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9 21:24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2年2月。
《病隙碎笔》全书共有六辑,从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角度阐述了生命的意义,每一辑的内容都是平易而又精辟,充满了智慧与哲理。字里行间不见史铁生对病痛的抱怨、精神上的颓废或是生命力的委顿,相反都是作者平淡零碎的叙事与内心独白,以及有关生命、有关理想、有关爱情等的思考与触动。
《病隙碎笔》每一辑的开篇都有一段引言,如史铁生在第一辑中写道:“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约伯的信心前面没有福乐做引诱,有的倒是接连不断的苦难。不断的苦难曾使约伯的信心动摇,他质问上帝,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他为什么要遭受如此深重的苦难?”其实这段话也是作者的自问,问为何老天要如此对待史铁生,他的苦难何时才是个尽头?作者在第二辑的引言里写道:“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坦途。”作者面对命运的不公,在艰难的处境中,以强大的精神力量,用文字进行自我拯救、自我解嘲、自我释怀。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继双腿瘫痪三十年后又发生双肾功能衰竭,每周进行两次血液透析的恶劣身体状态下写出来的,但在书里依然看不到一丝关于疼痛的呻吟,作者给读者留下的依然是一个充满哲思,沐浴在思想之河中的史铁生。成长、生病、爱情、死亡等问题在他的追问下一一诉诸笔端。史铁生就是在对生命本质不断地问难下,逐渐走向内心并愈走愈远。如果说,生病是一种偶然,那这种偶然的结果对于生命来说终究是一种必然,生命过程又总是充满了这种偶然性,这是否意味着一种宿命?如果是宿命,个人对命运的反抗又该怎么解释?史铁生笔下不乏一种宿命的伤感,然而更多的则是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在宿命与抗争之间,他通过对自身的反顾开始了对整个生命存在的探索。在对于这些最本质的生存问题的追问下,他终于抵达内心深处一种广阔的安宁,并鼓舞千万病痛中的人。
这本散文集充满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史铁生虽饱受疾病的折磨,但精神是明朗的。作者曾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这一生,疾病总是来来回回,然而读他的文章时却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澄明的意识和信念之中。作者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一个“更”字发人深省,看穿了世事的无常,唯有乐观处之,才能让自己在面对困境时,不至于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之中。作者人生的一半时间都在生病,他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史铁生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有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以及无所畏惧的信念,让他骄傲地在生命路上前行。他不甘于苦难的文学追求,树立了人生的典范,成为励志的导向,值得所有人敬重。
荣誉表彰
2003年3月,史铁生以《病隙碎笔》获得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5年6月,《病隙碎笔》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史铁生,北京人,生于1951年1月4日,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赴延安乡村插队务农,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曾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他于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短篇小说集《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扶轮问路》等,曾获得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