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马草

更新时间:2024-03-08 19:16

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 (Hance) Keng ex Tzvelev)禾本科、芨芨草属多年生。须根柔韧。秆直立,少数丛生,平滑,节下贴生微毛,基部具鳞芽。叶鞘稍粗糙,上部者短于节间,叶鞘口具微毛;叶舌厚膜质,顶端平截或具裂齿;叶片质地较硬,直立,边缘常卷折,上面及边缘粗糙,圆锥花序紧密呈穗状,灰绿色或基部带紫色,成熟后变褐铜色,颖膜质,几等长,先端尖常破裂,微粗糙,多生于高草原、山坡草地、田边、路旁、河滩,海拔1700-4200米。醉马草有毒,牲畜误食时,轻则致疾、重则死亡。

主要价值

醉马草真正的学名是小花棘豆和变异黄芪,其有毒成分是吲哚兹定生物碱-苦马豆素。国际研究表明,苦马豆素是一种崭新的抗癌药物,它具有杀伤肿瘤细胞作用,具有免疫调节的双向作用,能够刺激骨髓细胞的增殖。由于苦马豆素对肿瘤细胞的转移抑制和免疫激活的双重作用,在国内已经应用到防治人类癌症的ii期试验阶段,根据测定每公斤小花棘豆或变异黄芪可提炼出6mg苦马豆素,每mg价格为200美元。

醉马草虽属于有毒植物,却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使用新疫苗免疫动物,就可使动物安全地利用疯草,从而改变化学防除及人工挖除疯草造成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现象。政府主张对挖除的毒草晾干回收,合理利用。

醉马草笤帚

醉马草可以作扎笤帚的材料。

扎笤帚最重要的材料是醉马草,醉马草生长在阳光直射,地势比较高峻的地方。它们是一簇一簇生长的,比较稠密。另外,扎笤帚还需要一些细绳子和细钢丝。扎笤帚的醉马草必须得晒,而且不能太干。

醉马草纸

该项发明涉及利用畜牧业中的有毒害草-醉马草造纸及其制作工艺。该发明使醉马草变废为宝,减少草原危害,以醉马草为原料造纸,其制作方法为原料→地中衡→切料→预浸→蒸煮→洗涤→筛选→漂白→打浆→抄纸。该发明开辟了醉马草的新用途,生产纸张成本低,柔性好,其原料损失少、易切断、装球时间短、本质素易脱除、溶出速度快、纤维损失小、纤维强度高、成质量好、易筛选、打浆时间短。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麻醉,镇静,止痛。治关节痛,牙痛,神经衰弱,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勿过量,以免中毒。

选方

①治关节痛:醉马草一钱五分,北五加皮二钱,地枸叶三钱。水煎服。

②治牙痛:醉马草一钱五分。水煎含漱,漱后吐出;或取根少许揉烂咬在患牙处,勿咽下。

③治神经衰弱:鲜醉马草二钱。水煎服。

④治皮肤瘙痒:醉马草适量。水煎外洗。

宜忌:本品有毒,服用宜慎。

中毒防治

本种有毒,牲畜误食时,轻则致疾、重则死亡。

病因

醉马草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较干燥的沙质土壤,如低山坡、干枯河床和河滩地区。一般当地家畜多能识别而不采食,但在过分饥饿或与其他植物混杂时往往会因误食而中毒。

中毒后症状

口吐白沫,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四肢僵硬,步态蹒跚,体温升高,形同醉酒。有时病畜表现为狂躁不安,神经过敏。有时病畜倒地不能起立,呈昏睡状态。严重者可出现气喘和腹痛。

马属动物采食多量后,可引起心率加快、步态蹒跚如酒醉状的中毒症,故叫醉马草中毒。本病主要发生于马属动物,羊只亦可出现中毒。通过调查病史,掌握到患病马属动物有接触醉马草的依据,就可做出怀疑诊断;根据口吐白沫、肌肉震颤和行如酒醉的特征症状,则可做出诊断。

防治

家畜中毒早期应用酸性药物,如醋酸30毫升、乳酸20毫升或稀盐酸30毫升加水内服;也可用食醋或酸奶500~1000毫升内服,并配合补液、强心药物等常规治疗方法。为预防家畜误食,平时要加强对牧场的管理,在醉马草开花前后将其割除,尽量减少其繁殖生长。醉马草大量生长的地方禁止放牧,在采收牧草时防止该草混入。

内蒙古草原部门抓装醉马草”尚未开花结果的最佳治理时机,通过宣传、授课等方式帮助牧民了解“醉马草”,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自筹资金,开展集中清除“醉马草”工作,力争将这种草原毒害草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植物形态

多年生。须根柔韧。秆直立,少数丛生,平滑,高60-100厘米,径2.5-3.5毫米,通常具3-4节,节下贴生微毛,基部具鳞芽。叶鞘稍粗糙,上部者短于节间,叶鞘口具微毛;叶舌厚膜质,长约1毫米,顶端平截或具裂齿;叶片质地较硬,直立,边缘常卷折,上面及边缘粗糙,茎生者长8-15厘米,基生者长达30厘米,宽2-10毫米。圆锥花序紧密呈穗状,长10-25厘米,宽1-2.5厘米;小穗长5-6毫米,灰绿色或基部带紫色,成熟后变褐铜色,颖膜质,几等长,先端尖常破裂,微粗糙,具3脉;外稃长约4毫米,背部密被柔毛,顶端具2微齿,具3脉,脉于顶端汇合且延伸成芒,芒长10-13毫米,一回膝曲,芒柱稍扭转且被微短毛,基盘钝,具短毛,长约0.5毫米;内稃具2脉,脉间被柔毛;花药长约2毫米,顶端具毫毛。颖果圆柱形,长约3毫米。花果期7-9月。

生长习性

多生于高草原、山坡草地、田边、路旁、河滩,海拔1700-4200米。在青藏高原3000-4200米的草原上,有时形成极大的群落。

地理分布

产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四川西部。模式标本采自贺兰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