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秦淮丁家水阁

更新时间:2023-08-31 07:57

《留题秦淮丁家水阁》是清朝诗人钱谦益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主要写了从丁家阁观览历史名城金陵的风光水色。作为千年古都的金陵正是满园春色;可是虽然春色如故,丁字帘前,曾经歌舞繁华的秦淮河,如今却是一片萧条。在春光暮色的描写中寄予了诗人对晚明的惋惜之情。

作品原文

留题秦淮丁家水阁

丙申春就医秦淮,寓丁家水阁,浃两月,临行作绝句三十首留别,留题不复论次

苑外杨花待暮潮,隔溪桃叶1限红桥2。

夕阳凝望春如水,丁字帘前3是六朝4。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苑外杨花飞舞暮潮正涨,

隔溪的桃叶渡令人神伤。

夕阳下放眼望溶溶春色,

丁字帘前遥想六朝兴亡。

创作背景

丙申即公元1656年(顺治十三年),此时离钱谦益降清,因未得要职而告病南归,已经整整十年。这十年间,钱氏自知大节有亏,进退失据,渐生愧悔之情。除平日念经礼佛外,也外出参加一些活动,与抗清志士暗中有过联系。此次从常熟家中到南京,一呆就是两个月,恐怕不单纯是为了就医。期间借住在丁家水阁,此诗是临行留别所作。

作品鉴赏

整体鉴赏

从字面上看,它写的是从丁家水阁纵览历史名城金陵的春光与暮色:丁家花园外的沿江杨柳,正在飞花飘絮,等待着晚潮的到来;清溪对面的桃叶古渡被一道道卧波的画桥所阻隔,却仍依稀可见。在如血的夕阳下凝神地望着这千年古都,春色倒是和别处没有两样,有着水一般的清明与温柔;只是面对着一些历史陈迹不免使人感慨万千,像我眼皮低下的这丁字帘前面,就是往日热闹非凡的秦淮河,如今却是另一番冷清清的面目。作者就中寄托的故国之思、愧悔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这首诗如果只做上述理解,也是思深笔婉,自成境趣,秦淮风味十足的。史学泰斗陈寅恪先生更通过一些字眼,认定此诗是作者为其第二夫人柳如是而作,说“杨”即“柳”,“苑外杨花”即指不在身边的柳如是,“前二句谓河东君(柳如是)此时在常熟(钱氏家中),与己身不能相见。‘暮潮’有二意,一则用李君虞(益)《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言己身不久归去,不致如负心之李十郎(益)也。”(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柳如是本为明末秦淮名妓,年轻貌美,多才多艺,深得钱的宠爱;同时又有爱国之心,清兵渡江时,曾劝钱谦益殉国,自身也曾投水自尽以明志,被侍女救起,以此钱谦益不能不敬畏她三分。此次阔别数月,题诗存念自是情理中事,此时的深为不露也符合老夫(钱当年74岁)思少妻(柳当年38岁)的表述方式。所以陈寅恪的解释也是站得住脚的,这样就又为此时抹上了一种糅心事、家事、国事于一炉的混合色调,符合钱诗思沉色丽,托旨遥深的特色。至于陈说的“暮潮”暗喻“明室将复兴,如暮潮之有信”,则有可以求深之嫌,不可从。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以委婉的笔法抒发了明王朝灭亡后沉痛苦涩的心情。”

作者简介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后又号蒙叟、绛云老人、敬他老人,晚号东涧遗老。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早年参加东林党活动。崇祯初官至礼部侍郎,与温体仁争权失败,革职。弘光时谄事马士英,为礼部尚书。清兵南下,率先迎降。次年,授秘书院学士兼吏部侍郎,充修《明史》副总裁。不久即告病归乡。谦益为明清之际文坛宗主。学问淹博,著述宏富。其文纵横开阖,局格恢张。其诗博采杜甫、白居易、陆游诸家之长,本于性情,立足现实,昌大宏肆,浑融变化,一扫前后七子复古模拟及公安、竟陵浅薄纤涩的积弊,开创有清一代诗风。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又编有《列朝诗集》,为研究明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