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0 15:41
疥螨,是真螨目疥螨科疥螨属的一种永久性寄生螨。疥螨成虫体近圆形或椭圆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浅黄色,腹部较平,无眼,无气门,体表有大量波状皮纹,背面有成列的圆锥形皮棘;4对足,很短;颚体短小,基部嵌入躯体内,有钳形的螯肢,尖端有小齿。
疥螨成虫体近圆形或椭圆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浅黄色。雌螨大小为 0.3~0.5×0.25~0.4 mm;雄螨为 0.2~0.3×0.15~0.2mm。颚体短小,位于前端。螯肢如钳状,尖端有小齿,适於啮食宿主皮肤的角质层组织。须肢分三节。无眼和气门。躯体背面有横形的波状横纹和成列的鳞片状皮棘,躯体后半部有几对杆状刚毛和长鬃。腹面光滑,仅有少数刚毛和4对足。足短粗,分 5 节,呈圆锥形。前两对足与后两对足之间的距离较大,足的基部有角质内突。雌雄螨前 2 对足的末端均有具长柄的爪垫,称吸垫(ambulacra)。为感觉灵敏部份;后2对足的末端雌雄不同,雌虫均为长刚毛,而雄虫的第4对足末端具吸垫。雌螨的产卵孔位于后 2 对足之前的中央,呈横裂缝状。雄螨的外生殖器位于第 4 对足之间略后处。两者的肛门都位于躯体后缘正中。
疥螨生活史分为卵、幼虫、前若虫、后若虫和成虫五个期。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角质层间,啮食角质组织,并以其螯肢和足跗节末端的爪在皮下开凿一条与体表平行而纡曲的隧道,雌虫就在此隧道产卵。
卵呈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壳薄,大小约 80×180 μm,产出后经 3~5 天孵化为幼虫。幼虫足 3 对,2 对在体前部,1 对近体后端。幼虫仍生活在原隧道中,或另凿隧道,经 3~4 天蜕皮为前若虫。若虫似成虫,有足 4 对,前若虫生殖器尚未显现,约经 2 天后蜕皮成后若虫。雌性后若虫产卵孔尚未发育完全,但阴道孔已形成,可行交配。后若虫再经 3~4 天蜕皮而为成虫。完成一代生活史需时 8~17 天。
疥螨交配一般是晚间在人体皮肤表面进行,由雄性成虫和雌性后若虫完成。雄虫大多在交配后不久即死亡;雌后若虫在交配后 20~30 分钟内钻入宿主皮内,蜕皮为雌虫,2~3 天后即在隧道内产卵。每日可产 2~4 个卵,一生共可产卵 40~50 个,雌螨寿命约5~6周。
疥虫(scabietic mite)侵犯人体皮肤,引起剧痒,造成丘疹(papule)、脓疱(pustule)、结节(nodule)、斑块(plaque)或水疱(vesicle or bulla)等皮肤病灶,此皮肤疾病即为人所熟知的疥疮(scabies)。疥疮是一个很古老的疾病,在希腊、埃及、罗马、中世纪欧洲就有类似的描述;文献上有详细记载是在十七世纪左右,由意大利医师与药剂师所报告。疥疮大多为流行性的案例,少数为偶发性的感染,较常发生在较为拥挤的环境如:学校、精神医疗机构、安养院、监狱、军队、战争、饥荒、免疫不全的患者,或部分饲养宠物的饲主身上。冬天较夏天有较多的疥疮案例发生,主要因为冬天人们彼此有较多较频繁的接触。疥疮常见的原因在於诊断困难、治疗不完全与环境控制措施不适当。
疥虫的传播和感染,与卫生状况有关,经由与患者亲密接触或性行为而感染疥虫,受感染的衣服和被褥(fomites),也可能传播疥虫,但此途径并不常见。在室温下,疥虫离开人体皮肤尚可存活 2~4 天,在矿物油(mineral oil)中可存活 7 天之久,在 50℃ 的环境中 10 分钟即死亡,卵在室温下约可存活 10 天。湿度高及低温之环境,有助于疥虫之存活。
体躯不分节,体表具皮纹。足短小而有套叠的哺乳动物皮内寄生螨。本科螨类通称疥螨。是一类永久性的皮内寄生虫,可引起顽固的皮肤病疥疮。寄生于人体的主要是疥螨属的疥螨,世界性分布。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哺乳动物,如牛、马、骆驼、羊、犬和兔等的体上。
疥螨的致病作用是由于挖掘隧道引起皮损所致,而其分泌物、代谢产物以及死虫体又引起过敏反应,使人发生奇痒。疥螨夜间大肆活动,常造成失眠而影响健康。在引起皮损的初期,仅限于隧道入口处发生针头大小的微红小疱疹,但经患者搔破,可引起血痂和继发感染。产生脓泡、毛囊炎或疖病,严重时可出现局部淋巴结炎,甚至产生蛋白尿或急性肾炎。
疥疮流行广泛,主要是通过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患者的衣物等间接传播。此外,动物的疥螨亦可传至人体,特别是患疥疮的家畜与人关系比较大。人体因痂螨属的猫痂螨偶然侵袭也会致病。
防治工作主要是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避免与患者接触或使用患者的衣物。患者应及时治疗,其衣物需经常煮沸或用蒸气消毒处理。治疗常用药物有苯内酸苄酯擦剂等。对动物患疥也要采取防治措施。
疥螨寄生部位的皮损为小丘疹,小疱及隧道,多为对称分布。疥疮丘疹淡红色,针头大小,可稀疏分布,中间皮肤正常;亦可密集成群,但不融合。隧道的盲端常有虫体隐藏,呈针尖大小的灰白小点。剧烈瘙痒是疥疮最突出的症状,引起发痒的原因是雌螨挖掘隧道时的机械性刺激及生活中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白天瘙痒较轻,夜晚加剧,睡后更甚。可能是由于疥螨夜间在温暖的被褥内活动较强或由于晚上啮食更其所致,故可影响睡眠。由于剧痒,搔抓,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发生脓疮、毛囊炎或疖肿。
根据接触史及临床症状,不难作出诊断。若能找出疥螨,则可确诊。检出疥螨的方法过去常用消毒针尖挑破隧道的尽端,取出疥螨;或用消毒的矿物油滴于皮肤患处,再用刀片轻刮局部,将刮取物镜检。国内学者采用解剖镜直接检查皮损部位,发现有隧道和其盲端的疥螨轮廓,即用手术刀尖端挑出疥端,即可确诊,阳性率可达97.5%。
疥疮分布广泛,遍及世界各地。疥疮较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及青年集体中,但亦可发生在其他年龄组。其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如与患者握手、同床睡眠等,特别是在夜间睡眠时,疥螨在宿主皮肤上爬行和交配,传播机会更多。疥螨离开宿主后还可生存 3~10 天,并仍可产卵和孵化,因此也可通过患者的被服,手套,鞋袜等间接传播。公共浴室的休息更衣间是重要的社会传播场所。
许多哺乳动物体上的疥螨,偶然也可感染人体,但症状较轻。
预防工作主要是加强卫生宣教,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接触及使用患者的衣被。发现患者应及时治疗,病人的衣服需煮沸或蒸气消毒处理,或撒上六六六粉剂。
以外用杀疥虫的制剂为主。凡集体发生或家庭成员患者应同时治疗。治疗程序如下:涂抹药物之前,最好用热水、肥皂洗澡,涂药时应从颈部以下行全身涂抹药物,皮疹集中的部位应反复涂药并加压摩擦。疗程结束时再用热水、肥皂洗澡。及时更换衣被,并将换下衣被用水煮沸消毒或烫洗曝晒。
(1)常用抗疥疮的外用药物①10%硫磺(儿童5%硫磺)、3%水杨酸软膏。②1%γ-666乳剂或软膏,注意神经毒性。③10%~25%苯甲酸苄酯洗剂或乳剂。④扑灭司林霜外用。⑤40%硫代硫酸钠溶液和4%稀盐酸溶液先涂前者2次,待干后再涂后者2次。每日早晚各1次,连用3~4天。⑥10%克罗米通乳剂或搽剂每日早晚各涂1次,连用3天。
凡上述外用药物治疗后,应观察2周,如无新皮损出现,方可认为痊愈。因疥虫卵在7-10d后才能发育为成虫。愈后无新发皮疹仍有痒者,可外涂复方炉甘石洗剂。
(2)疥疮结节的治疗①焦油凝胶每晚涂搽,2~3周。②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③曲安奈德新霉素贴膏局部外贴。④冷冻治疗。
(3)内用药物瘙痒严重者酌情选用抗组胺药物,继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注意个人卫生,“三勤”:勤洗澡、勤换衣、勤晒衣被。不与病人同居、握手,不能和病人的衣服放在一起。发现病人及时治疗,换下的衣服要煮沸灭虫,不能煮烫者用塑料包包扎1周后,待疥螨饿死后清洗。
(内容来自科普中国专家已审核词条疥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