞核,其形成是由于细胞基质凝固和水分蒸发所致,即所谓的烹饪效应。这些变化以及光镜下所见的空泡均可用电流通过时产生热量即焦耳效应来解释。

扫描电镜观察

电流斑处皮肤鳞状细胞排列松懈,细胞脱落,真皮内蜂巢样凹陷形成,底部沿电流经过处有多量细针孔状树枝形通道。有的小孔穴壁光滑,有的为上皮细胞围叠而成,有的呈破裂的水泡样改变。电流所致的细胞灼伤,扫描电镜下表现为鳞状上皮燥裂,松解和脱落,脱落的鳞状上皮表面,有的可见到小的裂痕并有细胞碎屑附着。细胞碎屑大小不一,多为1~2μm,形态为多角形或方形,大多呈密集分布。组织或细胞表面呈枯焦状龟裂。电流斑底部可见树枝状裂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