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渔鼓

更新时间:2022-11-10 18:23

界首渔鼓又称道筒子或坠子嗡,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朝道光年间。1920年左右,是界首渔鼓发展的全盛时期。其主要分布于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阳等地。

历史沿革

界首渔鼓源于明代,兴盛于清朝道光年间。1905年左右,女渔鼓乐艺人摆摊说唱,其中以谷喜花、付贵喜等较出名。

1906年,界首渔鼓艺人以多人搭台伴奏演唱后逐步发展为界首道情戏。

20世纪20-30年代,是界首渔鼓发展的全盛时期,所演唱的曲目大多为打闹斗趣的轻喜说唱段子。

抗日战争时期,界首作为水运码头的中枢,渔鼓艺术得到相应的发展,渔鼓班多达20多个,与兴盛的河南坠子、淮北大鼓并为周边地区的三大曲种。

1951年,界首渔鼓成立界首曲艺管理小组,对渔鼓艺人进行专业培训,渔鼓艺人达50多名。

1985年,随着“苗湖书会”的兴起,渔鼓艺术得到了发展,由“苗湖书会”自发组织者投入渔鼓发展资金2万余元。

1995年,界首渔鼓曲艺资料收录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安徽分卷中,得到了北京有关专家的认可,称赞为“安徽曲艺一枝花”。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界首渔鼓逐渐失去了传承,至2006年时,这一古老的曲种,在界首仅苗清臣一人在演唱。

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界首渔鼓的表演形式多为一人坐唱,唱到激情时,偶尔站势说唱,以唱为主,以夹白为辅,待唱一段后,即放下鼓板,以评书为形式,再进行表演。

界首渔鼓的演唱特色为一人一台戏,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摞摊演唱。

唱腔曲调

界首渔鼓在说白和演唱均以上韵为主,持淮北方言,字音则接近中州河南话,所演唱的字句大多为七字句、十字句;三字句和五字句很少运用,常用韵脚为中东韵,在收口字延长音域时,先收后放,使字音由弱到强,演唱效果较好。

界首渔鼓以略带沙哑之声为主体演唱特点,字正腔圆,喷口有力,表演火爆。有时运用闪板和夺字技巧,引人入胜,拍手叫好。唱腔多用颤音,通过颤音力求使唱腔尽量悠扬。颤音更适合低音渔鼓擅长抒发的那种优美、婉转、缠绵排恻之情,可达到因情生音、声情并茂的境界。

界首渔鼓也多用衬词衬字,如“哪个”、“哎”、“哼”等,其衬词衬字多加装饰音,且拍节较长,一般为四拍。装饰音多用于尾音部,发声方法多用于鼻音。

界首渔鼓还多用于滑音,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音韵更加细腻、委婉。界首渔鼓的唱腔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由上倚音引伸出主体旋律,从而而推动乐句的发展。二是通过变化音,来增加音乐的韵味美。利用色彩音发展了旋律的意境之美。以主音来丰富旋律,使唱腔产生一种流动之感。尤其是界首渔鼓唱腔的结尾处,绝不简单的收煞,必有异峰突起、起伏跌宕的腔调,不仅听来神气十足,且大有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

音乐器械

界首渔鼓的演唱器具为渔鼓筒子,俗称道筒子,直径为6公分,长为120公分,简体采用上等毛竹中部,浸桐油,缠绵线,上老漆,一端蒙上猪护心皮。另一个器具为简板,是渔鼓的击节乐器,左臂竖抱渔鼓筒,左手持简板打节奏,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轻击鼓皮,发出“咚咚“的声音。其击鼓节奏有三种,一是简板击打,渔鼓弱拍开击;二是简板与渔鼓花击节奏,简板打正板;三是渔鼓与简板同时开打。

经典剧目

界首渔鼓的传统说唱的曲目有《响马传》《八马骏》《大红袍》《小红袍》《柳公案》《包公案》《隋唐演义》《岳家将》《呼家将》《杨家将》《彭公案》《济公传》《封神演义》《十把穿金扇》《薛仁贵征东》《金鞭记》《三侠五义》等。现代曲目有《韩英见娘》《摔酒壶》《一家人》等。

流行地区

界首渔鼓主要分布于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阳、亳州、涡阳、利辛、蒙城以及河南省的沈丘、项城、周口、太康、郸城等地,界首渔鼓艺人主要分布于光武镇、芦村镇和顾集镇。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随着新时期各类传媒文化的渗透,界首渔鼓这一摞摊的演唱形式,其市场严重萎缩。截至2006年,这一曲种在界首仅一人在演唱。其最主要原因是,受经费短缺等因素,缺少对渔鼓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对新人的及时培养;专业研究人员匮乏,不能及时挖掘传统渔鼓艺术的精髓,因此渔鼓艺人的经典唱腔得不到有效的整理而失传。

保护措施

2005年,为挖掘和挽救渔鼓艺术,界首市政府投入资金,用于资料的整理和艺人的补贴,以及电子文本和专题片的开支等。

2016年,界首市文化局成立界首渔鼓艺术研究室,开始收集、整理界首渔鼓文字音像资料。建立渔鼓艺术人才保护制度,对艺术人才、传承人实行政府津贴和医保体制。还邀请有关曲艺专家对界首渔鼓艺术进行全面的定位,确定界首渔鼓的一定地位和重要价值。进一步挖掘、完善、整理界首渔鼓的资料,确保界首渔鼓流派的传承和保护。

传承人物

徐立斌(1923—1989年),渔鼓艺人,自幼拜徐费祥为师,擅长演唱低音渔鼓,音色圆美。1957年任界首县第一届曲协副主席,1972年参加界首曲艺专业队,常演唱曲目为《郭子仪》《刘墉坐南京》《月唐传》等。

路立成(1921—1994年),界首芦村镇人,家派路全成,12岁投师学艺,擅长渔鼓说唱。其大胆创新,富于开拓精神,把以往的渔鼓坐唱改为站势说唱,扩大了演员的表演空间,活跃了渔鼓表演气氛。常演唱的曲目有《金鞭记》《大红袍》《小红袍》等。

王志荣(1925—1986年),界首人。王志荣幼小家贫,8岁拜本村渔鼓艺人王之明学艺,12岁正式拜师于“明”字辈渔鼓艺人段明奎,得名王志荣,即走村串户演唱。成年后嫁给渔鼓艺人黄成海,两人即演唱对口渔鼓。常演唱曲目为《大闹河间府》《大宋金鸠记》《隋唐演义》《八宝珠》等。

入选非遗

2006年,界首渔鼓入选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曲艺价值

界首渔鼓是颍河流域最杰出的曲艺艺术代表,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融合了坠子艺术和鼓书艺术,使之唱腔更加圆润、自然、优美。所演唱的题材多为古典传统曲目,对人物个性的把握,突出稳、准、恨(恨为行话恨书,即说书舍命),渗透着艺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精神寄托,从中可以看出淮北大地人性的厚重、民风的朴实、人文的纯美。它对这一区域的曲种构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