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更新时间:2024-10-11 21:10

流行性腮腺炎又称为腮腺炎,是发生于腮腺的炎性疾病,主要是感染腮腺炎病毒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腮腺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病毒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是腮腺炎病毒。高危人群包括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免疫系统较弱、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等有关。腮腺炎的病死率较低,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康复。

分型

根据病程长短,腮腺炎可以分为急性流行性腮腺炎和慢性流行性腮腺炎两大类。

根据并发症分型,可分为:

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可分为:

病因

流行性腮腺炎由感染腮腺炎病毒所致。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病毒,呈球形,直径85~300nm,为单负链RNA病毒。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刺突和融合因子刺突

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愈后或接种疫苗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腮腺炎病毒抵抗力较弱,56℃下30分钟可被灭活,对紫外线及脂溶剂敏感。

腮腺炎病毒经上呼吸道或直接接触,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腮腺炎病毒经口、鼻侵入机体,在局部繁殖后侵入血液,进而扩散到腮腺,甚至其他腺器官或系统(如神经系统、睾丸、卵巢、胰腺等)。

诱发因素

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与免疫功能尚不够健全、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缺乏野生型感染暴露等有关。

发病机制

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病毒复制和免疫反应三个阶段。

病毒通过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然后侵入腺体细胞内。病毒颗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进入细胞内部。一旦进入细胞内部,病毒便开始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器复制自身病毒颗粒,从而破坏宿主细胞的功能。

病毒复制后,病毒颗粒会通过裂解或分泌途径释放到周围组织,在腺体组织内继续复制和扩散。这一过程导致腺体组织的炎症和肿胀,进而引起腮腺、颌下腺和颈部淋巴结的肿胀和疼痛。

同时,病毒会诱导宿主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因子和抗体,引发免疫反应,加剧炎症反应。个体的免疫状态和免疫功能也会影响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机制。免疫力低下的个体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疾病的症状也会更为严重。相反,免疫力强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清除病毒,疾病的症状则相对较轻。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2~5月)发病率最高。腮腺炎病毒抗原较稳定,尚未发现明显变异,感染后一般可以获得持久性免疫甚至终身免疫,再次感染者非常罕见。

传染性

流行性腮腺炎是具有传染性的,它是一种急性的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

人类是腮腺炎病毒唯一的天然宿主,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源包括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感染了腮腺炎病毒但无症状者)。患者在腮腺肿大前6天到发病后9天都具有传染性,其中从发病前1~2天到发病后5天之间的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有8~30天,平均为18天。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前驱期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肌肉酸痛、头痛、食欲缺乏、全身不适、畏寒发热等症状。1~2天后出现腮腺肿痛,体温达38~40℃。病程1~3天肿胀达到高峰,4~5天后逐渐消退。症状的轻重个体差异较大,一般成人症状比儿童重。

早期症状

常见症状

在流行期间,人体另外两对唾液分泌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或单独受累。发生颌下腺炎时,颈前下颌处明显肿胀,可以摸到椭圆形的颌下腺;发生舌下腺炎时,可有舌下肿胀,有时会出现吞咽困难。

临床表现

就医

当出现腮腺肿大、胀痛等流行性腮腺炎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注意本病具有传染性,应做好隔离防护。

就诊科室

感染科或传染病医院,儿童可就诊儿科。

诊断流程

依据卫生行业标准《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WS 270-2007),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后做出疑似诊断、临床诊断和确定诊断。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患者均应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疑似病例:

临床诊断

同时符合疑似诊断两个条件者可以作为临床诊断。

确定诊断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血清中检测出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者恢复期与急性期血清(间隔2~4周)腮腺炎病毒IgG抗体滴度比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含抗体阳转),或者唾液、尿、脑脊液等体液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相关检查

个人史和家庭史

医生会询问患者年龄、职业、家人有无患流行性腮腺炎者,以及是否在流行期间出入学校、商场等人口密集区。

自觉症状

医生会询问有无发热、腮腺胀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头痛、食欲缺乏等症状。

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有无腮腺肿大、颊黏膜充血等表现。

血清、尿中淀粉酶测定

发病早期约90%的患者血、尿淀粉酶都升高,升高的程度一般与腮腺肿胀的程度成正比,有助于医生诊断。

免疫学和血清学检测

早期诊断可使用特异性抗体或者单克隆抗体来检测腮腺炎病毒抗原,特异性抗体则一般在病程第2周后才能检出。用补体结合实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增高4倍及以上,即可诊断。

腮腺炎病毒的RNA检测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腮腺炎病毒的RNA,敏感性和特异性非常高,可显著提高可疑患者的确诊率。可从发病3~8天内的患者的唾液、脑脊液、尿液中取样进行检测。

病毒分离检测

早期从患者的唾液、血、尿、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化脓性腮腺炎

多为一侧腮腺肿大,局部红肿及疼痛明显,后期多有波动感,挤压时可见脓液从腮腺管口流出,不伴有睾丸等腺体的炎症。

他因所致腮腺肿大

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或某些药物(如碘化物、保泰松等)引起的腮腺肿大多为对称性,质地较软,没有触痛感。

局部淋巴结炎

下颌、耳前及耳后淋巴结炎大多伴有局部或口腔、咽部炎症,肿大的淋巴结不是以耳垂为中心。

其他病毒性腮腺炎

甲型流感、副流感、单纯疱疹、A型柯萨奇、巨细胞等病毒也可以引起腮腺炎,需要进行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测才可以鉴别。

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病原治疗

发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1g/d,儿童15mg/kg静脉滴注,疗程5~7天,但效果有待确定。

对症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上称为痄腮,将腮腺炎分为风热型和痰毒型,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其他治疗方式

预后

绝大多数流行性腮腺炎患者预后良好,只有个别患者因并发病毒性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时才有可能危及生命。

并发症

除腮腺外,腮腺炎病毒常可侵袭多系统、多器官,大约75%的腮腺炎患者有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脑膜脑炎。主要表现包括发热、嗜睡、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重者惊厥、意识障碍,脑脊液改变和其他病毒性脑炎类似。部分患者还可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的损害和后遗症,如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炎,可引起偏瘫、截瘫、麻痹、耳聋等。

多发生于成人,儿童生殖器官尚未成熟,多可幸免。

成年男性患者约有1/3可发生睾丸炎,以单侧多见。一般是在腮腺肿大开始消退时,患者又开始发热,睾丸肿胀疼痛,且有明显触痛,持续3~5天后逐渐好转,可并发附睾炎、鞘膜积液、阴囊水肿,还可伴有睾丸萎缩,但一般不影响生育。

成年女性腮腺炎患者约有5%~7%伴有卵巢炎,但症状比较轻,只有下腹疼痛,一般对生育没有影响。

腮腺炎引起的听力损失主要表现为单侧深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难以治疗。在罕见的双侧全聋病例中,人工耳蜗植入物有利于言语感知。建议接种腮腺炎疫苗,以预防腮腺炎相关的听力损失。

其他并发症

少数患者可发生胰腺炎、心肌炎、关节炎、乳腺炎、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吉兰-巴雷综合征、蛛网膜下腔出血、眩晕综合征等,应注意有的并发症可发生于腮腺肿大之前或者根本不表现出腮腺肿大。

日常

流行性腮腺炎预后一般良好,但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应积极治疗,密切关注病情,及时就医。而且本病具有传染性,患者及家属应注意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预防及日常护理

日常护理

采取措施缓解症状

合理饮食

防止传染给他人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在出现症状和体征后9天内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应注意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传染给他人。

预防

发展史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腮腺炎我国中医称痄腮,早在公元前640年,医书上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1934年Johnson和Goodpasture用去除细菌的感染材料接种猴子,证明可引起腮腺炎。1946年Beveridge从腮腺炎患者采取标本接种鸡胚卵黄囊,成功地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研究进展

2021年9月3日,哈佛大学在《Med》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儿童早期接种的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和每10年接种一次的伤风-白喉-百日咳疫苗,可以引发人体产生交叉反应性记忆T细胞,识别新冠病毒中的抗原,加强对COVID-19的保护作用。

2024年5月17日,南方科技大学沈庆涛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s of the mumps virus polymerase complex via cryo-electron microsco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分析了腮腺炎病毒(MuV)的两个L-P复合构象,MuV是nsNSVs的典型成员。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