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更新时间:2024-08-28 15:52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安徽省界首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

唐代,因与唐三彩产地洛阳为邻,界首三彩刻花陶器随之问世。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当今的三彩刻画陶。但是,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风韵。

工艺特征

特征综述

唐代先民借用双脚的外力使陶轮匀速转动,置泥于轮上,双手巧妙用力,拉出造型千变万化的陶胎;晾干后,施白土于胎面,再晾至半干,以铁签或竹签刻画花鸟鱼虫于胎面,再施铅土诸釉,晾干并置于窑内,柴火烧至三四天,即得晶莹三彩彩陶。其刻画内容,多为自然界之花鸟,又因其坛罐颈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为主题的二方连续图案,故称之为刻花陶;陶胎窑烧后呈赭红色,配饰翠绿和土黄釉色,自然形成三彩釉,二者合一即为三彩刻花陶。

装饰元素

界首彩陶造型装饰方面的独特艺术是由诸多要素所构成。诸如黄金率的无意识应用、空间的处理、画面的布局等等,其多元素的最佳组合,创造出了界首彩陶独特的艺术个性。但是,界首彩陶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社会生活中不断观察、不断发现、不断提炼和不断创造的结晶;从单纯的摹拟刻划到综合的艺术创造,从偶尔的发现到熟练的掌握,如此反复实践,受到启发,得到规律,才归纳总结出创造美的原理。因此,界首彩陶的对称美、均衡美、装饰美,是源于生活、根植于本土的美的集合。界首彩陶的主要材料取自于颖河两岸的胶泥层,因此,又具备了本土的、民族的地方特点,从而形成了具有个性的和独特艺术语言的“界首彩陶”。

造型规律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导致了界首彩陶的造型在图形的基础上大量而又科学地运用S线,使造型的外廓线富有变化;其正立面双侧的S弧度的大小、宽度、高低的变化,对陶器的容量和整体美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实例中可以看出,界首彩陶的形体十分符合黄金分割法。众多界首彩陶中的圆形陶坛、陶罐,其高与直径之比,大多在6:4左右;三彩陶挂盘的底部与盘底之比也多在6:4之间,因此,在自然干燥和烧制过程中其变形率最低。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的深入学习也使界首彩陶更多地运用了变化与统一的造型艺术规律。S形线条的不断变化,突出了形体的个性特征,即弧线为主、直线为辅;侧面看,从坛罐的底部到颈部都是由具有张力的弧线组成,而颈部至口部则运用了少许直线,如此明显的对比,凸显其主次分明、曲直对比的鲜明个性。主体部分(即坛体腹部)的曲线扩张,形成膨胀的近似于圆的形体,使S线形极致夸张,具有饱满、丰硕的视觉效果。而颈部直线的运用,可谓点到为止,恰到好处。这些短直线的运用,起到不可替代的衬托作用,使圆的更圆,饱满的愈显饱满,而且丰富了造型形体语言,即曲中有直,柔中有刚,避免了造型单调、平淡的弊端。直线只有长短的变化,而弧线则有力度和形体的多样性,直线与弧线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界首彩陶统一、协调、均衡和安定的美感。

工艺流程

一、胎面制作

界首彩陶饰以两层化妆土,在刻画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对比色。

二、刻画题材

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以一幕幕场景的形式加以表现。

三、烧制

界首彩陶制作先除潮,然后素烧,温度一般在摄氏700至800度,成品为砖红色的刻画陶,素烧后可以釉烧,即涂以含铅、二氧化硅、粉土的釉料后放入陶制的匣钵内,逐渐加大温度,达到摄氏1000至1050度,烧两天两夜。

传承保护

传承意义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了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

代表人物

卢群山,男,1950年9月生。2007年6月,卢群山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界首市申报。

王京胜,男,汉族,1944年生,安徽省界首市人。2007年6月,王京胜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界首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7年8月1日下午,安徽省非遗中心、阜阳市非遗中心、界首市文广新局召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对接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是由国家文化部启动的一项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进行全面、完整记录的工程,对保存非遗资料、促进非遗传承、加快非遗研究与保护有着重大意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界首市文化馆获得“界首彩陶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界首彩陶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界首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13年8月8日至8月13日,在由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吉林省人民政府、长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中,“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卢莉华的作品《玲珑如意套瓶》荣获民间艺术品类银奖。

重要展览

2017年6月30日,位于北京前门大街77号的华韵·安徽非遗馆正式开馆,界首彩陶为其中展品之一。

2014年10月10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召开,界首彩陶为其中展品之一。

文化轶事

最初卢家只烧黑陶,生产一些日用品,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渊经过界首的“琉璃寺”,借住在附近,夜间梦见幡台,上面摆放着绿、黄、白三色陶罐,醒来后,他立即命令附近窑匠做出三色陶。但是由于当时窑匠技艺有限,烧了三天三夜,只烧出了黄、白两色陶罐,想不出做绿陶的办法。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位铜匠经过窑厂,由于连续多日下雨,铜匠被迫在窑厂内做工,一些铜粉被风吹进窑里,没想到,这些铜粉竟然改变了陶的颜色,他们生产出来了绿陶。卢群山说,至今,铜粉仍然是他们制陶的原料之一。当卢家掌握了制作三彩陶的技艺后,开始代代相传,并逐渐传布开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