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14 12:54
疮痂病:为害嫩叶、嫩枝、幼果。受害叶片开始呈现油浸状斑点,后变蜡黄色,病斑扩展,并向一面隆起成圆锥形的瘤粒突起。如病斑聚集,叶会变成扭曲畸形,果也会变成畸形果,落叶落果严重。借风雨和昆虫传播,气温16~24℃易发病,易发生期3~5月。
主要由真菌中痂囊腔菌属(Elsinoe)和痂圆孢属(S-phaceloma) 引起的植物病害。 细菌中黄色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和放线菌中的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也能引起疮痂病。受害部位形成粗糙、稍隆起、疮痂状或木栓化、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中央开裂或下陷。以茎荚、瓜果、块根、块茎受害后的症状最为明显。严重时病斑连成片、果实畸形、肉质根茎发育不良。叶片受害造成歪扭,幼株致死。常见的有柑橘疮痂病、葡萄黑痘病,其他还有大豆黑痘病、核果类疮痂病、马铃薯粉痂病等。病菌在病残组织内或枝条中越冬,地上部分的病菌通过风雨传播,地下部分的病菌靠土壤中水分的移动及地下生物的活动传播,带菌种子或患病种薯可远距离传播。一般通过清除病残组织、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增施有机肥料、生长期喷药等措施防治。防治方法:①加强管理,多施钾肥,使抽出的新梢整齐而迅速成熟,搞好冬季清园和修剪,以提高树体抗病能力。②药剂保护:在春季和初夏,雨水多和气温不很高,早上雾浓露水重时发病严重,要喷药剂保护嫩叶幼果。防治溃疡病和炭疽病的药剂均可选用。
本病是柚类的主要病害,主要为害春梢、晚秋梢、冬梢的嫩叶,花和幼果。发病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落花、落果,被害果实畸形,品质变劣,商品等级低。此病在中国长江流域两岸省市的低温地区发病较严重。
疮痂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一种真菌。
受害叶片初期出现水渍状圆形小斑点,后变成蜡黄色。病斑随叶片的生长而扩大,并逐渐木栓化,向叶片一面隆起呈圆锥状疮痂,另一面则向内凹陷,病斑多的叶片扭曲畸形,严重的引起落叶;幼果受害初期产生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并转为黄褐色、圆锥形、木栓化的瘤状突起,形成许多散生或群生的瘤突,引起果实发育不良、畸形,造成早期落果,后期果实品质变劣。
病菌在病部组织内越冬,发育最适温度为16~23℃,当春季阴雨潮湿天气气温在15℃以上时,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传播本病。春季空气湿度是决定发病严重与否的主要因素。春梢及晚秋梢抽吐期如遇阴雨连绵、早晨雾重则此病流行,夏梢期由于气温高极少发病。
(1)注意苗木选择:新建果园应选用无病苗木,避免在病区运苗和取接穗。
(2)加强栽培管理:做好冬季清园修剪工作,剪除的病枝、落叶要集中烧毁。疏删过密枝条,提高树冠内部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树冠内空气湿度。
(3)喷药防治:本病仅侵染幼嫩组织,因此,必须做好春梢、晚秋梢及幼果期的喷药保护工作。第一次喷药在春芽长2毫米时,第二次在谢花期,晚秋梢期喷药视天气而定。可供选用的农药有:受侵染前喷0.3~0.5%倍量式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预防保护。已浸染的可喷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内吸杀菌剂防治。
发病时出现不规则形水浸状小斑点,在湿度较大时发生严重,严重时可导致落叶落果。
用百菌杀+康发+绿得快喷雾,4天一次,连喷两次。
症状马铃薯块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块。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虽疮痂状硬斑块。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内,别于粉痂病。
Streptomycesscabies(Thaxter)Waks.etHenvici称疮痂链霉菌,属放线菌。菌体丝状,有分枝,极细,尖端常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孢子。孢子圆筒形,大小1.2—1.5×0.8—1.0(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块茎生长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从皮孔或伤口侵入后染病,当块茎表面木栓化后,侵入则较困难。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健薯播入带菌土壤中也能发病。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pH5.2以下很少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
(1)选用无病种薯,一定不要从病区调种。播前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4分钟。
(2)多施有机肥或绿肥,可抑制发病。
(4)选择保水好的菜地种植,结薯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
主要危害茎、叶和果实。病叶早期在叶背出现水浸状小斑,逐渐扩展近圆形或连结成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粗糙不平,病斑周围有褪绿晕圈,后期干枯质脆。茎部先出现水浸状褪绿斑点,后上下扩展呈长椭圆形,中央稍凹陷的黑褐色病斑;病果表面出现水浸状褪绿斑点,逐渐扩展,初期有油浸亮光,后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木栓化、直径0.2-0.5厘米大小近圆形粗糙枯死斑,有的相互连结成不规则形大斑块,果柄与果实连接处受害时,易落果。
细菌引起的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田间或附着种子上越冬,第二年借风雨、昆虫传播到叶、茎或果实上,从伤口或气孔侵入危害。高温、高湿、阴雨天发病重,管理粗放,虫害重或暴风雨造成伤口多,易发病。
(1)建立无病种子田,确保种子不带菌是杜绝病害传播的根本措施;种子用1%次氯酸钠溶液云大-120500倍液,浸种20-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2)初发病时用“天达2116”800倍液“天达诺杀”1000倍液、77%多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可杀得101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次。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及茎部,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叶片染病初叶两面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小斑点,边缘稍隆起,中间凹陷,叶面上病斑黄褐色,叶背面为淡红褐色,具褐色边缘。叶柄、茎部染病初生卵圆形隆起的稍大病斑,多数病斑融合时,引起叶柄及茎扭曲,上端枯死。
花生痂圆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褐色或黑色,垫状或盘状。分生孢子梗单根,密集在盘上形成一橄榄色绒状层。分生孢子椭圆形至纺锤形,单胞无色,大小5~20×3~4(µm)。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花生疮痂病防治率较高,通过有效的防治一般不会造成明显的产量损失。
1、选用抗病品种。
2、轮作倒茬: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2、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供给量,在花生下针期以前应及时喷施矮壮素等化控药剂,抑制主梢疯长,促进花芽分化;在开花前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喷施地果壮蒂灵使地下果营养输导管变粗,提高地果膨大活力,增加花生的产量。
3、药剂防治:用2%春雷霉素500倍、或30%爱苗乳油4000倍+天达2116壮苗灵600倍+3000倍天达有机硅混合喷雾,每7—10天1次,连续喷施2次,不但能控制疮痂病的危害,还能兼治后期的叶斑病,爱苗乳油还能控制花生的徒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