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31 00:00
画(拼音:huà)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表示以手执笔,下部是笔画出的线条。画的本义是用笔描绘图形, 一说本义是划分地界。由用笔描绘引申指画出的图形,用作名词。汉字的一笔叫一“画”,也是由描绘引申而来。划分界限含有设计、规划的意思,因此“画”又指规划、谋划。广而言之,用手、脚或器具某种动作也称“画”。
“画”初为会意字。商代甲骨文(图1-3)上部像一只手拿着笔的样子(“聿”),下部是一些交叉的图形(构件A),两相会意,表示手持笔以规画。又(本义指手)既可在笔左也可笔右,有时也把“又”省去;笔下可有笔毫,亦可无。至西周时,会意结构仍处于优势,不过交叉的线条已为田地形的“周”(构件B)所取代(图4),这描绘的是亲手丈量土地尺寸时的情景。因为在上古时代,家族、部落、邦国之间常常因为土地面发生争端,为了减少冲突,人们便通过在土地上划下印记分割土地的方式来划分领地。周或省作图C,或讹作图D。此时形声结构露其端倪,上部“聿”与交叉笔画构成“画”字,下部是代表土地的“田”或“周”,意为划分土地,其中“画”也作声符。《说文解字》整理作“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所谓“田”字周围的“四界”,其实是“画”字下交叉笔画的讹变,田下的一横是饰笔。隶书和楷书基本沿袭小篆,只是“田”左右两饰笔逐渐消失。
“画”的描画、绘图义应即本义,即用笔等工具描绘出颜色、图形,动词。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也还常用,如“画山水、画人像、画虎类狗、画龙点睛、画蛇添足、画饼充饥”等。
用笔等绘出线条或标记叫“画”,因此,书写文字也叫“画”。古代卦象的横线叫“画”,书法中的横笔叫“画”,汉字的一笔叫作一“画”,甚至皱纹也可以叫“画”。《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的“两吻多画”,是说嘴唇两边皱纹多。
广而言之,用手、脚或器具做出某种动作也叫“画”,如“画肚”“画腹”“指天画地”“指手画脚”“在胸前画了个十字”等。弹琶琶时手在琴弦上横扫过去的手法也叫“画”,唐代白居易《琶琶行》有“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诗句。
“画”又引申为划分界限。可以认为,划界义是描绘义的一种特指用法。相传上古时期,在地上画定界限,令犯罪者立在界限之中以示惩罚,如后代的牢狱,这种做法称为“画地为牢”,后世则用来喻指在限定的范围内行动。再如表示划分疆域而治的“画野分疆”“画土分疆”,其中“画”的意义均为分、划分。这一意义的“画”后来又加了表示分割工具的“刂(立刀旁)”作意符,写作“劃”,后来简化为“划”。
画界也好,画图形也好,动笔之前必有所思考有所准备。心中有底了(所谓成竹在胸),才能画得准画得好。因此,“画”又有谋划、筹划之意。这个意义现代也写做“划”。
【卷三下】【画部】胡麦切(huà)
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凡画之属皆从画。
𨽶,古文画省。
𠞷,亦古文画。
“介也”注:介,各本作畍,此不识字义者所改,今正。八部曰:介,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
“从聿”注:二字今补。
“象田四介”注:田之外横者二,直者二。今篆体省一横,非也。
“聿,所㠯画之”注:说从聿之意。引伸为绘画之字。胡麦切。十六部。
“𨽶,古文画”注:古文从聿田。此依锴本。
“𠟷,亦古文画”注:依锴本。按刀部有划字。
胡卦切,去卦匣 ‖画声赐部(huà)
画,《释名》曰:“画,挂也,以五色挂物象也。”俗作𦘕。胡卦切。又胡麦切。九。
【校释】俗作𦘕,原作“俗作画”,据《广韵》各本及《玉篇》改
胡麦切,入麦匣 ‖画声锡部(huò)
画,计策也。分也。又胡卦切。
【午集上】【田部】 画;康熙笔画:12;部外笔画:7
又分画也。界限也。《左传·襄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注:画分也。《礼·檀弓》:哀公使人吊蒉尚,遇诸道,辟於路,画宫而受吊焉。注:画地为宫象。
又计策也。邹阳《上吴王书》:故愿大王审画而已。《史记·荆燕世家》:齐人田生游,乏资,以画干营陵侯泽。注:服曰:以计画干之也。
又截止也。《论语》:今女画。
又丘名。《尔雅·释地》: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注:言为道所规画。《释名》:道出其右曰画。丘人尚右,凡有指画,皆用右也。
又地名。《史记·田单传》:燕之初入齐,闻画邑人王蠋贤。注:正义曰:括地志云:戟里城在临湽西北三十里,春秋时棘邑。
又云澅邑,蠋所居卽此邑,因澅水为名也。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竝胡卦切,音话。《尔雅·释言》:画形也。注:画者为形像。《释名》:画,挂也。以五色挂物象也。俗作。《周礼·天官·典丝》:凡祭祀共黼画组就之物。疏:凡祭服皆画衣绣裳。《仪礼·乡射礼》: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士布侯,画以鹿豕。
又官名。《后汉·百官志》:画室署长一人,四百石,黄绶。
又《韵补》:叶胡对切,音惠。秦《琅琊刻石》: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易音异。
【规范提示】“凵”2画,㇗(竖折)一笔写成。
【写法】❶“凵”从左、下、右包围“一”“田”。❷“一”,居上居中;“田”居田字格中心部位,框内横、竖交点在田字格中心。❸“凵”在下半格,上宽下窄,顶部近横中线。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