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0 13:13
畦畔莎草(Cyperus haspan L.)是莎草科莎草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缩,或有时为一年生草本,具许多须根。秆丛生或散生,稍细弱。叶短于秆,宽2-3毫米,或有时仅剩叶鞘而无叶片。苞片2枚,叶状,常较花序短,罕长于花序。小坚果宽倒卵形,三稜形,长约为麟片的1/3,淡黄色,具疣状小突起。花果期很长,随地区而改变。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缩,或有时为一年生草本,具许多须根。秆丛生或散生,稍细弱,高2-100厘米,扁三稜形,平滑。叶短于秆,宽2-3毫米,或有时仅剩叶鞘而无叶片。
苞片2枚,叶状,常较花序短,罕长于花序;长侧枝聚繖花序复出或简单,少数为多次复出,具多数细长松散的第一次辐射枝,辐射枝最长达17厘米;小穗通常3-6个呈指状排列,少数可多至14个,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12毫米,宽1-1.5毫来,具6-24朵花;小穗轴无翅。鳞片密复瓦状排列,膜质,长圆状卵形,长约1.5毫米,顶端具短尖,背面稍呈龙骨状突起,绿色,两侧紫红色或苍白色,具三条脉;雄蕊3-1枚,花药线状长圆形,顶端具白色刚毛状附属物;花柱中等长,柱头3。小坚果宽倒卵形,三稜形,长约为麟片的1/3,淡黄色,具疣状小突起。花果期很长,随地区而改变。
多生长于水田或浅水塘等多水的地方,山坡上亦能见到。喜水湿之地,喜日光充足的环境,亦耐半阴;其喜温暖,怕寒冷,在16-28℃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越冬温度不宜低于10℃。
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非洲;在中国分布于浙江(乐清、永嘉、苍南、泰顺)、福建、台湾、广西、广东、云南、四川各省区,在云南分布于勐海(勐遮)、景洪、屏边、河口、澜沧等南部地区。
该种植物以分株法繁殖为主,多在每年3-5月进行。亦可采用播种、扦插等方法进行育苗。
地栽:宜选用富含腐殖质的黏质壤土。盆养可使用由腐叶、河泥、园土所配成的混合基质,它们的比例按体积计依次为0.5:1.5:2。畦畔莎草种苗多在春季进行定植。应选择地势平坦,避开风口的滨水之地。可按直径约为30厘米、深度约为30厘米挖穴。如果土质不佳,需客土,并在穴中施用少量磷矿粉作为基肥。然后保持适当间距进行种植,通常每穴放入成形小苗1株。先将其扶正,然后覆土压实即可。
盆栽:畦畔莎草种苗多在春季进行定植,最好提前3天给它们追肥一次。可以使用无排水孔的中型花盆作为容器。在操作时先垫好适量盆土,无需施用基肥,然后放入种苗,再填土略加按实,并留出至少5厘米的沿口。随后往花盆中灌水,通常无须遮荫,即可以让植株接受日光照射。
管理:在栽培过程中不宜使其缺水,它对水质要求不严,在硬度较低的微酸性至微碱性淡水中生长良好。其对肥料需求量较多,生长旺盛阶段可每周追肥次。畦畔莎草每天可接受3-4小时的直射日光,这样才能保证植株正常生长。在栽培过程中,可将被风吹折的叶片剪去,以免影响观赏效果。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畦畔莎草不易患病,亦较少受到有害动物的侵袭。该种植物为多年生,其根系发达,不易老化。地裁者最佳观赏时段自成形后可达3年。盆栽者的最佳观赏时段自成形后每年仅为数月,在不更新植株的情况下连续栽种不宜超过2年,否则其生长会受到影响。应该每年分株育苗,进行更新,这样才能保证畦畔莎草有良好的长势。
该种植物温暖地区可露地栽种,用以装点池边湖畔,寒冷地区可盆栽观赏,作为美化窗前、阳台的良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