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7 15:53
番(拼音:fān,pān,pó),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文字。“番”是象形字,从釆、田,是“釆”的加旁字。本义是兽足。引申为更替、轮值。又引申为用来指称西方边境各少数民族及外国。
“番”是象形字。“番”是“釆”的加旁字。“釆”原本象兽蹄印形。由于“釆”作了偏旁,于是金文(如图1、2)另加义符“田”,更清楚地表示是踩在田中的兽蹄印。古文加出蹄掌轮廓,更像兽蹄。篆文(如图6)承接金文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番。《说文》:“番,兽足谓之番。从釆、田,象其掌。”本义是兽足。《玉篇·采部》:“番,兽足也。或作蹯。”引申为脚掌,后作蹯。用为此义读fán。金文中用作姓氏。如《番匆生壶》:“番匆生铸媵壶。”用为此义读pān。又引申为更替、轮值。又引申为用来指称西方边境各少数民族及外国,如番邦、西番等,音读fān。又引申为传扬、传布,通“播”,音读bō。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二】【釆】附袁切(fán)
兽足谓之番。从釆;田,象其掌。𨆌,番或从足从煩。𥸨,古文番。
注:𥻫,亦古文番。
(番)兽足谓之番。从釆、田象其掌。下象掌。上象指爪。是为象形。许意先有釆字。乃后从釆而象其形。则非独体之象形、而为合体之象形也。附袁切。十四部。
(𨆌)番或从足。从煩。此形声也。
(𥸨)古文番。按九歌。𥸨芳椒兮成堂。王注。布香椒于堂上也。𥸨一作播。丁度、洪兴祖皆云。𥸨古播字。按播以番为声。此屈赋假番为播也。
《广韵》附袁切。《集韵》符袁切。并音煩。《说文》:兽足谓之番,从釆、田,象其掌。或作𨆌蹯。
又《广韵》《集韵》《韵会》孚袁切。《正韵》孚艰切。并音翻。数也,递也。《前汉·武帝纪》:贤良直宿更番。
又山名。《山海经》:番条之山无草木,多沙。
又《集韵》蒲波切。《正韵》蒲禾切。并音婆。鄱阳,豫章县。《史记·伍子胥传》:阖闾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注:索隐曰:盖鄱阳也。
又番吾,赵地。《战国策》:秦甲涉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释文》:番,音婆,又音蒲,亦音盤。《括地志》:蒲吾故东,今之真定府平山县,卽汉番吾。番,当音蒲。
又姓。《史记·河渠书》:河东守番系。注:番,音婆。
又音潘。《诗·小雅》云:番维司徒。番,氏也。《前汉·高帝纪》:故衡山王吴芮与子二人、兄子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释文》:番,音蒲何反。《正字通》:《姓谱》:潘姓为周文王毕公之后,食采于潘,因氏。读判平声。番姓为吴芮封番(pó)君,支孙因氏,读婆。《字汇》番姓亦音潘,合潘、番二姓为一,音误。
又《广韵》普官切。《集韵》《韵会》铺官切。并音潘。番禺,南海地名。《史记·货殖传》: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左思《蜀都赋》:蒟酱流味于番禺之乡。《释文》:番,音潘。注:西北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
又《广韵》薄官切。《集韵》蒲官切。并音槃。番和,县名,在张掖郡。见《前汉·地理志》。
又《后汉·来歙传》:歙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注:番,音盤。番须、回中,并地名。
又《广韵》博禾切。《集韵》《韵会》逋禾切。《正韵》补禾切。并音波。《尔雅·释训》:番番,勇也。《书·秦誓》:番番良士。传:武勇番番之良士。《诗·大雅》:申伯番番。传:番番,武勇貌。
又《广韵》《集韵》并补过切。音播。兽足。
又《集韵》孚万切。《韵会》甫患切。并音販。与音翻义同。杜甫诗:会须上番看成竹。独孤及诗:旧日霜毛一番新,别时芳草两回春。
又《集韵》普半切。音判。县名,在上谷。本亦作潘。
又《史记·扁鹊仓公传》:切之得番阴脉,番阴脉入虚裏,乘肺脉。注:番,音芳远反。
“釆”宽“田”窄。“釆”,主体居上半格;平撇居上居中;竖笔在竖中线,下端延至下半格;撇、捺收笔略低于竖笔底部,罩住“田”。“田”,居下居中,框内竖笔在竖中线。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